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古代诗歌阅读表达方式鉴赏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第四讲艺术手法1 表达方式2 表现手法3 修辞方法4 结构技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 借景抒情2、触景生情3、移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4、托物言志 5 借古讽今 6、用典抒情表达方式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3、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4、远近结合5、白描6、细节描写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诗作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袒露襟怀,不借助任何外物,不假掩饰地直接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情借景抒情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某种客观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间接抒情触景生情间接抒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触景生情间接抒情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结合诗句分析)。托物言志,借抒发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寄予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想要改变命运的思想感情。(抒发感情)移情于景(物)间接抒情是指诗人将自己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这种抒情方法必定与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到一起。 移情于景(物)间接抒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诗人感叹国家遭逢安史之乱,却说花朵看到惨象洒下感时悲伤的泪水,鸟儿看到恨别的场景也会鸣叫出惊使人惊心的悲啼声。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含蓄委婉抒发情感。月亮发出了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让人听了“断肠”的声。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在景与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端居①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明确: (步骤一)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移情于景。 (步骤二)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青苔”、“红树”以人的情感动作,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步骤三)抒发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首诗的三、四两句在景与情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 咏物诗作者通过对春天清幽美好景色的描写和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欢跃、轻盈之姿的刻画,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愉悦闲适的心态和热爱春天的感情。1、乐景写乐情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景与情的关系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怒号、猿猴哀鸣、渚清沙白、木叶凋落、江水奔腾,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诗人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和自己年迈体弱、漂泊他乡的愁苦之情。2、哀景写哀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试题。绝 句 (杜 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又看过,何日是归年。(1)请分析“逾”与“欲”的表达作用。(2)分析感情表达的特点。(1)一个“逾”字,以碧衬白,两相映衬。“欲”字则赋予花朵以动态。两句诗以江山花鸟四景,分别写出了碧绿、青翠、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赏心悦目。(2)诗歌在表达上以乐景写哀情,用清新、明媚的富有生机的春光反衬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3、乐景写哀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①杜牧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②懒,兀兀③仍添宁武④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注)①卢中丞:字子强,歙州刺史。酝:指酒。②嵇康:嗜酒,工诗文,谓已“性复疏懒”。③兀兀:昏沉貌。④宁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为“武”。《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前途黯淡的情况下收到歙州刺史寄来美酒的心理过程。B.诗人所蒙受的不平随着一壶酒的到来而似乎全然消散,诗人感到做梦般愉悦。C.“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相关古人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D.“风蒲”是一种入秋则凋的树木,诗人将其与“悲秋”呼应,增添无限人生况味。B.“感到做梦般愉悦”分析不当,从全诗来看,诗人当时的心态是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①杜牧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②懒,兀兀③仍添宁武④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注)①卢中丞:字子强,歙州刺史。酝:指酒。②嵇康:嗜酒,工诗文,谓已“性复疏懒”。③兀兀:昏沉貌。④宁武: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谥号为“武”。《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12.这首诗在抒情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①直抒胸臆。如颔联中“有如无”三字,直接表达了诗人收到太守寄来的“酒一壶”之后对于“攻破是非”和“削平身世”的真实感受。②运用典故。颈联中诗人运用嵇康和宁武的典故,抒发了深沉淡定的思想感情。③借景抒情。尾联以景作结,诗人通过“夹溪红蓼映风蒲”的描写,用秋天的凄凉景象,表现自己漂泊在外的伤感,同时表达出对卢中丞惦念自己并送来酒的感激。首联简单交代诗人的处境,直接抒情。首句“谁怜”透露出诗人的孤单与悲伤,衬托出下句“太守封来酒一壶”的可贵与欣喜。颔联叙述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像做梦一般,似乎连所蒙受的不平也消散了,传递出诗人当时淡定中透着无奈与伤感的心绪。颈联借用“嵇康”疏懒、“宁武子”愚的典故,继续描写诗人喝了美酒的感受。其中“醺醺”“兀兀”用词准确,既是对“嵇康”“宁武子”的描写,又是诗人自我感受的生动写照。尾联情景结合,以溪边的“红蓼”“风蒲衬托秋天的到来,加上自己即将远行,悲伤的氛围扑面而来,此刻感念朋友分赐的美酒,百感交集,以景结情。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烘托,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烘托罗敷的美貌。《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的描写入手,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 衬“空山”之静。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以动衬静 所见所闻是实,想象回忆是虚。虚景包括:神仙鬼怪世界梦中之境已逝之境(往事的回忆)未来之境(未来的想象) 3、虚实结合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共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三、四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共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由眼前实写离别的情景转为想象虚写:设想对方抵达潇湘望月思念自己的孤寂与愁苦。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写对方到达之后的情形,月下孤寂,听清猿哀鸣,愁绪难遣。这都是想象之境,是虚写,与前两句的实写相映衬,虚实相生,把深深的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读后,余味无穷。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诗歌中的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田 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4、白描手法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5、细节描写:有关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