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有为有不为 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16 有为有不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CONTENTS 教学目录
初读课文
04
积累拓展
07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善与恶。
3.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字音字形
chěng
kuò
诉诸( )屈膝( )贰臣( )
笼统( )轮廓( )得逞( )
制裁( )毅然( )
溃于蚁穴( )
kuì
zhū

èr
lónɡ
cái

(lún)伦理
(lún)沉沦
(xī)屈膝投敌
(qī)夜黑如漆


伦沦
裁载

(cái)制裁
(zǎi)刊载
(zāi)栽种
(è)恶劣
(ě)恶心
(wù)厌恶

诉诸:求之于,求助于。指采取某种方式解决事端、矛盾等。
烦琐:繁杂琐碎。
屈膝:下跪,借指屈服。
贰臣:指在前一朝代做了官,投降后一朝代仍然做官的人。贰,变节、背叛。
得逞:(坏主意)实现;达到目的。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划分文章层次。
2.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二部分(3—7):
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具体论证观点。
第一部分(1—2):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三部分(8):
回扣题目,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回头。
(3-6)善恶有大小之别,应该不应该也有大小之分。
(7)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1.本文是如何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区别的?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①作者引用古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话,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
②接下来,先举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指出什么是“小善”,什么是“小恶”(重点讲“小恶”);
③再举文天祥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的“大善”的事例;
④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阐述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2.“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不离题。因为能分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为论证题目“有为有不为”服务的。
3.本文题目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4.作者说,“至于大善大恶”“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并举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事例。作者认为,“大善大恶”,“目前社
会中也可以看到”。你能举出“目前
社会中”的例子吗?
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说明。
语言平实质朴
示例:
①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②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③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
6.你能否模仿本文,写一篇文章《知足知不足》,谈谈对“知足”“知不足”的见解?
同学们可以试着写一写哦!
作者站在国家、人民、人类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号召人们“有为”“有不为”,就是说,在面对
一些事情的时候,要明是非、有原则、
守底线。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1.逻辑严谨,结构清晰
本文运用总分总结构,开篇先对“有为有不为”的含义进行具体阐释,明确了关键在于“应该”二字;接着从善恶有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与大小恶之间有联系这两方面展开阐述;最后总结归纳观点,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有为有不为,并且一旦做错要毅然回头。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2.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文章多用口语,语言简洁易懂,如,在解释“有为”和“有不为”的概念时,直接表述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简单的话语让读者能迅速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又如,在引用古典名句,文字难以理解时,用简明通俗的话语
加以解释,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解题(1-2):“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关键点
有为有不为
明是非
有原则
守底线
分析论证
(3-7)
“大小善”“大小恶”的区别(3-6)
“大小善”“大小恶”的联系(7)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收束全文(8):每个人都该有为有不为;“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积累拓展
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的。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