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请说出下列对联所赞颂的先秦圣贤,并解说判断依据。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 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老子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孔子由仁居义,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知言养气,充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孟子尚贤心系文明史,反战思萦亿兆民。——墨子天地本逍遥哉,齐万物以鲲鹏化;死生诚虚诞矣,系一瓢而江海游。——庄子战国时期,激烈的竞争给思想艺术创造了一个相对开明的环境,一时间诸子各显神通,为应对列国纷争局面,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所谓诸子百家,最广泛的说法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活动1:区分古今异义词活动2:梳理词类活用活动3:“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活动4:梳理特殊句式单元学习目标任务一:语言积累与梳理活动1:梳理诸子原典中立身处世之道活动2:思考诸子原典思想的现实意义任务二:梳理原典中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其现实意义活动1:反复诵读,概括诸子文章风格活动2:模仿诸子文章风格,写作议论片段任务三:赏析并仿写诸子文章风格任务四:依据经典名句,学会准确审题立意,完成论述文写作课本学习第5课(1)《论语》十二章解释加颜色词语 理解性默写(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1)君子“好学”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即“________________”;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即“_____________”。(1)《论语》十二章一、诵读理解,疏通文意安逸勤勉靠近,到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2)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 (《里仁》) (3)“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人而不仁如礼何朝闻道夕死可矣(4)子曰:“君子喻( )于义( ),小人喻于利。”(《里仁》) (4)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5)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本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达,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晓,明白道义看齐,是一样于之反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6)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 (7)这段话包含三个因果关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__________”,“任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担子,担当的东西把……作为责任停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 )一篑,进( ),吾往 ( )也。”(《子罕》) (8)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9)子曰:“知( )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9)孔子从智慧、仁义、勇敢三个角度阐述君子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土的竹筐停下来填平洼地倒下前进前进同“智”,智慧疑惑吾止也吾往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 )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10)孔子认为“仁”就是“_________”,达到“仁”的境界要“________”,具体的操作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约束自我恢复用礼一旦称赞,称许靠条目,细则资质愚钝实践,从事克己复礼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1)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卫灵公》) (11)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字实践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推己及人施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 )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______,_______”,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那指激发人的感情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指讽刺时政近侍奉可以群可以怨二、辨析概念,深入理解1、理解“好学”概念(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答案 ①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②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③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缺点。(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答案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学习《诗经》,可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总之,要“学”的内容很广泛。2.理解“仁”概念(1)什么是“仁”?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答案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践行礼仪,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2)下面句子都带有“仁”,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释“仁”的。①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③仁者不忧。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参考答案:第①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②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③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④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3.理解“道”概念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1)朝闻道,夕死可矣。(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就有道而正焉。答案 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品德、学问。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的。4.理解“君子”概念“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到了孔子心中,就变成了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答案 (提示):①重义轻利。②见贤思齐。③文质彬彬。④推己及人。⑤勇于担当。⑥追求真理。⑦敏慎好学。⑧克己复礼。三、体味语言,赏析表达《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语。(1)朝闻道,夕死可矣。答案 “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答案 “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3)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答案 “譬如”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篑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答案 ①运用通俗浅易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等。②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运用对偶、排比这样的整句,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 本文在说理上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1.古今异义词附 积累卡片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史 文胜质则史 古义:虚饰,浮夸。今义:历史。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2.多义实词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弘 士不可以不弘毅 形容词,广、大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动词,扩大事 迩之事父 动词,侍奉请事斯语矣 动词,实践,从事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 形容词,灵敏3.重点虚词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已 死而后已 停止可谓好学也已 同“矣”,表陈述语气而 人而不仁 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递进,而且其 其“恕”乎 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大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于 君子喻于义 介词,对勿施于人 介词,给4.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解析固定句式 人而不仁,如乐何? “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宾语前置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作“省”的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乎”,“不也……吗”定语后置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而……者”为语言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终身行之(之)一言乎”5.文中成语(1)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2)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3)见贤思齐: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4)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5)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6)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1、你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什么立身处世的道理?对自己可能产生什么影响?提示1:安贫乐道,好学笃行提示2:遵礼循乐,重义轻利提示3:表里如一,勇于担当提示4:自省克己,推己及人……课后作业(二选一)2、阅读《论语》的某个章节,谈谈你对学习古典文化的理解。 作业示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质”的关系亦即“礼”“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战国孟子、荀子加以继承发展。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家地位得到飞跃性提升。宋程颐、程颢及朱熹倡导“程朱理学”,加上明朝严格执行八股取士制,儒家地位得到强化。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让儒学焕发了生机。晚清康有为等人重新审视儒家学说,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针对时弊推陈出新,使之成为了维新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今天我们发扬光大之,儒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结 束 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