6.2 做核心思想的传承者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做核心思想的传承者 课件(共3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2024-2025学年秋季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2.道德素养: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3.法制观念: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4.健全人格: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5.责任意识:懂得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用实际行动传承核心思想理念,树立诚信的价值观、正义感,培养爱人、爱民、爱国的情怀和全球观念。
导入新课
思考:如何评价杨知府的做法?
宋代宣和年间,樵夫李仕良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位摔倒受伤的老者。他立即将老者送往药铺救治。然而,这位老者的儿子是一个不善之徒,诬陷李仕良伤害其父,要求赔偿。县令因与张程有亲戚关系,偏袒张程,判决李仕良予以赔偿。新上任的杨知府查明真相后,为李仕良洗清冤屈,并惩治了张程。
宋代“碰瓷”案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弘扬哪些思想理念?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有什么具体要求?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55-56内容,完成下面的目标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铅笔圈点勾画重难点知识,时间5分钟。
探究与分享
2024年12月4日22时12分,中国申报的“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 的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
思考:春晚申遗成功有何意义?
文化传承: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自觉,赓续中华文脉,增进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交流: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更多中国色彩,也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思考:我们应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呢?
1.核心思想理念的形成及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2.核心思想理念的内容及传承要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尚和合
崇正义
求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理念
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和核心思想理念三者关系图:
(1)讲仁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 ”对于财产损失孔子却只字未提。
孔子将仁的含义概括为“爱人”,主张尊重人、关心人,把人当人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后世将仁爱从社会人伦推广到宇 宙万物,提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认为人与天地万 物息息相通,共处于一个家园,故见到同类危难而有恻隐之心,见到鸟兽哀鸣 而有不忍之心,见到草木摧折而有悯恤之心,见到瓦石毁坏而有顾惜之心。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
仁爱是从孝顺敬重父母为起点,推己及人,关心、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到关爱世间万物,对万物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悯恤之心、顾惜之心。
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在这期间,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讲仁爱,要求我们“亲亲”“仁民”“爱物”,即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我们应当孝敬父母、关爱亲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实现由爱亲、爱他人、爱人类到爱万物的扩展。
探究与分享
阅读材料,思考: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仁爱“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淮南子》,并在孔子等哲学家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宽仁,慈爱,即大公无私的爱




相传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严重地洪涝灾害。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后,带领人民疏通河道,开挖沟渠,成功将洪水引入江河湖海,有效防止了水患的发生,挽救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改善了民生。
思考: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荀子》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点拨:重民本,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
材料:民本观念是一种政治伦理,是中国古人的道德追求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化。据典籍记载,商纣王荒淫暴虐,西周军队乘机扩张,逐步向商的核心地区逼近,有一年占领了商的属国黎(在今山西)。大臣祖伊慌忙向纣王报告,纣王却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商纣王的回答很能反映那时的一种观念:君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跟百姓无关。因此,只要能通过祭祀来赢得上天的欢心,君主、国家的命运就无大碍。这种观念叫作“神本”。商朝灭亡,西周兴起。周人清楚地意识到,百姓的利益、意愿是极其重要的,决定着一个政权的盛衰兴亡。虽然周人仍然保留着天命鬼神的观念,但对天命鬼神有了新的理解,认为上天鬼神是站在百姓一边的,天意实质就是民意。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天意来自民意。讨好上天就不能仅仅靠祭祀,更重要的是为百姓谋取福利,实行仁政、德政。这种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
(2)重民本
国家从就业、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等方面以人民为中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书·五子之歌》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
重民本,即 以民为本 。其核心理念是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主张在治理国家中,要高度重视天下百姓的意愿和意见。具体表现为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
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重民本,要求我们遵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应当站稳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中国历史上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君与民关系的论述,如“君舟民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现与民休息、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等政策。
隋唐时期:开创并完善科举取士制度,减省刑罚,抑制权贵,整顿吏治等。
明清时期: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改革赋税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将君王比作舟,百姓比作水,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强调君民的依存关系。
李世民即位后,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地可耕,合理调整赋役,徭役征发不夺农时,让百姓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在与群臣讨论防止盗贼问题时,李世民认为百姓为盗是因赋役重和官吏贪,提出轻徭薄赋、选用廉洁官吏,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不做盗贼。
李世民对身边人说,自己吃穿用都来自百姓,设官是为百姓,身为天子应养护百姓,而非让百姓奉养自己家族,体现其将民本作为治国重要理念。
开创盛世
——贞观之治




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看见一个妇女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去询问。原来,残暴的统治逼得她全家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不久,她的亲人相继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她仍然不愿意返回故乡。孔子听后感叹道:“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苛政猛于虎也
幼有所育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弱有所扶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4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指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多次强调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习近平
看图猜故事:你能说说下面两幅图说的是哪两个历史事件吗?
商鞅变法
烽火戏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立木取信,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变法很快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逐渐强盛,最终一统天下。
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使得周幽王失去诸侯的信任,被逼自刎,国家灭亡。
图片探究
(3)守诚信
守诚信,即 诚实守信 ,是指一个人在言行和行为中坚守道德原则、遵守承诺、诚实守信的品质和态度。它涵盖了诚实、正直、守信、守法、守约等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考考你:你知道哪些与诚信相关的典故?
我们应当树立诚信意识,做诚实守信的人。




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
近年来,预制菜销售火爆,梅菜扣肉成“顶流”。但安徽省阜阳市某公司用未经严格处理的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预制菜。槽头肉因为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属于猪肉中必须进行严格“整修”的部分,是猪肉中公认品质差,价格低的部位。
材料中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暴露出什么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过程中,讲诚实,重诺言,守信用。这对建设诚信社会、规范经济秩序、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
苏武牧羊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
思考:苏武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坚贞不屈,义以为上,坚守民族大义。
探究与分享
探究与分享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战败被俘后,面对各种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其绝命辞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为后世所传颂。
(1)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先贤坚守道义的理解。
(2)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坚守道义、弘扬正气?
(4)崇正义
崇正义是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其中,“正”表示正当、合适和公正;“义”则表示正当、应当和适宜等多重意思。“崇”指推崇,弘扬。即实施和维护正义行为。
“君子义以为上”,
“见利思义”,
“义然后取”。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实现社会的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正气,坚守民族大义,才能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面对个人利益选择时,我们应当将道义置于优先位置,让我们的言行合乎道义。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实现社会的正义,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正气。
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同学们用关键词给出了自己对两种行为特征的描述,请你来续写。
见义勇为 扶贫助困
秉公执法 扶老携幼
公正廉明 助残帮困
……
以权谋私 贪污腐败
小偷小摸 假冒伪劣
考试作弊 赌博酗酒
……
合作探究
看图思考:遇到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
图片探究
我们要崇正义,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做符合道义的事情,遇到老人摔倒,我们要去扶。但要注意扶的方法,一是平时学习一些急救知识,避免在扶的时候方法不当,造成二次伤害;二是在扶之前要确保有第三人见证,可以用直播的方式记录全过程,以免被讹。
探究分享
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雪花”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开幕式上,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引导牌像一片片小雪花,不断汇聚,组成一朵大雪花,成为本届冬奥会的火炬台。闭幕式上,伴随着主题歌《雪花》,国家体育场上空用烟花打出“天下一家”的字样。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从“雪花”这一设计中,你体会到什么思想理念?
“和”字古体作“龢”,从龠从禾。龠乃象形字,表示一组长短粗细各异的管子,一齐吹奏、各发其声,只要和谐相融,便会悦耳动听。
“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思考:从以上古语古诗中,你得到了什么感悟?
(5)尚合和
尚和合,要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
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功劳,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名将,他认为自己战功赫赫,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却位居自己之上,心中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廉颇。他的门客以为他害怕廉颇,蔺相如却解释说:“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如果我们俩争斗起来,就如同两只老虎打架,必有一伤,这样会给秦国可乘之机。我之所以避让,是以国家之急为先,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到这话后,非常惭愧,于是他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探究分享
这个故事让你体会到什么思想理念?
这个典故体现了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 “和” 观念,也就是“尚和合”。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和平稳定,不计较个人荣辱,主动化解与廉颇的矛盾。廉颇知错能改,两人最终和好,共同保卫赵国,展示了人与人之间通过理解、包容达到和谐的典范,这种和谐对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启示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传承尚和合的思想理念。
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尚和合的意思是 崇尚和睦融合 。尚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强调和谐、和睦、融合的重要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礼之用,和为贵”
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6)求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思考:这句名言古语中蕴含着先贤怎样的情怀?
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将天下人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求大同,存小异 的意思是指 一致寻求共同之处,保留不同意见 。这个成语强调在处理分歧时,应注重寻求共识,同时允许保留各自的不同看法或做法。这样做有助于维护整体的一致性和和谐,促进合作和团结。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8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主席指出,作为世界主要大国领导人,我们应该不畏浮云遮望眼,秉持命运共同体意识,扛起历史责任,展现历史主动,推动历史进步。
我们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理念?
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牢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训,将天下视作天下人的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我们应当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时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好发挥其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笔记整理
课堂笔记:
【笔记】我们如何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①讲仁爱,要求我们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②重民本,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保民利民。
③守诚信,要求我们做到真实无欺、言行一致。
④崇正义,要求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
⑤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
⑥求大同,要求我们胸怀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讲仁爱:爱自己的亲人,爱全社会的人,爱天地万物
重民本:充分认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爱民
保民利民
守诚信:真实无欺、言行一致
崇正义:坚持做正确的事,做符合道义的事
尚和合: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
求大同:胸怀天下,追求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