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精研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任务群一-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宝典(新高考通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言文阅读·精研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任务群一-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宝典(新高考通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研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
任务群一 文言文阅读
[明悉分析]
年份卷别 选文立意 考查内容
文本出处 文化素养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2023 新高考Ⅰ卷 《韩非子·难一》 《孔丛子·答问》 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主观简答
新高考Ⅱ卷 《百战奇略》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通过不同的视角分析总结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主观简答
全国乙卷 《韩非子·十过》 十过之一:国家弱小而不讲礼貌。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全国甲卷 《隆平集·儒学行义》 周尧卿:经学、品德堪为人师表。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2022 新高考Ⅰ卷 《战国策·魏策三》 孟尝君:营救魏国的义勇精神。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主观简答
新高考Ⅱ卷 《东观汉记》卷十 吴汉:忠勇敦厚的做人品格。 文言断句 文化词语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主观简答
全国甲卷 《战国策·秦策二》 汲取张仪诓楚的历史教训。 文言断句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倡树以德治国的仁政理念。 文言断句 文言实词 文意概述 文言翻译
一、命题与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根据诗歌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古诗文阅读主要涉及的学习任务群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语言积累与梳理”等。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积累与梳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从而达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拓展文化视野、传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的目的。
一、抓纲考本。要提高高考文言文得分,在复习过程中利用好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第一,教材所挑选的文言文都是最经典的古文,是传授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的主要凭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有足以编拟文言文基础知识系统的各种例句,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窗口。第二,文言文内容多,而高考复习时间则非常有限,如果复习漫无边际,离纲弃本,不针对基本篇目体现出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训练逐一过关,要想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大幅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谈何容易。第三,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有很多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
二、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会学以致用。
注重课内迁移,试题设问更加开放。重视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的多样化。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一要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二要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三要加强审美鉴赏能力的训练,四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明辨史书体裁与种类。
(一)写人叙事类文言文
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量很大,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等都以写人叙事为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和《左传》是典型代表,另外还包括行状、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说、别史等体裁。
1.纪传体
纪传体文言文的人物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人物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生平,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有的作品还有作者的简单评价。《屈原列传》《苏武传》可为代表。
2.编年体
编年体的文章,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按一定次序记载史事,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因果联系。《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可为代表。
3.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其较完整地记叙史事的前因后果,主要关注的是事件。这一史体或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或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将分散的材料集中叙述,能够充分展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这样可以弥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通鉴纪事本末》可为代表。
4.寓言、小说、别史、杂史等
古代的寓言故事、别史、文言小说,都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其写法与上述三类文体大同小异。《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和《促织》可为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的代表。
(二)写景杂记类文言文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两类:
1.游记
游记是杂记的一种,专记游历所见所感。游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从唐代才开始的。柳宗元有开创之功,“永州八记”标志着这一文类的独立成型。宋人的游记充满了理性色彩。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和鼎盛时期,突出的代表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2.笔记文
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以记事为主,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佚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就属于这种文体。
(三)论辩说理类文言文
论辩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除直接标为“论”“辩”的文章外,我们常见的属于此类的文章有如下几种:
1.奏、议、疏、表、策、谏
“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如李斯的《谏逐客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虽然没有“奏议”之名,但都是行“奏议”之实。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③策:古代考试时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之人回答,称为“策问”,亦简称“策”。后即成为一种文体,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④讽谏:指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论辩
论辩文,表现形式不一,一般说来,“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如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
3.杂说
杂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
4.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以《论语》《老子》为代表的语录体,以《孟子》《庄子》为代表的对话体,以《荀子》《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专题论文,都带有明显的论辩说理色彩。
(四)书序实用类文言文
1.书信
古代文人的书信或抒发胸中情怀,或描绘山水美景,富有文学特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感叹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明清时期书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另外家书、家信也别具特色,真挚感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
2.赠序、书序
书序也作“叙”,或称“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古人还有赠送他人的文章也叫“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多有劝勉鼓励之意。
3.行状、碑志、铭诔类
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留作撰写墓志或史官提供立传的依据。铭,古代常刻铭于碑碣或器物,或以称功德,或以申鉴戒,后成为一种文体。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平。诔文,也称祭文,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这些都属于实用类文体。如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抓住物与理,厘清四关系。
上述文言文体种类虽然繁多,但所写内容无外乎“三物”——人物、事物、景物;也无出乎“三理”——事理、情理、文理。因此,文言文阅读,就是抓住“物”与“理”,厘清人、事、物与情、理的关系。
(一)抓住“三物”
1.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人物描写丰满;说理杂记类文章,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以此来表现观点主张;但写了什么人,或什么人写的,是我们首先要抓住的。
2.事物。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可以把“事物”理解为记叙的事件;托物言志的文章,事物是作者着意描写的某一物象,如《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所有人事,都围绕着“阁子”慢慢道来。作者借此表达思想情感。
3.景物。古代游记,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
(二)明辨“三理”
1.事理。很多文章,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事情蕴含的道理,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托付于景物、事物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抓住了“事理”,才是真正读懂了文意。
2.情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事物或哲理来抒发感情。阅读文章,不能忽视这一点。
3.文理。文理指文章的结构。史传体文章先事迹后评价,纪事本末体文章按照时间叙事,这些文理结构简单。但写景叙事、议论说理的文章,结构则相对复杂,有时需要仔细分析。
(三)厘清“四关系”
1.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
2.人、事、景、物与文理的关系;
3.感情与事理的关系;
4.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
读清楚四种关系,在于要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见义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什么,传达出怎样的道理。
一、(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①,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②,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曰:“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①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②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
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督兵疾进”是兼语句,“兵”是“督”的宾语,也是后面“疾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行至”是“到达”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阴山”是“行至”的宾语,可在E处断开;“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语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G处断开。“皆俘以随军”中的“以”相对于连词“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选CEG。]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
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守卫、据守/保全。句意: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生。B.正确。使者/过路的人。句意:使者又在他们那里/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C.正确。句意: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群山连绵起伏,巍峨高耸,陡峰林立,距离青天不满一尺。D.正确。神色庄重/真正的颜色。句意:在朝堂上神色庄重/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故选A。]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厥首领颉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李靖,派遣使者到唐朝谢罪,希望能率领整个国家归附唐朝,唐王朝派遣唐俭等人为使者,对突厥进行抚慰。
B.李靖认为,使者到达后,突厥人一定以为危机已解除,如果此时能抓住机会出兵袭击,一定可以像当年韩信破齐一样,一举击溃敌军。
C.颉利见到唐俭等人十分高兴,完全没有料到唐军会发动进攻,李靖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
D.世人传言李靖以唐俭作为死间,一举打败了突厥,唐太宗就此向李靖求证,李靖表示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传言不实。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错误,“虽有善间,安可用乎”是说间谍对忠臣没有作用,“非仁义不能使间”是赞美使用间谍之策的主帅仁义兼备,没有信息称赞唐俭是忠臣,也没有信息表明唐俭适不适合做间谍,而且“用间最为下策”可知,李靖不主张用间谍。故选D。]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公大义灭亲,况一使人乎?灼无疑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外”,表面上;“揣”,揣测。
(2)“况”,何况;“灼”,明白、显著。
【答案】 (1)颉利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而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意。
(2)周公为维护大义除掉犯罪的亲属,何况一个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无疑了(确然无疑了)。
5.李靖在与突厥的战争中不顾唐俭安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可知,战争中机不可失;
②由“料俭说必不能柔服”可知,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
③由“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可知,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答案】 ①战争中机不可失;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对敌作战,如果明知敌人有可以战胜的道理,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唐朝时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令李靖前往迎接。颉利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而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意。此时,太宗下诏任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那里,敌人必定会安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出兵对它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李靖的前锋部队冒着大雾前进,距颉利可汗牙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才发觉。突厥列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派出军队猛攻,斩杀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多万,活捉颉利儿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在此形势下,唐军为朝廷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漠一带大片疆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问:“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机袭击,大败突厥。人们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两拜,回答说:“我与唐俭同在朝廷并肩事奉主上,料定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顺服、归附,所以我趁机派兵进攻它,这是因为为了铲除国家大患,也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私人小义了。有人说我把唐俭作为死间,这不是我的本意。按《孙子兵法》所说,用间是最下策。我曾经在写的文章末尾这样论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辅佐君主,在朝堂上神色庄重,公正坦直,忠心耿耿,能尽臣节,信实不欺,竭尽赤诚,这样即使有善于为间的人,又怎能发挥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乃是小义问题,陛下何必怀疑呢?”太宗说:“的确是这样!不是仁义兼备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小人所能做到的吗?周公为维护大义除掉犯罪的亲属,何况一个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无疑了(确然无疑了)。 ”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二、(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H不似哉?
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A正确。“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B错误。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C正确。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D正确。故选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答案】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10.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答案】 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导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三、(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EF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这种人就是这样的。“欲”的宾语是“胜敌”,且“不亦……乎”是固定句式,常用于委婉地提出问题,表示对对方的看法或态度不太肯定,故此应独立成句。所以“胜敌”后应断开,“乎”后应断开;“焉”用在句末,此处表陈述语气,因此“焉”后应断开。故选EFG。]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B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金”指古时金属制的打击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与刁斗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唐太宗认为“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得失事迹”指的是李靖所解说的苻坚拥兵百万却在淝水之战中落败和吴汉与刘尚分屯、合击取得胜利的事件。因此,是苻坚和吴汉的战例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而并非只是吴汉的战例。故选D。]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动词,后退;“周旋”,动词,辗转、追逐;“缓辔”,放松缰绳,骑马缓行。(2)“出奇”,出奇制胜;“不意”,意料之外;“斯”,代词,这;“相变”,变化。
【答案】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
(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变化的法则吗?
15.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二中,太宗提问“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用“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来作答,指出了苻坚在与谢玄的作战中战败的原因,即苻坚已然被困,却不明局势的“无术”,没有智谋。当太宗问李靖前代古人谁擅长根据实际情况“兵有分聚”时,李靖肯定了吴汉善于分兵合围的做法,明确指出了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的原因是“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即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答案】 ①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②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