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叙述技巧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叙述技巧 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2
小说情节叙述技巧
二、常见“六大”叙事特点
(二)分析情节叙述技巧
1.叙述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作家根据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知识总览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谁在讲述故事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1.第一人称
2.第二人称
3.第三人称
4.人称交叉
主角视角
儿童视角
3.女性视角
4.动物视角
辨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在故事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来讲故事。
叙述人称:叙述者在叙述事物时所使用的人称。
叙述视角:讲故事的人的观察立足点
叙述人称:作者让讲故事的人以何种人称来讲
叙述者:讲故事的人,由作者创造出来
作者:故事的创造者,是真实的人
思考:作者=叙述者
叙述人称
优: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客观全面;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灵活自由。
缺:不亲切。限制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优:直接对话,亲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
缺:叙述较拗口。
优: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经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便于心理描写,让读者得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缺:只能局限于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造成叙述限制
第三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
叙述人称
人称交叉
重点:
①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
②使用第三人称时,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③人称交叉叙述,可以扬长避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
④多角度表现主题。
叙述视角
优点: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便于展开心理描写
缺点: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
优点:叙述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无所不知
缺点:叙述缺乏亲切感,易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
叙述视角
三种特殊的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 内涵 作用
女性视角 茹志鹃的《百合花》 以女性的心理角度看问题
儿童视角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①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②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③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⑤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动物视角 夏目漱石《我是猫》 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④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比如能使人意识到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述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却变化了。
(2)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说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效果。
例如: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人称并没有变化,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了变化,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从两个公人的眼中看出的。这种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这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从某个人物看人看事。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这种变化往往被忽视,所以要稍加留心。
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练习
1、结合所学课文,填写下表。
课文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叙事人称/叙事视角 叙事好处
《祝福》 我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见证人视角)
知识分子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见证并参与了祥林嫂的悲剧。
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无奈。
《林教头 风雪山神庙》 他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我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心。
③表现了大卫的“心灵成长”。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全时空地叙事,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
儿童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主人公视角)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节选片段中,作者采用了哪种叙述视角?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节选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判断依据:开头用“全知视角”,“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是说书人的“全知视角”。第2段运用“有限视角”,“李小二……只见”采用的是小说中的内部人物李小二的视角。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一叙述视角,用意何在?
节选片段中,作者一开始用“全知视角”,后改用“有限视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类似中国画里的留白。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采用全知视角,故事则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故事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类别 释 义 作 用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倒叙 不按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二)叙述顺序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平板、结构单调。
类别 释 义 作 用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①补充xx情节,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②衬托/表现人物xx形象
③照应后文,为后文xx做铺垫。
④ 突出文章xx主题。
类别 释 义 作 用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件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①对前文进行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有助于更好地表现xx主题,表现人物xx性格/品质。
③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收到出人意料结果。
类别 插叙 补叙
内容上 插叙材料删去,原有的故事情节仍旧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线索仍旧清楚明朗,读者不会产生疑问; 补叙片段删去,读者会产生疑问。
形式上 插叙一般被安排在篇中,而不在篇末; 补叙一般被置于事件出现结果之后,交代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因此它可以被安排在篇末。
篇幅上 插叙的文字一般较多,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补叙的文字一般较少,多则一段,少则一句话, 对人物或事件的某些补充说明。
效果上 插叙是作者为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提供背景材料,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紧密,人物性格更鲜明; 补叙是将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的某个片段“藏”于文后,有意造成悬念,让读者产生错觉,到一定的时候“亮”出来,这样通过“藏”和“亮”,使文章跌宕多姿,波澜起伏,增强艺术感染力。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知识总览
叙述方式
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
实与幻觉(梦境)交织,就是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虚构一些情节,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
【效果】
①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
②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
③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
【叙述方式】
7.小说虚构与艺术真实
关联教材:《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做的“太虚幻境”梦就是真实与幻觉的交织。
关联高考: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开头的梦境和现实交织。
「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像是负了伤,正在爬一个崖头,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来了,他变得跟棵老黄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睁眼,可不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着呢。」
类别 释 义 作 用
2.对话 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
①(节省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文章内容更集中,行文更紧凑)。
②对话交代前因后果,体现人物冲突,塑造人物性格;
③引起读者共情,让读者能够轻易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感的体验,与角色或作者产生共鸣
④叙述明快简洁,使叙事更加集中
类别 释 义 作 用
3.历史与现实交织 小说中既有历史叙述,又有现实叙述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又能表现人物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历史资料或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4.场景集中与转换
时空集中就是指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或集中一个场景发生,这样可使故事结构紧凑;场景转换就是空间场面的转换。场景是小说的环境,要紧扣环境描写的作用回答。
关联高考: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时间集中在滑雪那段时间。
关联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场景转换:李小二酒店、草料场;有场景集中:山神庙。
类别 释 义 作 用
5.故事新编 把以前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重新编写,赋予新的内容。
①小说叙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幽默)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即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6.引用史料、传说、诗歌、名言、新闻报道、地方志等
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与主旨有关的新闻、地方志、谈话等内容,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关联高考:2018全国I卷阿成《赵一曼女生》使用和赵一曼有关的文献资料,使叙述有变化,且增加了作品真实性。
7.叙述与写景结合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放慢叙事节奏,使小说具有一种诗意美,更加突出主题。
沈从文的《边城》,开篇便是: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写景和叙事相结合,写出了湘西清新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以自然风光之明净映衬出了当地民风人情的纯净美好。
8.象征与荒诞
所谓象征,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使主旨含而不露。
2020全国I卷海明威的《越野滑雪》中“滑雪”这项活动象征人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享受、在自然中拼搏,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的生活方式。
荒诞小说是指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荒诞小说给读者很强的虚构感,作品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叙述节奏】
节奏指的是叙述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点和省略可以加快叙述的节奏。
加速和减速
加速:次要情节,一笔带过。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
减速:关键情节、精彩之处,浓墨重彩。减速是“弛”,是慢行,是工笔细描细绘。
小说的阅读魅力就是体现在加速与减速交织,一张一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叙述与描写是控制小说速度和营造叙事波澜的法宝。
【构思技巧】
1.线索
2.悬念
3.铺垫
4.伏笔与照应
5.抑扬
6.对比
7.衬托
8.突转、意外
9.误会
10.巧合
11.延迟
12.以小见大
13.托物言志、象征
14.反复
1.抑扬
既可写人,也可写物。文章开始的时候先贬抑,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构思技巧】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如《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开头就这样写:
皮彻是证券经纪人哈维·麦克斯韦事务所的机要秘书。九点半,他眼见着老板跟年轻的女速记员一同步履匆匆地进了公司,这个画面让他一向波澜不惊的脸上泛起了一丝兴味和惊讶。
开头设置了悬念,令人不由地想读下去。
补充:设置悬念的方法
(1)倒叙法
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读者会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如鲁迅的《祝福》。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林冲听说仇人陆谦来到沧州,并与管营密谋,心知是要加害自己。但接着,管营却派他去看管大军草料场。于是林冲心想:“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补充:设置悬念的方法
(3)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
【构思技巧】
3.误会
小说通过种种“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心灵世界,透露出一缕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
如《边城》一开始写翠翠误会祖父,而产生了"惩罚”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应误会为一般的撒娇,于是有了一段不切实际的教诲;祖父给翠翠讲她父母亲对歌的故事,又听了一夜的歌,他以为翠翠已懂了,就没告诉翠翠发生了什么,成为导致翠翠爱情悲剧的一大因素;祖父错误地以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爱的也是天保,结果一片好心反而伤了天保;在与天保交谈后,他终于得知歌是傩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诉翠翠,使翠翠只能继续生活在梦幻中。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误会,才使我们从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独特的感受。
【构思技巧】
4.对比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或表现主题。
5.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分为正衬和反衬。可使文章更生动,使形象更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6.突转、意外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波澜起伏,耐人寻味,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欧·亨利的很多作品都以突转结局,比如《刎颈之交》(点蓝字最后一篇即是)《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忙碌经纪人的罗曼史》等。
【构思技巧】
7.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连接点就是“药”。
线索: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某个行动,还可以是时间、空间。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词。
【构思技巧】
8.伏笔与照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节发展合理,构思精巧,内容完整,真实可信,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言语不多,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不注意看不出来(“隐性”)。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接管草料场一节,“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走三二里便有市井’”。写老军絮叨之态,闲带出葫芦,当时看是为了买酒,实则是为了引出山神庙。
再如: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9.铺垫: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浓墨重彩,语句较多,惟恐读者看不见,一看就是为了下文的铺垫。(“显性”)
【铺垫的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记叙描写)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蓄势,突出主旨)
例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又如《明湖居听书》中在王小玉出场前写戏场氛围、琴师的演奏、黑妞说书(次要)都是为王小玉(主要)说书作铺垫。
【构思技巧】
10.巧合
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关联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发配到沧州,他救过的李小二恰巧就到了沧州安家;沧州城那么多饭店,陆虞侯偏巧就到了李小二的饭店和差拨密谋;林冲被发配到草料场,大雪偏巧就压倒了草料场的茅屋;林冲到山神庙避雪,陆虞侯等人偏巧也来歇脚。
11.延迟
小说情节结构中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即“欲擒故纵”,“延迟”情节的进展,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同时使情节增加摇摆弧度,增强戏剧性效果,吸引读者。如古典名著中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都属于延迟。
12.以小见大
就是通过小事情、小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的写作手法。如朱自清《背影》,莫怀戚《散步》。
13.托物言志、象征
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丰富文章的内涵,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如《一颗小桃树》《紫藤萝瀑布》。
14.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让句子、词语或事物重复出现的一种手法。小说中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其作用需要根据反复的内容具体分析,或突出强调人物形象,或突出某种氛围,或突出某种情感。
关联教材:《祝福》运用了反复(“我真傻”)
关联高考:2021新高考全国I卷《石门阵》运用了反复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