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7张PPT)21 古代诗歌五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哲思。预 习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作者简介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背景链接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入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哲理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停顿较短,读出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语速放缓,想象诗人无可奈何、孤寂长叹的情景,读出孤独、凄凉的语气。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的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眼泪纵横!译 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指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想到。指后世的贤明君主。悲伤的样子。眼泪。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品词】古时圣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两个“不见”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课文精讲俯仰古今,写时间绵长····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面对茫茫天宇与原野,诗人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引人共鸣。“独”字是诗眼,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登台远眺,写空间辽阔触景生情,写心中孤寂【品词】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将个人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哲理理解:前——后古人——来者天地悠悠——独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融理入情: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考点品析诗词炼字[答题支架]①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②明手法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③析情感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拟声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等[参考答案]“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置于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河北中考)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参考答案][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阔的天空,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思绪万千,悲伤落泪。考点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析特点结合所找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答题支架]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思考探究[参考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触景生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怆然而涕下结构图解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惆怅之情。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屈原《远游》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天地独怆然而涕下典型考题之悠悠2.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B贤明君主“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思维能力“知人论世”是阅读作品的重要方法。我们在鉴赏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基本原则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联系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者的生平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深刻、透彻、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登临”类诗歌的阅读方法“七问”法何时登临何处?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生此之思何故?“三步”法观其景——还原情景,把握景物特点。知其心——理解“景语”后的“情语”,把握所言之“志”。识其人——运用“知人论世”阅读法,读出诗人形象。有关“登临”的诗句读读下面有关“登临”的诗句,说说诗人登高望远时抒发了哪些情思。诗句 情思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抒发豪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感怀身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思乡怀人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怀古伤今文化自信望 岳杜 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简介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是诗人漫游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背景链接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杜 甫[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语调激昂,语气豪迈,读出诗人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fúliǎocénɡzì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此,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译 文指泰山。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齐鲁,指齐与鲁,周代分封的两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青,指山色。未了,不尽。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分。指高大的山,本诗中指东岳泰山。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激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那时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译 文同“层”。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眼眶。终当,终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 岳杜 甫【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从空间、时间写出了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静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所见,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炼字】“割”字有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遮天蔽日的雄姿。··【炼字】“钟”字是聚集之意,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课文精讲“望”字贯穿全篇:前两句仰望泰山整体,中间四句仰望泰山周围,后两句把“望岳”转向“岳望”。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所见,抓住两个景物细节,表现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眼前所见泰山之景(实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豪迈气概和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炼字】“凌”字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观、豪迈之情。·默写常考化用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想象攀登泰山之景(虚写)动景哲理:只有不畏艰难、敢于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赏析诗词名句定角度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析效果从炼字品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词)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已给赏析角度未给赏析角度考点赏析诗词名句[答题支架][参考答案]【示例一】主要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和高大巍峨的形象。【示例二】“钟”字是聚集的意思,写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是分割的意思,是说泰山将天色分割,使山南山北昏晓分明,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或: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参考答案]描绘了泰山南面阳光灿烂,北面幽暗昏黑,山的两面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考点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析特点结合所找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答题支架]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考点分析诗人情感分析诗人情感梳理借助关键点理解,如诗(词)的题目或体裁、诗(词)眼、意象、注、序、诗人生平等。分析概括结合具体诗(词)句或意象分析情感,可重点关注尾句。用简明话语阐述情感或主旨,如忧国忧民、孤寂、恬淡等。[答题支架]望岳不怕困难敢攀顶峰远望 泰山全貌,雄伟青翠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细望 心情激荡,眼界开阔愿望 勇攀绝顶,俯视一切结构图解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杜甫《望岳》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2)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李白临川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有杜甫望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有郑燮泼墨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典型考题2.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B自远而近山南山北都是动景《望岳》和《春望》,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请简要说明在两首诗中诗人分别望见了怎样的景观,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望 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本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当时诗人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借指战事。思维能力沦陷后的国都长安的断壁残垣、荒芜破败《望岳》《春望》古诗所望景观表达情感热爱、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或: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伤时、忧国(或:念家、悲己)[参考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逻辑严密;诗歌遒劲清新,擅长说理;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今存《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作者简介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了这首诗。当时王安石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还没有后来变法时艰险。背景链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诵读指导]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译 文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因为。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王安石写景首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极言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赏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既渲染塔之高,又表现出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课文精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品词】“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此处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飘浮的云,也指保守势力。后两句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赏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议论抒情默写常考··【品词】“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结尾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参考答案]“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结尾两句诗蕴含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考点分析诗歌哲理[答题支架]字面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思考探究《望岳》:结尾两句由“望岳”转为“岳望”。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以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写景议论、抒情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不畏云遮目身在最高层高瞻远瞩远大抱负不畏艰难站得高、望得远结构图解这首诗借写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毛泽东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而人要看得远,就必须站得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对此深有体会。因此,登高望远是众多中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登顶泰山的决心和气魄,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典型考题最高层会当凌绝一览众山小顶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常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C奸邪小人3.观察下面两幅图画,可以作为这首诗插图的是( )【甲】【乙】甲4.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积极向上的基调,为后两句直抒胸臆蓄势。后两句很自然地表达了本诗主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抒发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志向,是前两句的升华。《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的异同比较思维能力《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相同点 不同点 所见 景物所抒 情感都是登高抒怀之作,同属于登临诗。陈子昂登幽州台,在幽州台上望到了天地宇宙的开阔壮美。杜甫望泰山,看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色。王安石登飞来峰,看到飞来峰高耸入云,领略到顶峰风景。陈子昂的大孤独:被贬为军曹的陈子昂,抒发的是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抒悲情)杜甫的大追求:考试落第时,杜甫依然是满腔抱负,面对雄伟高大的泰山,他立下的是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决心。(抒豪情)王安石的大抱负:刚在官场崭露头角的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渴望实现自己经世报国的政治理想。(抒壮志)游山西村陆 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很多,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多首。他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行为,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作者简介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诬陷罢官,闲居在家。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背景链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陆 游[诵读指导]本诗节奏欢快,朗读时语气轻松自然,读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之情。túnkòu诗词诵读ɡuānzhǔ结合注释,读通大意。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就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山村。译 文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陆游家乡的一个村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村民们衣冠简朴,古时的风尚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里来敲门。译 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陆 游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以劝说的口吻,描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游村情事(记叙)全诗围绕“游”字铺开,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七言律诗、记游抒情诗课文精讲·【品词】“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炼字】“足”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的哲理。境地之幽(描写)·【炼字】“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默写常考颔联赏读所绘 画面所含 哲理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扶疏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或: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前方就可能会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写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风俗的赞美。风俗之美(描写)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是全诗的总结,写主人热情、客人留恋。此联与颈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频来之约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考点品析诗词炼字[答题支架]释含义理解字词本义及语境义明手法修辞手法角度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夸张、用典、对偶……)及其作用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及其作用词性角度叠词:增强语言的音韵美;起强调作用,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动词:强调过程及变化,使语言生动形象,赋予画面动态感形容词:从形、声、色、光等方面描绘意象的性质、状态数词:表现数量,巧用夸张,凸显表达效果析情感分析字词表达的情感拟声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等[参考答案]“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其所有的盛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主人的敦厚淳朴和诚挚好客。假设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朋友点赞?[答题支架]字面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考点分析诗歌哲理[参考答案]【示例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可能会出现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参考答案]①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可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②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以及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③从“箫鼓追随”可看出诗人对古朴民俗的赞美;④从“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考点分析诗人情感分析诗人情感梳理借助关键点理解,如诗(词)的题目或体裁、诗(词)眼、意象、注、序、诗人生平等。分析概括结合具体诗(词)句或意象分析情感,可重点关注尾句。用简明话语阐述情感或主旨,如忧国忧民、孤寂、恬淡等。[答题支架]游山西村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出游农家——热情好客村外之景——山环水绕村中之事——民风淳朴希望之事——随时做客喜庆欢悦无限向往结构图解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实景实感,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热闹景象,表现民风淳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典型考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中的“莫笑”表现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颈联将击鼓吹箫祭神的热闹与农民的“衣冠简朴”做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春社的不满。因山水迷人,风俗古朴,农民淳厚,所以诗人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本诗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然而处处切“游”字,游性十足,游意不尽。B颈联写淳朴的乡俗民事,既表现了诗人对古朴风俗的赞美,又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喜爱。下面两首诗均描写了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闻,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思维能力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参考答案] ①内容上都写了农家(田家)富有特色的丰盛菜肴和主人的热情款待。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著有《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等,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作者简介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背景链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诵读指导]朗读本诗时,前两句为降调,宜读得缓慢低沉;后两句为升调,宜读得高昂紧凑一些,其中“更”字重读,读出坚定不移的语气。诗词诵读结合注释,读通大意。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远方。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落,它们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新花。译 文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指即兴随感而作的无题诗。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这两句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抒情、叙事·【品词】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写出诗人辞官还乡的满怀离愁。·课文精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至死仍牵挂国家。议论、联想默写常考哲理:①“落红”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展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落花成为培育下一代的养料,它的生命在新枝身上得以延续,这是大自然新旧交替、生生不息的规律。(河南中考)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参考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无边的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考点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歌画面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析特点结合所找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述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答题支架]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千古传诵,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参考答案]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奉献的崇高爱国情怀。考点赏析诗词名句赏析诗词名句定角度根据所给角度进行赏析。析效果从炼字品词、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等)、句式与结构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结合诗词作者、题材,分析诗(词)句创设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理趣。已给赏析角度未给赏析角度[答题支架]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思考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而是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己亥杂诗︵其五︶不甘沉沦一心奉献浩荡离愁,辞官远行(叙事、抒情)化作春泥,护育新花(比喻、明志)结构图解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远去天涯时的无限愁思,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想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主旨归纳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1)《己亥杂诗》(其五)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己亥杂诗》(其五)中,龚自珍借“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典型考题赏析古诗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诗意:诗歌前两句抒情叙事,诗人寓居京城多年,即将离别,内心忧伤。但是他想到能够逃出这桎梏的樊笼,内心又是轻松愉快的。明手法:诗歌后两句展开联想,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却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丝毫不忘报国之志。赏意象:“落红”是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象征了生命的衰败、青春的流逝。但诗人在本诗中却将“落红”的寓意升华到自觉奉献的人生境界。品诗情:这首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贬谪回乡时内心的抑郁愤懑,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朝廷再次为国效力,但又厌弃官场的矛盾心情。D辞官离京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奉献的崇高爱国情怀。3.(北京中考)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己亥杂诗》(其五)]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白日西斜与广阔天涯离别愁绪与豪放洒脱4.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5.(北京中考)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孟诗借落花表达了惜春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龚诗则借落花表达了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之情。(海南中考)品读诗文,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思维能力诗句摘抄与批注诗句摘抄 批注 修辞 内容 主题对偶 青山接着青山,水路往复回环,小路曲折,像是陷入绝境,却忽然在转弯处看到另一个美妙去处。 表达诗人对山西村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蕴含着“人处于困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绝处逢生”的哲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比喻纷纷飘落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它会化作春泥培育美丽的新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及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历代诗歌代表时代代表先秦《诗经》《楚辞》秦汉乐府魏晋南北朝建安体、永嘉体、陶渊明唐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宋北宋:苏轼、柳永、王安石南宋: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元明清吴中四杰、纳兰性德、龚自珍文化自信干支纪年法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的次序,即为干支纪年法。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所以民间有“六十年转甲子”的说法。“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以干支命名的。干支纪年法十天干:1 2 3 4 5 6 7 8 9 10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十二地支: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摘抄本课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