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的梳理 课件(共5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的梳理 课件(共57张PPT)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1
小说情节考情分析
一、考情概览
年份 卷别 篇名 提问方式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九省 联考 《牵手》 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 伏笔(情节技巧) 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整体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的分析。
2024 新高考 Ⅱ卷 《千里江山图》 “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线索及其效果
2023 新高考Ⅰ卷 《给儿子》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 情节安排及其 效果
2022 新高考 Ⅰ卷 《江上》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结构技巧
二、小说文体分类
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按题材分 乡土小说、战争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等
按流派分 京味小说、荷花淀派、山药蛋派、寻根小说等
按体制分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按表现手法分 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等
按语言形式分 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国别分 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二、小说文体分类
1.军事小说
军事小说又称战争小说。以军事生活为题材,以部队生活为表现对象,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军官和士兵的个人遭遇、悲欢离合、集训作战等矛盾纠葛,描绘不同国度、不同政治倾向和军事集团的斗争及和平时期战士的精神风貌、心理情绪。
对接高考:2016年全国卷Ⅱ(美)迈尔尼的《战争》。 
二、小说文体分类
2.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是以史实记录为蓝本,重新记述、刻画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小说。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小说依据历史事实做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历史根据,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历史小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严格的历史小说,一种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较为自由的历史小说。
对接高考:2022年新高考卷Ⅰ冯至的《江上》。
二、小说文体分类
3.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即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必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流,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对接高考:2018年全国卷Ⅲ刘慈欣的《微纪元(节选)》。
二、小说文体分类
4.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延续到30年代,形成了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的天地,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农民身上。乡土小说把艺术之根扎于故乡的土地与农民之中,带着满身乡土气息,又敢于正视农民的辛酸与凄楚,做平实自然的描写。
对接高考:2016年全国卷Ⅰ李锐的《锄》。
二、小说文体分类
5.革命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指以中共建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革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以及革命经历的曲折过程。革命历史小说有多种形态:一部分长篇追述对历史本质的“史诗性”把握;另一部分则加入“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样式;个别作品融入更多个人的体验,“革命历史”因而更多地成为回忆往事的触发点。
对接高考:2021年新高考卷Ⅰ卞之琳的《石门阵》。
二、小说文体分类
6.散文化小说
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诗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松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小说文体分类
①人物形象淡化。简单地勾画人物,呈现人物本真的单一原貌,多塑造扁平、单纯的人物,而且一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
②故事情节淡化。情节简单、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也缺少戏剧性冲突。
③时代背景淡化。不刻意强调时代背景,多表现自然的生活状态,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人们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④散文特征凸显。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诗情画意;注重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语言或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
对接教材:《边城(节选)》《荷花淀》。
3
教材小说梳理
必修上小说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百合花》 散文化(诗化)小说 关联主题 青春激扬
《哦,香雪》 关联文体 散文化(诗化)小说阅读
关联考点 ①意象作用;②景物描写
必修下小说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祝福》 现实主义小说 关联主题 观察与批判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章回体小说
关联文体 章回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阅读
《装在套子里的人》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促织》 文言小说 关联考点 ①情节结构(情节突转)与叙事特点;②虚构与写实特征;
③人物的典型性格及作用;
④环境对人的影响
《变形记(节选)》 现代主义小说
选择性必修上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大卫·科波菲尔 (节选)》 自传体小说 关联主题 多样的文化
《复活(节选)》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关联文体 外国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阅读
《老人与海(节选)》 “迷惘的一代”小说 关联考点 ①独特的叙述视角;②心理描写及其作用;③“魔幻”手法;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百年孤独(节选)》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选择性必修中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荷花淀》 “荷花淀派”(诗化)小说 关联主题 苦难与新生
《小二黑结婚(节选)》 “山药蛋派”小说 关联文体 红色小说及荷花淀派、山药蛋派小说阅读
《党费》 红色小说 关联考点 ①革命英雄形象特点;②理解革命文化主题
选择性必修下
单元 篇名 文体 可能关联点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阿Q正传(节选)》 讽刺小说 (中篇小说) 关联主题 时代镜像
关联文体 乡土小说阅读
《边城(节选)》 散文化(诗化)小说(中篇小说)
关联考点 ①人物形象特点; ②丰富的主旨意蕴;③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
内容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能力要求 1.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内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
3.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
4.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
小说阅读方法
整体阅读指导
小说整体阅读步骤及要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仅仅掌握题型及答题套路,是无法准确、有效解答问题的。没有读懂作品,思考脱离文本,解题就成了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因此,要回归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只有真正读懂了文本,才能更好地答题。
所谓读懂、整体把握文本,就是要立足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初步了解、把握小说的四要素。为此,可以分“四步”阅读。
小说阅读“五步骤”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就是讲故事,其灵魂就是叙述。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作品“写什么”,即梳理出人物、事件及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顺利进入赏析阶段。
·我们可以先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大致切分;然后看事件是围绕“谁”展开的;再审视故事各个阶段分别写了什么,梳理出人物和事件。
小说阅读“五步骤”
第二步:依托情节,分析人物
·通过把握故事框架,梳理情节,分清作品主次人物,关注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性格及言行心理,再审视他们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做了什么,其间发生了哪些行为及心理变化,人物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发生过什么冲突,并初步作出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阅读“五步骤”
第三步:抓住时空,品析环境
·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空中。从时间上看,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里;从空间上看,人物生活在哪个特定区域内(如南方或北方,城市或农村等)。抓住了人物生活的时空特点,就初步认识了小说中的环境特点及作用
·阅读时,抓住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分析形象、领会主旨。
小说阅读“五步骤”
第四步:综合思考,提炼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文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阅读“五步骤”
第五步:赏析技巧,进入审美
·阅读鉴赏,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作品“写什么”的层面上,还要进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高层次鉴赏评价层面。
·我们要在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去发掘、领悟作品运用的独特技巧、形成的个性特色,探寻作者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借此提高我们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
(一)情节结构模式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要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把这些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常用的有:
1.传统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对接教材:《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采用单线结构——以林黛玉的活动为线索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对接教材: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双线结构
<选文情节脉络>
1:初到荣国府
2~4:初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初见王熙凤
7~11:拜访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见
15~16:安排住处
开端
发展与高潮
结尾
总结: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条理十分清楚。
《促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两篇文言小说在线索设置上各有特色,请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填写下表空缺内容。
课文 线索梳理 线索类型
(1)《促织》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物线/单线
买刀寻仇
雪夜复仇
火烧草料场
山神庙被杀
事线/双线
教材回顾练
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要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把这些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常用的有:
1.传统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结构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进行,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变化,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摄人心魄的魅力
对接教材:必修下册《祝福》的情节结构模式是摇摆式
形象赏析
用顺叙的方式简述祥林嫂的生活经历。
与祥林结婚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婆家,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新年才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墺改嫁贺老六,年底生下阿毛
丈夫得伤寒死去,春上四岁的阿毛被狼叼走,秋天又回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
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冬至祭祖时仍不让她拿酒杯
头发花白,记性尤其坏,不久就被打发出去,沦落为乞丐
在人们“祝福”时离开人世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捐门槛
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要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把这些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常用的有:
1.传统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对话式 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采用对话的模式,直接切入生活的横断面,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他们各自所持生活态度的差异显示出来;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要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把这些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常用的有:
2.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延迟”式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突转”式 (欧·亨利式)结构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因而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如《警察和赞美诗》
花大姐
小猪(两个小孩)
小羊(牧羊人)
火鸡(胖姑娘)
家兔(小女孩)
母鸡(吉鲁米娜)
野猫
朱阿一共有几次开枪的机会?为什么都没开枪?
延迟
延迟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
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情节结构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要用一定的结构模式把这些生活事件组织起来,常用的有:
2.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横截面”式结构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横向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事件的某一片段。如《半张纸》:小切口深掘进,着眼点不在于这个切口,而在于它投射出来的生活记忆。作品巧妙地以半张纸上的名字、电话号码等为顺序,一一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将一个个并不连贯的生活片段连缀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意识流式结构 打破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按照心理时序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艾丽丝
一号码,像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家具行
室内装饰商
搬运车行
歌剧院售票处
男子的名字(朋友)
承办人(埋葬事)
修女
L医生
母亲
佣工介绍所
药房
牛奶厂
杂货铺
肉铺
恋爱订婚
将为人父
新婚蜜月
丧妻亡子
他给我们讲诉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艾丽丝
一号码,像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家具行
室内装饰商
搬运车行
歌剧院售票处
男子的名字(朋友)
承办人(埋葬事)
修女
L医生
母亲
佣工介绍所
药房
牛奶厂
杂货铺
肉铺
初恋的热情与甜蜜
蜜月的美妙与和谐
将为人父的惊喜与不安
失业后焦虑与恐慌
对荣华富贵的理解
丧妻亡子的巨大悲痛
小说内容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理清结构形式
从文中内容推测,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
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及由此而引发的意识流动共有六次:
1.为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2.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
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
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李的老伴以及学者。
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
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细看觉得在海中抓住一木板
看斑点是凸出的墙上的圆形
觉得可能是夏天残留的花瓣
看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看斑点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冬天里隔着烟雾发现了斑点
上校宣读论文中风
退役上校与牧师
惠特克尊卑序列表
古物收藏家
无法说清的来世
伦敦的星期日
红色骑士骑马跃侧坡
变成房间的护壁板
生活飞快速度
遗失的物件
分手如火车里看景
生命神秘
艺术品包含思想
原房主品位
小肖像画
城堡楼上的旗帜
喝完茶吸烟
炉里的火
莎士比亚
特洛伊城
树枝陷进泥土
树下的母牛
树木生长
小的古冢










(二)理清情节线索
线索类型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
(一)单线索类型
1.人物线索“我”:串联故事,映衬主要人物。
对接教材:必修下册《祝福》的文章线索: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展现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2.事物线索:便于组织材料,串联故事。
3.时空线索:结构清晰,有条理,利于叙事。
对接教材:①以时间为线索。鲁迅《故乡》以时间为线索(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②以空间为线索: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人物活动场所为线索(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线索类型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对接教材:《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部分的线索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属于事线。
(二)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二)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明暗双线的好处:①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②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③突出小说的主题。
分析双线结构时,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对接教材:鲁迅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明线: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暗线:见故乡,悲凉—在故乡,悲哀—离故乡,悲悯。
1
情节梳理
一、情节梳理
什么是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洁得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P67)
1.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
2.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怎样考情节梳理题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会明》) 2.(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 “直接考查型”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3.(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 4.(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5.(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间接考查型”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这类题目实际上也属于情节梳理题,只是答题方向不同。
2.“情节梳理”的答题思路。
情节梳理三字诀:寻,理,抓。
第一: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
第二:理。就是理清小说的叙述顺序和结构层次,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第三:抓。就是抓住场面(人物、事件、环境)。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三)梳理故事情节
阅读小说最基础的开端工作是梳理、概括情节。它有四种方式:(笔记)
①主人公角度:主人公在……时……地,做了……事。
②情节发展角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③线索角度:以……为线索,先写……;再写……;后写……。
④场景角度:场景一……;场景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叙述都要完整。“何人”“何事”是其核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规范答题:事件+情感(态度、心理)。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
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答题步骤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
(1)明考型思路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明考型思路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某人做了什么事”的模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3)暗考型思路:事由+情感(态度、心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