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测试
高一地理
2025.2
本试卷共5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3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024年11月15日23时13分,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托举天舟八号货运飞船点火升空,顺利将飞船送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3小时后,飞船与轨道高度约400多公里的中国空间站成功“握手”,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发射升空过程中,飞船( )
A. 挣脱了地球的吸引,远离地球大气层 B. 始终位于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系统中
C. 与地球间的通讯可能受太阳辐射干扰 D. 可利用太阳活动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
2. 飞船升空过程中,由大(多)到小(少)规律分布的要素有( )
①气温②大气密度③气压④水汽和尘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2023年9月,位于四川省稻城县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正式建成,其主要任务是实时监测太阳活动,预测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据此,人类密切监测太阳活动主要是因为太阳活动可能会( )
①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③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导致地球降水量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一片2.98亿年前被火山灰封存的远古森林,这里植物残骸以异常完整的形态被保存下来,被称为“植物庞贝城”和“窥探晚古生代的地球生态窗口”。在该“植物庞贝城”最可能找到的化石种类有( )
A. 蕨类植物 B. 三叶虫 C. 被子植物 D. 恐龙
霜降节气后气温骤降,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深秋。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霜降后,最可能见到霜的是在( )
A. 晴朗的清晨 B. 雨后的上午 C. 晴天的下午 D. 阴天的傍晚
6. 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丁 C. 乙→丙→丁 D. 乙→丁→丙
如图为植被覆盖率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推断甲、乙、丙、丁代表的含义分别为( )
①碳吸收、排放变化②地表反射率变化③大气逆辐射变化
④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化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化
A. ③⑤②① B. ①④⑤② C. ①②④③ D. ⑤③④①
8. 据图示原理推断,近年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最可能使( )
A. 全球气温下降、降水增多 B. 全球碳吸收总量增加,温室效应减弱
C. 黄土高原地表反射率降低 D. 黄土高原地区蒸腾作用增强,加剧干旱
下图为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与相关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顶部有开口)、一盏酒精灯、若干冰块、一束线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①将点燃的酒精灯和若干冰块分别放在玻璃缸的两端;②将线香点燃放进开口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轨迹。
9. 实验开始后玻璃缸内烟雾的运动轨迹大致是( )
A. 下沉一水平向左一上升一水平向右 B. 下沉一水平向右一上升一水平向左
C. 上升一水平向右一下沉一水平向左 D. 上升一水平向左一下沉一水平向右
10. 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 增大缸顶部开口 B. 将玻璃缸背面改为深色背景
C. 减少冰块的数量 D. 放入线香等10分钟后再观察
11. 用图示模拟实验可解释的现象是( )
A. 滨海白天的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B. 风从热岛效应强的城区吹向郊区
C. 冷藏后的洋葱切起来不太辣眼 D. 北方房屋内暖气装在高处效率高
2024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多地受灾严重。图为2024年9月6日17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2024年9月6日17时( )
A. 甲地风向为偏南风 B. 乙地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
C. 海南岛出现强降雨 D. 台湾海峡天气晴朗,风急浪高
13. 台风“摩羯”导致我国海南水产养殖业受损,其主要原因有( )
①大风破坏水产养殖设施②风暴潮使养殖区海水水位降低
③强降水改变养殖水环境④赤潮导致水生生物缺氧死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图为渤海最大可能潮差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影响渤海潮差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湾形状 B. 洋流流向 C. 季风风向 D. 人类活动
15. 图中( )
A. 大连比葫芦岛近海潮汐能丰富 B. 甲处比乙处海水的盐度低
C. 乙处比甲处海水结冰期长 D. 葫芦岛比烟台近海海水温度高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下出现在低层大气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我国黄海和东海是海雾多发区。下图为我国局部海域1980—2018年5月份海雾频率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海雾频率差异显著,主要因为( )
A. 表层海水温度差异 B. 表层海水盐度不同
C. 海陆分布范围不同 D. 海水密度垂直差异
17. 为了准确预报海雾的生成与变化,可以利用( )
A.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海雾的扩散 B. 遥感技术输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C. 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海域的水热状况 D. 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海域的风力数据
18. 下图为大西洋沿30°W盐度垂直分布图。完成图中海水盐度( )
A. 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减小 B. 40°海区附近垂直变率最大
C. 甲海域多径流汇入,盐度较低 D. 乙海域蒸发旺盛,盐度较高
19. 读图“北美洲局部地区沿岸表层洋流分布图”,图中( )
A. 洋流①为暖流,②为寒流 B. 甲处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
C. M海域的污染物净化速度比N快 D. 顺洋流②方向,海水盐度值递增
吉林省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西北部沼泽广布,东南部多雾。雾多出现于高湿、微风、晴朗、低温的天气条件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吉林省西北部多沼泽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②纬度较高,蒸发较弱
③河流有明显凌汛,河水容易溢出
④永久冻土层深厚,地表水下渗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1. 吉林省东南部雾日数最多的时段在( )
A. 2~3月 B. 5~6月 C. 8~9月 D. 11~12月
2024年7月2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巴丹吉林沙山一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巴丹吉林沙山一湖泊群位于内蒙古西部,高大沙山占总面积的61%,相对高度多在300—400米。这些沙山非常稳定,有的数百年、上千年都没有移动过。高大沙山之间镶嵌着100多个湖泊(海子),常年不结冰。下图为巴丹吉林高大沙山内部结构剖面与成因推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巴丹吉林沙山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 沙丘湿度大 B. 风力较小 C. 森林保护好 D. 降水丰富
23. 冬季,巴丹吉林湖泊群不结冰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高 B. 光照强 C. 地温高 D. 地形封闭
24. 推测形成图中次生沙丘主导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北风 D. 南风
读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地貌景观特征( )
A. ①相比②海拔高度高 B. ①、④地势起伏大体相同
C. ②、⑤规模基本相同 D. ③、⑥自然环境大体相似
26. ⑥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
A. 流水侵蚀 B. 海浪侵蚀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27. 图中地貌( )
A. ①、②同属火山地貌 B. ③、④同属喀斯特地貌
C. ④、⑤同属河流地貌 D. ③、⑥同属冰川地貌
下图为北京颐和园西堤柳树与四川遂宁市香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北京柳树( )
A. 属于常绿乔木,叶繁茂 B. 属于落叶灌木,较耐旱
C. 属于落叶乔木,较喜湿 D. 属于常绿灌木,较耐寒
29. 柳树相比香樟( )
A. 枝下高较低,更适宜光照强的环境 B. 枝条柔软,更适于春季多大风的环境
C. 根系较深,更适于炎热干燥的环境 D. 叶片较小,更适宜冬季较干燥的环境
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木茂密。2015年1月11日,哀牢山经历了一次极端降雪事件,累计积雪深度约为50厘米,林冠大面积受损。下图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林下20厘米深处土壤温度逐月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降雪事件后,2015年比2014年( )
A. 夏季林内、林外土壤温差减小 B. 林外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幅增大
C. 枯枝落叶增多,腐殖质层变厚 D. 森林的分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1.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夏季林内土壤温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 太阳高度角减小 B. 积雪融化提高地面反射率
C. 土壤含水量提高 D. 树冠对太阳辐射削弱减少
2023年7月28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及其减弱后的环流北上,对北京产生了重大影响,图为台风“杜苏芮”移动路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台风“杜苏芮”( )
A. 生成于北大西洋低纬度洋面 B. 自西北向东南移动
C. 在我国浙江省登陆 D. 登陆时是强台风
33. 台风“杜苏芮”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有( )
①风暴潮②海水倒灌③暴雨④滑坡和泥石流⑤河道水位上涨⑥内涝⑦沙尘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⑥ D. ④⑤⑥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把答案填在答题纸中相应的横线上。
34. 本学期学习了许多关于大气的知识,李明同学在期末复习时进行了知识梳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绘图明确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指出该同学绘图中出现的错误。(至少4处)
任务二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主要影响。
任务三 探究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人们生活、生产和交通工具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所以,在静风或微风时,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热岛”的存在,形成了城市热岛环流。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
(3)运用示意图,简述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
(4)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该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中ABC三地中的__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
35.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种地非良田,观赏如画卷”的砒砂岩,是隐藏在黄土高原上的特殊沉积岩,一旦裸露就会遇风起尘,遇水松散,并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因此被称为“环境癌症”。砒砂岩的色泽斑斓绚烂,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当地老百姓管它叫“五花肉”。下图为砒砂岩地区地貌景观图。
(1)描述砒砂岩地区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场针对砒砂岩的生态治理和改造正在进行,图2为砒砂岩地区生态治理与改造的关键词。
(2)根据图2中的关键词,绘制砒砂岩地区土壤改良过程的结构框图。
36. 某兴趣小组开展了土壤主题实验探究活动,并填写实验情况记录单。阅读实验情况记录单,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为土壤组成分析实验情况记录单。
实验名称 土壤组成成分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土壤的组成成分,理解“土壤肥力”这一核心概念
实验器材 土壤样本、烧杯、玻璃搅拌棒、干面纸巾、纯净水、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坩埚、坩埚钳、火柴等
组别 A组 B组
实验步骤 ①将三脚架放置在铁架台上,坩埚置于三脚架上,酒精灯放在坩埚下方,取少许土壤放于坩埚中,点燃酒精灯,一手用坩埚钳夹住坩埚,一手用搅拌棒搅拌使土壤受热均匀,仔细观察土壤颜色的变化。 ②用手轻轻扇动坩埚上方的空气,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嗅闻其气味。 ①将采集的土壤样本置于干面纸巾上,约几分钟后将干面纸巾抽出,观察纸巾的潮湿情况。 ②抓一把土壤观观察体积变化。 ③取少许土壤放于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有无气泡置出,用搅拌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拌均匀,静置一会儿,再观察其分层现象。
实验现象 ①土壤颜色变浅。 ②有焦糊味气体生成。 B
实验结论 A 土壤中有空气,水分,有机质(枯枝落叶、小虫等),矿物质等。
(1)填写实验记录单中A、B两处内容,以完善实验报告。
同学们认为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但就“是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越适合植物生长?”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2)请你就同学们讨论的问题表明观点,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测试
高一地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3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把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1~2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6题答案】
【答案】5. A 6. B
【7~8题答案】
【答案】7. C 8. C
【9~11题答案】
【答案】9. A 10. B 11. C
【12~13题答案】
【答案】12. C 13. B
【14~15题答案】
【答案】14. A 15. B
【16~17题答案】
【答案】16. A 17. C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C
【20~21题答案】
【答案】20. A 21. C
【22~24题答案】
【答案】22. A 23. C 24. B
【25~27题答案】
【答案】25. A 26. D 27. B
【28~29题答案】
【答案】28. C 29. B
【30~31题答案】
【答案】30. A 31. D
【32~33题答案】
【答案】32. D 33.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把答案填在答题纸中相应的横线上。
【34题答案】
【答案】(1)指出错误:近地表平均气温40℃;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在平流层;纵坐标高度单位(m);随高度升高气压由低到高。
(2)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3)城市中心区气温比郊区高,导致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空气在中心区膨胀上升,在郊区收缩下沉;在水平方向上,高空空气由中心区流向郊区,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回中心区,以补充中心区上升的空气,从而在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
(4) ①. A地 ②. A地位于郊区与中心区之间,在A处植树造林可以吸烟滞尘,减少郊区污染物随城市风进入中心区,减轻对中心区的污染。(或选B地)
【35题答案】
【答案】(1)沉积岩为主,层理构造明显;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陡;地形破碎、沟壑纵横;颜色丰富;植被覆盖差等。
(2)参考结构图
【36题答案】
【答案】(1)A土壤中有水分、有机质。B①干面纸巾变潮湿;②土壤体积变小;③烧杯中有气泡冒出;④土壤分层沉降:下层为沙粒;上层是黏粒,粒径下层大、上层小;漂浮在顶层是枯枝落叶。
(2)有论点,例子恰当,逻辑严谨、完整。
如:(观点)并不是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越适合植物生长。
虽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但发生涝灾时,淹没区域有些植物容易死亡,说明水分太多,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植物会出现烂根等现象。
因此,只有当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体积比适中,使植物根系在土壤中既能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又能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土壤只有具有一定的肥力,即水、肥、气、热相互协调,才能够适合植物的生长(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