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武威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学期高二年级开校考试试卷
生 物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东北豹、东北虎生活在东北地区广袤的森林里,但随着森林砍伐、偷猎围捕、铁路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干扰,东北豹、东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为保护东北虎、东北豹,国家设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其缓冲区可旅游观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有标记重捕法、逐个计数法等
B.研究东北虎或东北豹种群的性别比例,可以预测它们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缓冲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能提高该地区东北虎、东北豹的环境容纳量
2.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间隔3天)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A.受寒潮侵袭 B.遭杀虫剂消杀 C.被天敌捕杀 D.被性外激素诱杀
3. 下图为某种群13年来数量动态变化统计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前4年种群密度保持不变,4-5年种群密度下降
B.5-9年新生的个体数一定等于死亡的个体数
C.9-13年环境容纳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D.气候因素可能是导致该种群数量变动的密度制约因素
4.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构成种群,而所有生物构成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种群的“S”形增长达到K值时,种群中不再有新个体产生
C.记名计算法一般用于统计个体较大和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丰富度
D.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5. 油菜生长的过程中往往易遭受虫害,造成减产。为提高油菜籽产量,人们使用有机磷新烟碱农药来杀灭害虫。使用该农药后,油菜籽产量非但没上升,反而连年下降。研究发现有机磷新烟碱农药是通过影响与油菜籽产量密切相关的生物——蜜蜂,而导致油菜籽产量大幅下降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和油菜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农药可能使蜜蜂对油菜花香不敏感,导致两者间的信息传递受阻
C.长期使用有机磷新烟碱农药会导致油菜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大
D.该研究可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 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7. 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8.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遭遇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小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C.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9.世界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虽然森林群落分为不同类型,但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群落的特点完全相同
B.生活在草原群落中的动物都不能在森林群落中生活
C.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D.荒漠植物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夜间开放
10. 庐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已发现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候鸟达100余万只,其中有世界最大的大白鹤群,占世界白鹤总数的9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和植物在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上的差异是有无系统
B.这100余万只候鸟构成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群落
C.鄱阳湖中的水草在水流的刺激下随水流运动属于反射
D.调查庐山风景区内的兽类种类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11. 绿眼虫是一种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绿眼虫的同化作用类型为兼性营养型。有光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和水合成糖类,属于自养;无光条件下,绿眼虫也可通过体表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渗透营养,属于异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绿眼虫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B.绿眼虫需要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C.绿眼虫在自然界分布极其广泛,适应环境能力强
D.绿眼虫既可作为生产者又可作为分解者
12.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海藻、藤壶、贻贝和海葵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寻找食物。图中的数字表示海星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星获取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藤壶
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海藻
C.海星和荔枝螺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若除去海星一年后,藤壶很可能成为优势种
13. 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谷雨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时,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时,美丽的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B.戴胜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C.布谷鸟的鸣叫声会提高被天敌捕食的机率,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稳定
D.保护布谷鸟、戴胜等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14. 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和丁是物质循环中连接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关键成分
B.丙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图中B和C为第二营养级,D为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D.乙、丙、丁中的碳可通过非细胞呼吸的方式释放到甲中
15.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目前已退耕还湿46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做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的结果
C.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
16.关于白酒、啤酒和果酒的生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发酵初期需要提供一定的氧气
B.白酒、啤酒和果酒酿制的过程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过程
C.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所需的酶既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也存在于线粒体
D.生产白酒、啤酒和果酒的原材料不同,但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都是酵母菌
17. A、B、C、D四种抗生素均可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 引起的肺炎,为选出最佳疗效的抗生素,研究者将分别含等剂量抗生素的四张大小相同的滤纸片a、b、c、d置于Sau均匀分布的平板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 h,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一般采用干热灭菌的方法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
B.四种抗生素中,抗生素A治疗Sau感染引起的肺炎效果最好
C.滤纸片b周围抑菌圈中出现的菌落,离抑菌圈越远抗药性越强
D.接种涂布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的恒温箱中培养
18. 垃圾分类有利于变废为宝,减少环境污染。如图为分类后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流程设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压榨出的油水混合物可再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
B.添加的木屑有利于堆肥体通气,还可作为某些微生物的碳源
C.X中需要添加合适的菌种,才能产生沼气
D.为保证堆肥体中微生物的活性,不宜对堆肥体进行翻动
19. 某同学想从泡菜汁中筛选耐高盐乳酸菌,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泡菜汁样品,划线接种于一定NaCl浓度梯度的培养基,经培养得到了单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pH需偏碱性 B.泡菜汁需多次稀释后才能划线接种
C.需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D.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均为乳酸菌
20. 热纤梭菌是一种能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嗜热厌氧细菌,可分泌一种多酶复合体将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糖,在农林废弃物的转化利用中具有应用价值。图是筛选该菌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牛粪堆的深层取样比从表层取样更加合理
B.甲、丙都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C.用平板乙统计菌落数可准确反映该菌的真实数量
D.丙中纤维素的残留量可反映该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
21. 迷迭香酸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进行工厂化生产时,先诱导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再进行细胞悬浮培养获得迷迭香酸,加入诱导剂茉莉酸甲酯可大幅提高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迷迭香顶端幼嫩的茎段适合用作外植体
B.诱导愈伤组织时需加入NAA和脱落酸
C.悬浮培养时需将愈伤组织打散成单个细胞或较小的细胞团
D.茉莉酸甲酯改变了迷迭香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速率
22. 植物甲抗旱、抗病性强,植物乙分蘖能力强、结实性好。科研人员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兼有甲、乙优良性状的植物丙,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中酶处理的时间差异,原因可能是两种亲本的细胞壁结构有差异
B.过程②中常采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过程④和⑤的培养基中均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可通过分析植物丙的染色体,来鉴定其是否为杂种植株
23. 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选择幼龄动物的细胞培养,原因是其细胞分化程度低
B.进行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每传一代,细胞数目增加一倍
C.传代培养前需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D.为保证无菌的环境,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清除代谢物
24. 中国科学院团队对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下图为“中中”和“华华”培育的流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B.该过程属于无性生殖,图中的卵子实际上是次级卵母细胞
C.图中的③过程是指动物胚胎的体外培养过程
D.中中、华华的性别由纤维细胞的遗传物质决定
25.控制哺乳动物的性别对于畜牧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分离精子技术是有效的控制方法,再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就可培育出所需性别的试管动物。试管牛的培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牛的培育属于有性生殖
B.过程①指的是体外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
C.采集来的精子和卵母细胞可以直接用于受精
D.经胚胎移植产生的后代,其遗传特性与受体保持一致
非选择题(共50分)
2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 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 (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
(4)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27. (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 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 (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菌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 (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 ,该方法能筛选出产生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 。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 。
28.(每空2分,共14分)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和克隆羊培育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所示的过程中,都必须用到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是 。
(2)图甲中②过程可用与植物细胞融合操作不同的方法,在 诱导下完成,③过程中至少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 进行初步筛选,第二次是利用 的方法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单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3)单克隆抗体结合上抗癌药物能定向攻击癌细胞,这一应用可形象地称为 。
(4)图乙过程的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____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B.繁殖家畜中的优良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 D.改变动物的核基因
(5)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将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的成熟的体细胞直接培养成一个新个体,而是必须将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你认为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单项选择)。
A.卵细胞大,便于操作 B.卵细胞含有的营养物质多
C.卵细胞的细胞质可使体细胞核全能性得到表达 D.重组细胞才具有全能性
29.(每空2分,共16分)随着人们对骆驼奶特殊营养价值及辅助医用功效的认识,提高骆驼产奶量已成为提升骆驼产业竞争力和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内蒙古世界首例低温保存的骆驼胚胎移植成功,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具体采用的措施是 ;骆驼属于刺激性排卵,在交配后排卵,排卵的过程是指 ,然后在输卵管中完成受精过程,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 。
(2)图中过程②能够进行的生理学基础是 。在胚胎发育到 期时可进行胚胎移植 ,将单峰驼的胚胎移植到双峰母驼子宫内并产下驼羔的生理学基础是 。
(3)为实现某一品种高产奶骆驼的大量繁殖,还可采用克隆技术,此过程涉及的技术有 (答两种)。若对图中获得的胚胎进行分割,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答出两点)。武威八中2025年春学期高二年级开校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CDCBA 6--10 DAADA 11--15 BBCCC
16--20 CCDCC 21--25 BBCC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
(1) 生产者 二、三、四 (2分)
(2) 大型真菌、跳虫(2分) 无机盐、CO2、H2O(至少两点,2分)
(3) 水平
(4) c a-b
27.(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0分)
(1) 细菌 选择
(2) 碳源、无机盐(2分) 蛋白质、DNA、RNA (2分)
(3) 碘液 淀粉遇碘显蓝色,产淀粉酶菌落周围淀粉被水解,形成透明圈 (2分)
(4)乙同学的结果中,1个平板的计数与另2个相差悬殊,结果的重复性差
(每空2分,共14分)
(1) 动物细胞培养
(2) 灭活的病毒 选择培养基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3) 生物导弹
(4) D
(5) C
(每空2分,共16分)
(1) 注射促性腺激素 卵子从卵泡中排出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2) 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态,不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 桑椹胚或囊胚
双峰驼对移入的单峰驼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动物细胞培养
胚胎分割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一次为好、若采用囊胚阶段的胚胎应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