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西方叙事学理论第四单元 人物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贴着人物写”沈从文先生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时,很有心得地告诉我们:“贴着人物写。”“贴着人物写”是什么意思呢?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情感走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作家不能想当然地使唤人物,他要对笔下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要站在小说中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把人物写好。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刻画了许多人物,组成了一个宏大的人物长廊,但所有这些人物,都是有依据有逻辑的,是合乎情理的。他仔细揣摩了这些人物的家庭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再仔细揣摩了他们的品性、性格以及人物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然后一笔一画、沉稳不乱地将这些人物刻画了出来。娜塔莎是这部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她是一个由始至终贯穿到底的人物,作者有许多笔墨用在了她身上。我们看到,她由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长成多情多梦的少女,到进入热情奔放的青春时代,到爱情毁灭,到绝望服毒,到再度回到幸福之中,到再度陷入痛苦乃至绝望,到最终进入几乎完美无缺的幸福人生,作品使我们看到了娜塔莎从一个稚气的小女孩到成熟妇人的全过程。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托尔斯秦始终准确地把握着娜塔莎的心路,使所有的文字都达到了合情合理的境界。“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在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狭小的区域里展开,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可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动作感。揣摩人物的心理小说在刻画人物的路数方面会有所不同。通常来说,西方的小说更习惯于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描写人物。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的手段。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并有一定目的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潜藏着的、未被唤起或不自觉的意识,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一般状态下,人的潜意识是被压抑的。尽管潜意识常常不为人们所觉察,却更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当我们在做梦或者精神虚弱时,意识的控制减弱,潜意识开始抬头,往往会暴露出心底更真实的欲望。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万卡》中,万卡给爷爷写完了信他抱着美好的希望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耸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躲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万卡的梦正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所在。他希望那封信发出后,爷爷真的能如愿来接他,而这梦境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显得残酷。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1.语言也是一种行为“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去问了,”奥楚藏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他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这不是我们的狗,”普路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他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的。我们的将军不喜欢这种猎狗。他哥哥却喜欢……”“难道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来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藏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感动的微笑,“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的吗?”“是来住一阵的……”“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一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鸣鸣……鸣鸣……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契订夫《变色龙》,选自《契订夫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汝龙译)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奥楚蔑洛夫的立场随着不同的信息不断变化,他左右摇摆、趋炎附势的是内心世界的流露在《素芭》中,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性格便凸现了出来。在这篇主要靠对话推进的小说中,语言替代了行为,揭示了内心。言行的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呢?首先,刻画了素芭的眼睛(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和嘴唇(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尤其眼睛,作者用了饱满的诗意的笔墨去描绘它:“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渴望、忧郁与伤感。可见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情绪、念头等,最终都要流露出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各有性格,然而有的性格复杂,有的性格简单。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①“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真实生活中的人本身就是复杂的、矛盾的。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爱慕虚荣又自私自利,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在讽刺性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一种鲜明的厌恶感,并在这种讽刺中获得一种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1.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最初的小说多以故事为中心,比较注重故事情节,也就是将生活戏剧化,或者选取生活故事中具有戏剧性色彩的情节来写。小说的主人公多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随着小说逐渐走向成熟,小说开始转向以人物为中心,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情节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人物性格命运的历史”。19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总是作为中心地位加以刻画的。现实主义小说以是否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为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调按小说环境中人物的生活逻辑来塑造人物,使人物摆脱作者主观的意志和情节的干扰,忠实于人物本身。人物不仅有了性格,还有了性格发展的历史。在长篇小说中,人物不是天生就具有某种性格,而是在环境、教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于连(《红与黑》)并非是天生的野心家,他的野心选是在自我意识和社会的等级意识的不断增强中产生的。人物有了自己的性格,也有了自己生长的环境,显得更加真实。因此运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就成了小说的主要任务。古典小说中的人物,是具体的,尽管他的性格中蕴涵着人类的普遍人性,但他却是“这一个”——一个区别于他人的性格鲜明的人。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小说并非只有一种写法,也不需要有什么固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20世纪以来,小说逐渐在挣脱“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模式。从英美意识流小说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开始,到法国的“新小说派”,小说的人物性格越来越模糊,甚至连人物的外貌面目都不清楚,留下来的只是“心理的真实”。新小说派中甚至经常没有人物出现,作家精细地描写“物”,充满了景物、静物、光与影等“空镜头”。怎样看待现代小说中人物个性的消失呢?卡夫卡的《城堡》与《审判》中的主人公都叫K,不仅名字简化为符号,性格也几乎荡然无存。在无法获准进入的城堡和莫名其妙强加的审判面前,人物被一种莫名的体制所驱使,到处碰壁,又甘受摆布。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派小说与其说是消灭了人物,不如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这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甚至就是人类的缩影。小说专题训练(一)茶馆(节选)老舍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唐铁嘴:(惨笑)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不容分说,拉过王利发的手来)今年是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您贵庚是……王利发:(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你一碗茶喝,你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用不着相面,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由柜台内走出,让唐铁嘴坐下)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临近的茶座让了让。]松二爷、常四爷: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二德子: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王利发: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常四爷:(闪过)你要怎么着?二德子: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马五爷:(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马五爷: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常四爷:(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得罪了他!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松二爷:盖碗多少钱?我赔!外场人不作老娘们事!王利发:不忙,待会儿再算吧!(走开)[纤手刘麻子领着康六①进来。刘麻子先向松二爷、常四爷打招呼。]刘麻子:您二位真早班儿!(掏出鼻烟壶,倒烟)您试试这个!刚装来的,地道的英国造,又细又纯!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领康六找了个座儿)[李三拿过一碗茶来。]【注】①农民,因生活所迫,通过刘麻子将女儿卖了。(二)药(节选)鲁迅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地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没有。”“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地垂着;笑嘻嘻地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地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地谢他。“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越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地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地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①,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小栓慢慢地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地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地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注】①指作品中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者夏瑜。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利发谦和、周到,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和他掌柜的身份很吻合。B.常四爷和松二爷都是旗人,两人性格也非常相像,都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尤其对洋人非常痛恨。C.唐铁嘴和刘麻子,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看相说卦,算命骗人,是典型的地痞流氓的代表。D.文本二中,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华老栓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一情节反映了老百姓的愚昧。2.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括号中的舞台说明交代了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信息,是戏剧情节发展的有力补充。B.文本一人物语言活泼、生动,台词虽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极具个性化,也有浓浓的京味色彩。C.文本二中的康大叔贪婪、凶残,作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这一刽子手形象。D.文本二中对革命者夏瑜的刻画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康大叔和众茶客的谈话中表现了其特点。3.从文本二《药》中看,革命者夏瑜是怎样的形象?作品从茶馆茶客的视角来表现夏瑜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4.同样作为背景,“茶馆”在两个文本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解析:两人性格差别比较大,常四爷敢作敢当,更有正义感。2.C解析:没有心理描写。3.人物形象:①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②具有民主思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③革命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思想,甚至劝牢头造反。④斗争英勇无畏,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视角作用: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革命和群众之间隔膜很深。解析:4.相同点:都体现“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茶馆是社会各色人物聚集的地方,是社会的缩影,能从整体上呈现出时代生活的画卷。不同点:《茶馆》是话剧,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冲突明显,各色人物的活动造成的戏剧冲突接连不断,形成散点式的冲突结构。作品借助茶馆展开戏剧冲突。《药》是小说,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虽没有明显的冲突,但茶馆里的茶客作为小说的陪衬人物,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也反映了反封建革命中普通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作品借助茶馆展示群众的思想状态。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曹雪芹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乘烛开门而待。一时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 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自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 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 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又劝探春休得生气。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没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凤姐直待服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遂到惜春房中来。因惜春年少,尚未识事,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故,凤姐也少不得安慰他。谁知竟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约共三四十个,又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入画也黄了脸。因问是那里来的,入画只得跪下哭诉真情,说:“这是珍大爷赏我哥哥的。因我们老子娘都在南方,如今只跟着叔叔过日子。我叔叔婶子只要吃酒赌钱,我哥哥怕交给他们又花了,所以每常得了,悄悄的烦了老妈妈带进来叫我收着的。”惜春胆小,见了这个也害怕,说:“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 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私自传送东西的! 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惜春道:“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凤姐道:“素日我看他还好。谁没一个错,只这一次。二次犯下,二罪俱罚。但不知传递是谁。”惜春道:“若说传递,再无别个,必是后门上的张妈。他常肯和这些丫头们鬼鬼祟祟的,这些丫头们也都肯照顾他。”凤姐听说,便命人记下,将东西且交给周瑞家的暂拿着,等明日对明再议。(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丑态”二字指抄检大观园一事,表明了探春对此持反对态度,“秉烛开门而待”暗示她心中已有应对之策。B.探春自称“窝主”,说自己“比众人歹毒”,实则讽刺凤姐所说理由难以令人信服,表现了探春泼辣直率的性格。C.王善保家的作为仆人却也敢冒犯探春,其中缘由以“庶出”二字点出,可知探春在贾府中的真实境遇多有辛酸。D.凤姐在应对探春怒气时沉稳体贴,面对惜春多有呵护,询问入画时恩威并用,展现了她的温柔、善良与能干。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塑造了王善保家的倚老卖老、放肆无礼的形象,正是标题中的奸谗之辈。B.选文中人物对话对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及表现贾府内部秩序混乱的现状等都有重要作用。C.选文语言生动传神,比如,“黄了脸”仅寥寥三字,就刻画出了入画在箱子被查出可疑物品时的恐惧之态。D.惜春在此事中的冷漠无情,为其出家为尼的结局埋下伏笔,体现了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结构艺术。7.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并加以分析。(4分)8.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作者塑造探春这一与众不同的人物有何社会意义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5. D(凤姐在应对探春怒气时表现得较为沉稳,但她并没有特别体贴的表现;面对惜春时,她确实有安慰,但主要是为了完成抄检任务;凤姐确实展现了她的能干,但“体贴”“温柔”“善良”等说法不太妥当)7. A(选文中没有对王善保家的进行神态、肖像描写)7.①探春与惜春对比。面对抄检一事,探春“秉烛开门而待”,沉稳有方;惜春少不更事,惊恐畏惧。探春维护丫头,不许搜检;惜春不容入画,坚决要求严惩。②侍书和入画对比。侍书是探春丫鬟,口齿伶俐,与主子上下一心,互相维护;入画是惜春丫鬟,背着主子私相传递东西,被质问时,只知解释和哭诉,主仆各自为己。(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8.①反映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觉醒与抗争。探春是庶出小姐,面对凤姐等人的搜查,她坚决维护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反映了她不甘屈从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为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抗争,表现出女性的觉醒与反抗精神。②揭示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与腐败。探春指出了家族内部的相互猜忌和倾轧,暗示了贾府日益衰败的原因。通过探春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每点 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