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微任务——精准判断小说散文选择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微任务——精准判断小说散文选择题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
小说散文选择题
精准判断
- 全面阅读 关注细节-
特点
①选项顺序设置基本上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
②考查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但重点突出,放在内容和艺术两大方面。
③内容方面,主要放在词句理解、人物形象、主旨上;艺术方面,主要放在艺术技巧的作用(效果)分析和鉴赏上。
④关联教材选项的出现,意味着与教材内容、形式方面直接关联。
⑤错误项的设误点很小,往往放在某个词语上,设误方式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任意拔高或矮化等。
知识图要
掌握小说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01
(一)一般方法与步骤
01
解答选择题,全面细致读文,关注选项细节极为重要。
1.阅读要求:全面而细致
无论答什么题,都需要在做题前进行整体阅读,只有对文本的内容、情节、形象、主题、语言等方面有一个基本而正确的判断,才能在答选择题时不至于一叶障目。而在答内容方面选项时更需要微观阅读,对选项涉及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细节等都应勾联语境,仔细品读;答艺术特色选项既需要微观阅读与思考,也需要宏观阅读与思考。
(一)一般方法与步骤
01
解答选择题,全面细致读文,关注选项细节极为重要。
2.答题步骤及要点
第一步:阅读选项,标画圈点其敏感点(考查点)。
快速浏览选项,把有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层面的核心词语以及标明区间的词语标注出来。
第二步:根据固定的敏感点去原文中找出对应文字(点),认真阅读。
第三步:比对侧重点,对于内容选项,要注意其是否对原文的表述有所改变或加工;对于艺术特色选项,要关注技巧判断是否准确,其表达效果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一)一般方法与步骤
01
解答选择题,全面细致读文,关注选项细节极为重要。
在上述“三步”走的过程中,要注意:
(1)阅读选项要仔细、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因为它们设误点极细小,有时一个词就决定了答案。
(2)认真、仔细地阅读相应的原文内容。这类题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精细阅读,对文本的细部阅读。同时,要有整体观照意识,把细部文字放在全文中阅读,在整体中观照,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
(3)注意优选法。千万不可先入为主,一上来就认定某项错误,要将四个选项放在一起比较,尤其要对两个近似项进行反复斟酌,选出那个错误特征最明显的选项。
(二)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 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情节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 确定原文区域;然后根据相关语境,概括情节,并思考情节的作用;最后再与选项比对,看表述对象或内容是否一致,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人物 形象 主要在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中设误,或曲解人物的心理,或拔高形象等。 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原文对应区域,细读文字加以判断,必要时要联系整体。
(二)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环境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手法等的理解分析有误。 首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区域,区分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然后根据环境的氛围,从形、声、色等角度来判定其特点;最后根据特点考虑其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的作用,以此来判断选项表述正误。
(二)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主旨情感 选项在对小说主旨的解说、对作者的情感意蕴或价值取向的判定上设误,有时拔高,有时曲解,有时无中生有。 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基本把握小说所折射出的人生、人性,或反映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主旨;抓住选项中表述主旨或情感的关键词,与读文后对主旨的基本判定进行比对。
(二)破解小说选择题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艺术技巧或 语言特色 选项在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方面所用手法或作用效果的判断与解说上设误;在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技巧、作用的判定和解说上设误。 细读选项,明确相应区域,根据语境判断相关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
1.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分析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答案】比对分析(人物形象)
“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不符合语境及人物性格特点。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
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
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2.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分析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
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答案】比对分析
小说并未表现出老董的“童心”,选项对形象作用的分析错误。另外,此处写小松鼠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松鼠识宝,突出橡碗的珍贵,也有引出下文用橡碗做染料的作用。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
“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
3.请比对“选项”与“原文”,分析判定选项的正误。
【选项】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答案】比对分析
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外貌、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选项说“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属于技巧解说错误。
对点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香玲和金凤的“笑”,虽然二人笑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极为相似,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
B.“全指着您给撑场呢”一句话令人回味,既是对金凤演技的认可,也流露出对金凤摆架子的不满。
C.“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一句以动作显心理,表现了香玲在金凤面前心有卑怯的一面。
D.金凤、香玲同台演绎,精彩顿生,共同诠释了青衣的全新境界,这令九叔欣喜、感动乃至落泪。
【答案】A
“均表现出了得意和满足”错。香玲的“笑”是对自己化妆之后的满意的笑,而金凤的“笑”则表现出了她的得意和满足。
对点训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写透过金凤脸上各种表情,“女人们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其中两个“自己”代表的对象有别,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B.文中先写老人们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后文又写“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一方面是缘于天气寒冷,另一方面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C.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分别表现了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对自己今日表演不同往日的新奇感。
D.文中写“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形象地表现了九叔内心既有对金凤、香玲表演和谐的感动,也有对台下无人观看的落寞、伤感。
【答案】B
“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理解牵强,过度解读。
对点训练
3.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凤和香玲“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时,情节随之发生突转,将小说推向高潮,金凤这个人物形象由此发生了变化。
B.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如两次提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先是惊叹于香玲的才艺,后是惊讶于戏台上两人的和谐。
C.“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与“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形成视觉上的反差,通过台上与台下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两位艺人的忘我与陶醉。
D.小说中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唯美的意境,又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答案】D
“渲染了两位艺人间的紧张气氛”说法错误。
对点训练
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反复写到“雪花”,这一自然景物并不寻常,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并趋向高潮,同时还有利于渲染现场的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B.小说结构严谨,如开头写香玲“不敢去看金凤”的心理与后文“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等细节形成照应,表现出香玲面对金凤时的惶恐与不安等复杂心情。
C.小说多处将金凤与香玲进行对比,不仅表明了两人角色、地位的不同,还突出了金凤无论在扮相、身段,还是在唱腔功夫上较之香玲,都更胜一筹,更令人敬佩。
D.小说以“青衣”为题,全文采用全知视角、倒叙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讲述了正月十五那天发生的两个青衣女子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C
“都更胜一筹”错,“更令人敬佩”于文无据。
掌握散文选择题的答题要点
02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是指蕴含于具体写作对象的深刻意蕴,可以是某种情感、某种观点、某种哲理、某种社会意义等,往往通过作者对文中人、事、物、景的情感态度体现出来。其艺术特色是指表现作者思想内容所运用的技巧,或是整体的布局谋篇技巧,或是局部句段的手法运用。解答散文选择题除了遵循与小说同样的阅读和答题步骤之外,还应突破其常见的设误点。
设误角度 设误内容 解题点拨
思想内容 在内容,尤其是在对写这些内容的目的解说上设误;或对句子含意理解有误,或对评写某段内容的目的分析不当等。 找到原文相应文字,仔细阅读,结合散文的写作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判断。
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特点的解说上设误,或曲解人物的行为、心理,或任意拔高人物的品行。 找到原文相应文字,结合语境,对人物的言行及其性格特点进行判断。
艺术特色 在艺术手法(包括线索、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及其表达效果的判定与解说上设误。 散文选择题的设误点多放在艺术特色上,应对选项涉及的原文仔细研读。
对点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②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了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⑥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答案】B
“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过度解读,硬性拔高。
对点训练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B.作者认为,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如果不织些什么,是有遗憾的。原因是家人身上没有一件家中女性织就的衣物,可能会缺少一份温馨。
C.现代女性心灵手却不巧,让作者深感惋惜。对比“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里大部分女子的“多情而勤奋”,作者的惋惜之情更加浓郁。
D.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些织物就成了一种媒介和信物,女织就成了女子的专利。
【答案】B
A项“写景”无中生有。C项“手却不巧”曲解文意,原文是“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同时,“大部分”缩小了范围。D项偷换概念,从原文内容看,“成了女子的专利”的,不是“女织”,而是“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种方式。
对点训练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女织是一个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对于用繁琐和辛苦亲手织就衣物的女子,作者给予敬意;对于家境优渥、没有受过蚕纺之苦的女子,作者提出了批评。
B.作者对“女织”的蒸发非常痛心,原因是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里耕虽依旧,女织却已消逝不见。
C.第⑨段写到作者自己的母亲,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以母亲为典型的“女织”的赞美。
D.作者认为,在那个“用手工抒情的年代”,上天分别派给男性、女性的差事是果腹和暖身,“织”是那个时代里女子最大的事业。
【答案】C
A项“作者提出了批评”无中生有。B项“非常痛心”说法程度过重;作者“略感惋惜”的原因,应该是女织蒸发后“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的缺失。D项关系失当,且扩大范围。第⑤段“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表述的是假设关系,而选项中表述的却是肯定关系。且第⑤段说“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该选项丢掉了“除了生育”四个字。
对点训练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勾勒出“女织男耕”的美好图景,引出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惋惜,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
B.第②段中,“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运用比喻手法,将“女织男耕”图景的消逝比喻为漏钟停了,表达了对这种生活图景突然消逝的惋惜与留恋。
C.第⑥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性借织表达对丈夫的思念是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D.全文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微妙,既有对“女织”蕴藏的女性的闪光灵魂的赞美,又有对“女织男耕”朴素生活的突然消逝的惋惜与留恋。
【答案】C
第⑥段引用古诗文的目的是说明“女织”渗透着情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