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蛟龙”探海 太空之中,“北斗”闪耀,指引前进方向;深海之下,“蛟龙”潜行,书写深海传奇。这是科技的飞跃,更是中国勇攀高峰、追逐未知的壮丽篇章。班级开展“感悟探索精神”主题交流活动。请你积极参与。练基础【环节一:开场导入】1.下面是筱熙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人类对太空和深海总是充满憧憬。太空浩瀚无垠,那里藏着深 (遂 邃)的宇宙奥秘;深海神秘莫测,“蛟龙”潜行其中,让我们的心为之沸 (腾 滕)。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我国勇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 请帮他做出选择( )A.jǐn kàn qiǎn B.jǐng hàn qiánC.jǐng kàn qián D.jǐn hàn qiǎn(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在横线上。【环节二:知识分享】2.下面是杨杨的知识分享,请你阅读后回答下面问题。在神话中,蛟龙常被描绘为拥有神秘力量、能翻江倒海的神兽。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它似一条钢铁蛟龙,能潜入数千米的深海。“蛟龙号”具备先进的技术,可进行深海探测、资源勘查等任务。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探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话中的蛟龙充满奇幻色彩,而“蛟龙号”则以科学的力量探索海洋奥秘,二者虽不同,但都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1)下列短语结构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翻江倒海 探索海洋B.深海探测 资源勘查C.重大突破 奇幻色彩D.未知世界 钢铁蛟龙(2)“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成果”中“蛟龙号”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C.讽刺和否定 D.特殊含义(3)请你仔细观察中国“蛟龙号”科考标志,结合杨杨分享的知识,写出其构图要素, 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环节三:拟定标题】3.子轩在活动中搜集了“蛟龙号”的相关新闻,却忘记了及时保留新闻标题。请你阅读新闻后帮他拟一个标题。“维嘉海山是一座科研人员已经较为熟悉的海山,但今天的下潜依然令人印象深刻……海星、珊瑚等生物在海山山顶集中分布。”科考队员高伟参与了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走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他激动地向中外科考队员分享今天的下潜见闻。船时2024年9月11日13时51分,“蛟龙号”在西太平洋海域维嘉海山结束了5个半小时的海底作业,载着潜航员赵晟娅、张奕及科考队员高伟,从水深1 783米的海底上浮。船时15时10分,“蛟龙号”回到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后甲板,标志着本航次科考的18次下潜任务圆满完成。【环节四:班会总结】4.子轩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总结。以下是他总结的部分内容,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将空缺处补充完整。“神舟”飞天,让我们仰望星空,追逐宇宙的奥秘;“蛟龙”探海,让我们潜入深渊,探寻海洋的神秘; ; ……让我们秉持探索精神,勇攀高峰,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练能力 “蛟龙”探海,不仅是我国深海科技实力的重要展现,更是人类探索未知、拓展认知边界的勇敢尝试。为更好地理解“蛟龙”探海的意义,你们在活动后又搜集了一组素材进行探究,请你积极参与。(一)乘“蛟龙号”潜入深海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中部的Albo海山,有500余个小山包,最高的一个距离水面仅约500米。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令这里的深海世界丰富多样。2024年9月4日,记者搭乘正在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近距离认识这座独特的海山。船时7时许,“蛟龙号”布放入水。潜航员傅文韬带着记者和中国香港生物学家邱建文,开启8小时的深海之旅。直径2.1米的载人舱只可容纳3人,但在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中已算得上大容量。傅文韬坐在中间,担任主驾驶。坐在左舷的邱建文负责观察拍摄海底景观,协助主驾驶与水面联络,坐在右舷的记者负责记录水下生物和样品采集情况。在执行水面检查之后,“蛟龙号”开始注水下沉。随着显控面板上的深度数值逐渐增加,窗外的颜色由浅蓝一点点变深,最终在距海面120米时变得一片漆黑。和想象中不同,“蛟龙号”在下潜过程中十分安静,没有一丝晃动。只有水声通信系统发出规律性的声响。4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1 244米的海底,潜水器的光照亮了眼前的深海生物世界。邱建文迫不及待地开始观察周围的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个深度的生物量通常比较丰富,窗外每一帧景象都不容错过。8时20分,一只海鳃出现在眼前。这片海底以沙波地貌为主,看起来更像是白色沙滩。围线等不同品种的海绵成片生长,它们随水流缓缓漂动,十分柔美。与此同时,傅文韬已完成对海水和沉积物的采样工作。告别第一座小山,我们向另一座小山的山顶进发。“上山”过程中地貌发生了不小变化,板状结壳上,鱼、虾、蟹变得多了起来。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顺着傅文韬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只黄色海星。“这只海星有14个腕,是我见过最多的。”傅文韬说。经过近3千米的行驶,我们来到了这座小山的山顶,这里距离海面约750米,地貌以岩石为主,可以看到海星、海胆、珊瑚和海葵等海洋生物。船时15时,“蛟龙号”准时抛载,于35分钟后回到水面。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5分钟后,“蛟龙号”返回“深海一号”船后甲板。邱建文说:“今天我们采集到20余种生物样品,海山山脚的优势生物是海绵、海星、海参,山顶的优势生物是虾和蟹。”科学家们按照专业分组,即刻对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船上的实验室开始忙碌起来。…………对记者而言,这是潜入深海的奇妙一天;而对“蛟龙号”团队来说,这只是平常的其中一天。两天后的下一次下潜,“蛟龙号”将前往一座新的海山,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调查。斗转星移,日复一日,中国深海工作者探索浩瀚大洋的脚步从不停歇。(作者:王聿吴。选自“新华社”2024年9月5日,有删改)5.认真阅读文章,梳理全文思路,完善下面横线的填空。开启深海之旅→明确舱内分工→ →结束旅程回船→ →期待下次下潜6.到目前为止,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已经潜入海底300多次。结合本文说说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入海的意义有哪些。7.在记叙的过程中,全文多次用了准确的时间进行描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8.品读下列句子,按要求进行赏析。(1)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和“蛟龙号”这个庞然大物“捉迷藏”。(从修辞角度)(2)舱外传来“咚”的一声,原来是“蛙人”驾驶小艇来到“蛟龙号”旁,他们跳上“蛟龙号”舱顶,熟练地挂上缆绳,将我们拽引回船。(从用词角度)(二)材料一: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中国研发的万米载人潜水器,于2020年11月10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 909米。10 909米是什么概念 来看一组数据:10米,这是普通人在不携带任何潜水装备的情况下可以下潜到的深度;113米,这是一名法国潜水员创造的裸潜纪录;332米,这是人在借助水下呼吸器后下潜到的最深纪录;10 898.5米,这是2012年“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达的深度。而“奋斗者号”下潜的马里亚纳海沟一万米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 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选自《每日经济新闻》,有删改)材料二:伴随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深入认识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500年前,达·芬奇设计潜水服;150年前,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曾经的科学幻想如今正在成为现实。从科学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海洋和地球的奥秘。水深超过2 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表面的五分之三,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还是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层。不仅如此,海底是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大陆地壳平均35公里厚,大洋地壳则为7公里。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进行探索。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经济首位,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水深超过1 000米的水域。海底有待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比如海底的微生物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在千年以上,但人类尚不知如何利用其“长寿基因”:太平洋一片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可供人类使用几十年,但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深潜、深钻、深网是当今探索深海奥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潜科学考察、国际大洋钻探和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深潜是直观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潜最深只能到海底,从海底往下得靠钻探,这就是深钻;深潜的运行时间只能以小时计,想要长期连续观测就得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联网观测,这就是深网。深潜、深钻和深网,共同担起深海探索的技术重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三深”格局,深海科考进入快速发展期。(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被誉为“蛟龙号”的三大技术突破。“蛟龙号”的驾驶员是幸运的。“蛟龙号”可稳稳“定住”。“蛟龙号”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蛟龙号”现在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让“蛟龙号”与海面保持固定距离。“蛟龙号”能悬停定位。一旦在海底发现目标,“蛟龙号”不需要像大部分国外深潜器那样坐底作业,而是由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导致“蛟龙号”摇摆不定、机械手运动带动整个潜水器晃动等内外干扰下,“蛟龙号”能够做到精确地“悬停”,令人称道。在已公开的消息中,尚未有国外深潜器具备类似功能。深海通信靠“声”不靠“电磁”。陆地通信主要靠电磁波,速度可以达到光速。但这一利器到了水中却没了用武之地,电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几米。“蛟龙号”潜入深海数千米,如何与母船保持联系 科学家们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呐通信。这一技术需要解决多项难题,比如水声传播速度只有每秒1 500米左右,如果是7 000米深度的话,喊一句话往来需要近10秒,声音延迟很大;声学传输的带宽也极其有限,传输速率很低。此外,声音在不均匀物体中的传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难上加难。(选自“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有删改)9.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人在不携带任何潜水装备的情况下可以下潜到的深度是10米。B.近几年,因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只能供人类使用几十年C.自动定高功能是“蛟龙号”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的秘诀。D.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温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潜器上的噪音,增加了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的难度。10.阅读材料二,说说为什么人类需要探索深海。11.阅读材料三,想想为什么说“蛟龙号”的驾驶员是幸运的。12.“奋斗者号”万米成功海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是我国诸多科学工作者长久以来在深潜领域的努力造就的。请写一封贺信,说说你想对他们说的话。(可课后做)参考答案1.(1)B (2)邃 腾2.(1)A (2)B (3)示例:图案由大海、潜艇、五角星、腾飞的龙构成。大海、潜艇体现着中国“蛟龙号”科考的独特内涵和专属个性;五角星体现了中国特征;腾飞的巨龙象征着中国海洋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个徽标寓意“蛟龙入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去领略充满奥秘的海底画卷,去探寻无穷无尽的海底宝藏。3.示例:“蛟龙号”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最后一潜4.示例一:“嫦娥”奔月,让我们飞向太空,探索月球的奥秘 “天问”远航,让我们穿越星际,叩问火星的奥秘示例二:“北斗”组网,让我们俯瞰大地,掌握导航的精准 “墨子”传信,让我们跨越时空,感受量子的奇妙5.示例:观察海底生物 处理分析样品6.示例:①科学研究方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环境调查;②技术发展方面,能检验和提升潜水器性能,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不断进步;③国家战略方面,能增强国家深海探测能力,展示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为开发利用深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支撑。7.示例一:文中多次用准确时间描述,使行文思路更加清晰,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展现了“蛟龙号”深海之旅的紧凑节奏和科考工作的严谨性。示例二:①增强真实性,让读者清晰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感受事件的真实发生;②体现严谨性,反映科考团队的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展示了科学家认真负责的态度;③营造紧张感,时间推进使读者感受任务的紧迫性和挑战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④强调连续性,通过时间串联体现深海科考活动持续进行,中国深海工作者的探索脚步永不停歇。8.(1)示例: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中把鱼、虾、蟹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海底生物的活泼可爱和充满生机的状态。同时,三个“有的……”句式构成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强调了海底生物活动的多样性,进一步突出了深海世界的丰富多彩。(2)示例:通过拟声词“咚”和动词“跳”“挂”“拽引”等的精准使用,生动描绘了“蛙人”们迅速而熟练地协助“蛟龙号”回船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们专业技能的精湛和操作的迅速有力。既体现了“蛙人”们工作的高效性和专业性,也让读者对深海科考的各个环节有了更具体的认识。9.B10.示例:从科学角度看,探索深海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海洋和地球的奥秘;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11.“蛟龙号”具备自动航行功能,驾驶员设定好方向后,可以放心进行观察和科研;驾驶员行驶到相应位置,“定住”位置,与目标保持固定的距离,方便机械手进行操作;采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保障了与母船的联系。12.示例:各位辛勤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品质,展现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我们也将刻苦学习,成为新一代科技接班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