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3: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原卷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专题03: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原卷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
目 录
题型综述 1
解题攻略 1
题组01《红楼梦》 1
题组02《论语》 6
高考练场 10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考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坚持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通读、真读,试题以“由点及面”的方式,用一段人物对话为命题切入点,结合书中其他重要情节,考查多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经历。王熙凤、薛宝钗、贾母,都是书中性格较为复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物,试题充分体现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任务群中“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今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的考查,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题组01《红楼梦》
提分秘籍
《红楼梦》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重视前五回 :前五回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无论时间多紧张,都要至少读三遍。这些内容涉及贾宝玉的梦境、甄士隐的遭遇等,对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
2. 仔细阅读判词和仙曲 :判词和仙曲是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重要线索。读完这些内容后,要复习并测试自己能否准确判断人物和情节。
3. 理清人物关系 :根据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内容,画出人物关系简表,重点掌握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贾宝玉和贾兰、王熙凤和王夫人、薛宝钗和王夫人、史湘云和贾母、林黛玉的舅舅等。
4.重视回目 :回目不仅有人物的“一字评”,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很多经典的情节命名也来自回目,后期要做到看回目就能想起相关情节。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⑤,5分;⑥,5分)
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整个一个大观园的故事”。为此,《红楼梦》研究小组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作为专题进行探究。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在①-⑤处分别填写一个典型情节(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⑥处填写结论,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
研究目的 探究作者设置大观园的匠心
研究内容 兴建 1.兴建原因:_____①_____ 2.建筑影射:例如,贾政、宝玉一行来到大观园正殿的玉石牌坊,众人皆道此处应书“蓬莱仙境”,宝玉心中忽有所动,觉得此处似曾相识。这是因为_____②_____。
繁盛 贾宝玉和众女儿们搬入了大观园,他们的诗意生活体现在: 1.真情:_____③_____ 2.雅趣:_____④_____ 3.烂漫:湘云醉眠芍药裀 4.自由:宝玉生日,群芳夜宴
衰败 1.衰败先兆:管理松弛、偷盗案频发、仆人之间矛盾重重…… 直接原因:痴丫头在大观园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_____⑤_____。 后果影响:晴雯、司棋被赶出了大观园,含恨而终;芳官等人出家……
研究结论 __________⑥__________
【答案示例】
①元春省亲 ②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③黛玉葬花 ④香菱学诗 ⑤抄检大观园
⑥要点一: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射,是贾宝玉和众女子们的理想世界,但它不能独立于贾府而存在,不断被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侵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体现了这一理想世界的虚幻性。
要点二:大观园的兴衰,是贾府走向衰落的缩影,也是红颜薄命的象征,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东城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脂砚斋评贾宝玉:“说不得(谈不上)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庸俗。”请从以上评价中任选两点,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
(2)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林黛玉都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林黛玉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情”有独钟。你是否同意对林黛玉的评价?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解说。(6分)
(1)答案示例:
说不得贤:此处的“贤”指当时社会公认的德行才能。宝玉不喜读八股文章,不愿走仕途经济之路,还称读书人为“禄蠹”,可见其并非有德行才能之人。
说不得愚:“愚”意为愚笨。宝玉看到龄官淋雨,便提醒她避雨,不料自己身上也都湿了。婆子们说宝玉痴傻,下雨了不知道跑,还告诉别人快去避雨。实际上是宝玉痴情的一种表现,可见其说不得愚。
说不得不肖:“不肖”是不成才的意思。宝玉天资聪颖,善于诗书作对,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所题匾额及所作对联都获得大家一致好评,连贾政也颇为赞许,可见其并不是不肖。
说不得庸俗:“庸俗”意为平庸鄙陋。宝玉心思细腻,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怀有怜惜之意,不以世俗眼光为标准,幼年便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超越时人的见解,可见其绝非庸俗之人。
(2)答案示例:
示例一:我认同这一观点。宝玉对世界的情是一种天真的泛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心存喜爱与怜惜,但黛玉之情更专一执着。黛玉对宝玉情深,便将自己的心思和情感都集中在宝玉身上,会因不安而不断以“金玉”之说来试探宝玉,问宝玉有没有“暖香”来配宝钗的“冷香”,在误会宝玉因宝钗冷落自己时悲泣葬花,吟咏《葬花吟》。黛玉在看待世间万物时往往以自己对宝玉的情感作为出发点,移情于物,专注而热烈。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一观点。黛玉情感细腻而丰富,并非只将感情专注于宝玉一人。她为免落花遭人践踏脏污,便为其立花冢以葬花,她有感于身世飘零、寄人篱下,便作《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抒己志。黛玉也会将情感寄予在世间万物之上,是和宝玉相同的广泛之爱,而非单一的选择。
(2024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写人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判断甲、乙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将人物的名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选文一 【甲】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乙】“嗳哟”了一声。【甲】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
选文二 【甲】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乙】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甲】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
【甲】
【乙】
(2)下列表述不符合“正邪两赋”说法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
B.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红楼梦》第二回)
C.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脂砚斋)
D.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红楼梦》第二回)
(3)你如何理解《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正邪两赋”的特点?请从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选文中涉及的人物除外),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
【答案】
(1)【甲】贾宝玉 【乙】袭人 (2)D
(3)示例:贾府的仆役焦大。他是宁国府的老仆。从小跟宁国公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没有饭吃,他饿着肚子去偷东西给主子吃;没有水喝,他自己喝马尿,把得来的半碗水给主子喝。他在贾府劳苦功高,让人敬重。但他靠着曾有过的功劳无视主子,因怕被人遗忘而过度努力。耍酒疯,说疯话,总想办法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终归让人讨厌。
【解析】
(1)结合原著及人物形象特点可以推测出【甲】【乙】人物。
(2)D.贾宝玉“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但“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所以“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这是说贾宝玉的性情多变,而不是说贾宝玉“正邪两赋”。故选D。
(3)“正邪两赋”指同时写出人物“正”的言行事迹和“邪”的言行事迹。《红楼梦》中的诸多人物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答题时,可以挑选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分析,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例如挑选《红楼梦》尤二姐这个人物来阐释“正邪两赋”,就要找到她“邪”的表现:少年时期不太检点,名声很不好;但同时也要看到,她在遇到贾琏后,真心改过,表现出了温柔敦厚、善良隐忍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过往抱有愧意,对他人的冷落不作计较。这些都是她身上“正”的一面。
(2024 北京房山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1)《桃花行》(节选):“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这些诗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临江仙 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桃花社”起社后,众人以“柳絮”为题作词,抒写个人情志。《临江仙 柳絮》一词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隐含了小说中词作者怎样的追求?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小说中诗作者林黛玉的性格:这些悲叹的诗句,让我们联想到原著中如下情节,初秋夜,黛玉看到窗外雨打竹摇,想到自己与宝玉的姻缘难测,写下了哀怨的《秋窗风雨夕》,这隐含着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或:这些自怜的诗句,与原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沼陷沟渠”暗合,隐含着黛玉以死与命运抗争、不甘受辱被污的“孤标傲世”的刚烈性格)。“花自媚”与原著中黛玉蔑视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合污的行止相吻合,隐含着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命运:诗句中的“泪干春尽花憔悴”隐含着黛玉夭亡(或:爱情无果而终)的命运,据原著,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绛珠仙草,她来到尘世是为还泪的,泪干是其夭亡的预言(或:泪干是她与宝玉爱情无果而终的预言)。
(2)小说中词作者薛宝钗有想凭借外力登上自己向往的权势顶峰(或:借助外力成就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和过上富贵的上层社会生活(或:做一个大家族的主母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的追求,这些可以从她想通过选秀进宫得到证明,还可以从她想借所谓的“金玉良缘”之说煞费苦心地争取宝二奶奶的位置得到证明。
【解析】
(1)这些是诗作者林黛玉的悲叹,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
关于性格。“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若将愁人的血泪与花相比,泪水总是常流,桃花总是明媚。“花自媚”与原著中黛玉蔑视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合污的行止相吻合,隐含着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泪水流干,春色也消逝,花儿也随之枯萎。“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此句指花瓣飘落,人也疲倦,黄昏迅速来临。原著中,初秋夜,黛玉看到窗外雨打竹摇,想到自己与宝玉的姻缘难测,写下了哀怨的《秋窗风雨夕》也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这里隐含着黛玉以死与命运抗争、不甘受辱被污的“孤标傲世”的刚烈性格,这一点与原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沼陷沟渠”暗合。关于命运。命运:诗句多处写到泪。据原著,黛玉本是三生石旁的绛珠仙草,她来到尘世是为还泪的,泪干是其夭亡的预言(或:泪干是她与宝玉爱情无果而终的预言)。诗中的“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这句诗隐含着黛玉夭亡(或:爱情无果而终)的命运。
(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了宝钗的人生追求。“凭借力”,不断地借助风力。“青云”即高天,也可以说名高位重。“万缕千丝终不改”体现了宝钗对这种志得意满的人生追求的不懈努力。结句更是变换人称,称柳絮由“他”变为“我”,并将其拟人化,极似宝钗直抒胸臆,表达了她心中的追求。看似无根的柳絮,宝钗却借其表达自己要珍惜时光,有助力让自己步步高升的强烈愿望。联系原著相关内容,如她想通过选秀进宫,她想借所谓的“金玉良缘”之说煞费苦心地争取宝二奶奶的位置,过上富贵的上层社会的生活,一步步接近并达成自己走上高位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宝钗的这一追求是她想凭借外力登上自己向往的权势顶峰(或:借助外力成就自己、实现自身价值)和过上富贵的上层社会生活。
题组02 《论语》
提分秘籍
1.《(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考查考生对《论语》内涵的评析和探究。
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奠定理解的基础。
②要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要弄通其中的意义。对“仁、义、礼、智、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教材说清楚
2.把握《(论语〉选读》的基本架构
教材可按四大主题进行划分,即孔子的政治思想、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思想。在备考时应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入世与退隐等几组关系的阐述。
3.重视每篇课文后所附的“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是古今大家对孔子或《论语》相关思想的解说,挖掘深广,解析精辟,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是理解孔子或《论语》思想的好帮手。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链接材料:
[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
[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
[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
[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
(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4分)
(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6分)
【答案】
(1)(4分)
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
(2)(6分)“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别人看。”(《宪问》)
②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保持敬慎。”子路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人们安乐。”子路又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恐怕都感到困难呢!”(《宪问》)
链接材料:
[1]为自己学习,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为别人学习,只是空谈理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
[2]为别人的人,依靠别人的赞誉来显扬自己;为自己的人,根据自己的心性来领悟道理。(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
[3]古代的学者为别人,通过实践道德来造福社会;现在的学者为自己,通过修养个人来追求进步。(颜之推《颜氏家训》)
[4]孔子门下不轻视为别人的学问,只是必定要以为自己的学问树立根本,没有不能为自己而能替别人做的。(钱穆《论语新解》)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朝阳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 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里仁》)
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 檀弓上》)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取材于《战国策》)
注:【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
【答案】
(1)李解读:忧心、忧劳。苏解读:让……劳苦、操劳
(2)参考答案一:
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二:
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3)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这与苏轼“真正爱别人就应该让他操劳、磨炼”的解说相符。
【解析】
(1)根据题干“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可知“劳”是“忧心、忧劳”。
根据题干“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可知“劳”是“让……劳苦、操劳”之意。
(2)参考答案一:
李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②,孔子谈孝道时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子女见父母有过错时要委婉劝谏,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如此操心忧劳也不怨恨”,可见儒家提倡的真正的孝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李解读说爱一个人不能不为他操心,正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二:
苏解读合理性的证据是材料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这句话出自同为儒家经典的《礼记》,意思是“君子用成全别人美德的方式去爱他,小人用无原则地迁就别人的方式去爱他”,表明儒家认为真正爱别人就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要求、督促他,帮助他变得更好。苏解读说爱别人却不让他操劳、磨炼,就像鸟兽对幼崽一样,是一种低层次的爱,真正爱别人就应该懂得让他操劳、磨炼,从而进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3)原文触龙和赵太后的对话“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触龙认为,赵太后溺爱长安君,不让他为国家做贡献,会让他将来无法在赵国立足,所以赵太后真正爱长安君的话,就应该让他到齐国做人质。赵太后最终接受了这一观点。可见这与苏轼“真正爱别人就应该让他操劳、磨炼”的解说相符。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论语·宪问》)
②孔子说:“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论语·里仁》)
③君子是按道德的要求去爱护人;小人是用无原则的宽容去爱护人。(《礼记·檀弓上》)
(3)材料: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说:“必须将长安君送来作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不答应。左师触龙说:“现在您使长安君地位尊贵,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赐给他很多宝物,可是不如乘现在使他有功于国,有朝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太后答道:“行了,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问》)
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
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
(1)①危险②正直
(2)①归隐; ②以做官领俸禄为耻;③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
(3)我认同原宪“甘贫”的做法。原宪秉持老师孔子的教导,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原则,在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原宪因天下“无道”而隐,不做官领俸禄,虽“贫”但不违“仁道”,也不失志,“贫而无怨”,本质上还是在“学仁道而行”。
【解析】
(1)危邦不入: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危,危险。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
(2)根据“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知在“邦无道”时要归隐。
根据“邦无道,谷,耻也”可知以做官领俸禄为耻。
根据“邦无道,危行言孙”可知行为正直,言语谦逊谨慎。
(3)认同。从材料①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坚守信仰,努力学习,并且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要保持节操。材料②和③中孔子解释了在不同政治环境下如何保持“耻”的态度,即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应当出仕为国家效力,而在政治黑暗时则应当隐居不仕,保持自己的清白。材料④中原宪虽然贫穷但并不以此为病,表明他坚守正道,即使生活困窘也不失为人的尊严。这些都说明原宪的做法是符合孔子“耻”的观念的,他安贫乐道,不因贫穷而感到耻辱,反而保持了高尚的品德。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坚定信仰,勤奋学习,坚守正道直至死亡。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国家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隐居不出。国家政治清明,却贫穷且地位低下,这是可耻的;国家政治黑暗,却富裕且地位高贵,这也是可耻的。”(《论语·泰伯》)
②宪问什么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你就接受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你还接受俸禄,这就是可耻的。”(《论语·宪问》)
③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就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政治黑暗,就要做正直的事,但说话要谦逊。”(《论语·宪问》)
④孔子去世后,原宪于是隐居在草泽之中。子贡做了卫国的丞相,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吃着精美的食物,穿过陋巷,去探望原宪。原宪整理了一下自己破旧的衣服和帽子,出来见子贡。子贡感到羞愧,说:“先生难道贫困到这个地步吗?”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困,学习了道理却不能实践叫做困窘。像我原宪这样,是贫困,而不是困窘。”子贡感到惭愧,不高兴地离开了,终身为自己的话感到羞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一、(2024北京高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答案】
(1)王熙凤的“乖”“巧”指的是她能说会道,精明能干,八圈玲珑,善于笼络人心。例如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温雪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然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言语中既赞美了黛玉的美貌,又夸赞了在座的迎春姐妹,抬举了她们嫡亲的身份,还奉承了贾母,充分表现了王熙凤的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善于笼络人心。
(2)①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例如,贾母要为薛宝钗作将笄之年的生日,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宝钗深知年老的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向日素喜者说了出来。②反映了贾母精明能干,在家族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人物特点。例如,书中写贾母在处理大观园婆子聚赌事件时,处理方法老练:一是烧毁骰子牌;二是所有钱入官分散与众人;三是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从者每人二十大板;四是为首者撵出,不许再入;五是革去从者三月月钱,并将其拨入园厕行内。众人心里皆叹服。贾母的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她作为封建大家长的精明果决。
【解析】
(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选文内容确定王熙凤“乖”“巧”的具体内涵,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其他情节谈谈自己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材料中薛宝钗的话的深层含义是在管事上没有人能比得过贾母,而王熙凤仅次于贾母。据此可知,这反映了薛宝钗善于逢迎、圆滑世故的性格。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贾母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薛宝钗这样讨好她,是因为她是贾府的最高权力人。明确了这些,再从《红楼梦》中找到相关情节进行对应解说即可。
二、(2023北京高考)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答案】
(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ēng,意思是,称述、称道。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èn,适合、符合。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 没世,犹如“没身”,即去世。 名:君子之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③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
④王阳明说:“做学问最忌讳的是追求名声。……担心自己死后名不副实,‘称’读去声,也就是‘名声盖过了实际,君子以此为耻辱’的意思。”
三、(2022北京高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6分)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4分)
(1)答案示例:
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
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
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
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答案要点:
①“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
②“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
③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3 名著阅读《红楼梦》《论语》
目 录
题型综述 1
解题攻略 1
题组01《红楼梦》 1
题组02《论语》 4
高考练场 6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名著阅读考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坚持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通读、真读,试题以“由点及面”的方式,用一段人物对话为命题切入点,结合书中其他重要情节,考查多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经历。王熙凤、薛宝钗、贾母,都是书中性格较为复杂、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物,试题充分体现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任务群中“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学习目标。今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题的考查,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题组01《红楼梦》
提分秘籍
《红楼梦》答题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重视前五回 :前五回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无论时间多紧张,都要至少读三遍。这些内容涉及贾宝玉的梦境、甄士隐的遭遇等,对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 。
2. 仔细阅读判词和仙曲 :判词和仙曲是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重要线索。读完这些内容后,要复习并测试自己能否准确判断人物和情节。
3. 理清人物关系 :根据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内容,画出人物关系简表,重点掌握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贾宝玉和贾兰、王熙凤和王夫人、薛宝钗和王夫人、史湘云和贾母、林黛玉的舅舅等。
4.重视回目 :回目不仅有人物的“一字评”,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很多经典的情节命名也来自回目,后期要做到看回目就能想起相关情节。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①-⑤,5分;⑥,5分)
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整个一个大观园的故事”。为此,《红楼梦》研究小组以“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作为专题进行探究。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在①-⑤处分别填写一个典型情节(每处不超过10个字),在⑥处填写结论,帮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天上人间诸景备——大观园
研究目的 探究作者设置大观园的匠心
研究内容 兴建 1.兴建原因:_____①_____ 2.建筑影射:例如,贾政、宝玉一行来到大观园正殿的玉石牌坊,众人皆道此处应书“蓬莱仙境”,宝玉心中忽有所动,觉得此处似曾相识。这是因为_____②_____。
繁盛 贾宝玉和众女儿们搬入了大观园,他们的诗意生活体现在: 1.真情:_____③_____ 2.雅趣:_____④_____ 3.烂漫:湘云醉眠芍药裀 4.自由:宝玉生日,群芳夜宴
衰败 1.衰败先兆:管理松弛、偷盗案频发、仆人之间矛盾重重…… 直接原因:痴丫头在大观园拾到了绣春囊,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谗言,_____⑤_____。 后果影响:晴雯、司棋被赶出了大观园,含恨而终;芳官等人出家……
研究结论 __________⑥__________
【答案示例】
①元春省亲 ②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③黛玉葬花 ④香菱学诗 ⑤抄检大观园
⑥要点一: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射,是贾宝玉和众女子们的理想世界,但它不能独立于贾府而存在,不断被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侵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体现了这一理想世界的虚幻性。
要点二:大观园的兴衰,是贾府走向衰落的缩影,也是红颜薄命的象征,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东城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脂砚斋评贾宝玉:“说不得(谈不上)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庸俗。”请从以上评价中任选两点,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印证。(4分)
(2)有评论者认为,贾宝玉、林黛玉都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林黛玉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情”有独钟。你是否同意对林黛玉的评价?结合《红楼梦》中具体情节,加以解说。(6分)
(2024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写人突破了传统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充分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
(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判断甲、乙是《红楼梦》中的哪两个人物,将人物的名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选文一 【甲】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便抬腿踢在肋上。【乙】“嗳哟”了一声。【甲】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儿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
选文二 【甲】笑道:“你今儿还记着呢!”【乙】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甲】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说道:“我再不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
【甲】
【乙】
(2)下列表述不符合“正邪两赋”说法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价值……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鲁迅)
B.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红楼梦》第二回)
C.所谓“人各有当”也。此方是至理至情,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之如是耶?(脂砚斋)
D.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人了。(《红楼梦》第二回)
(3)你如何理解《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正邪两赋”的特点?请从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选文中涉及的人物除外),结合具体情节加以说明。
(2024 北京房山高三一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身世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1)《桃花行》(节选):“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这些诗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临江仙 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桃花社”起社后,众人以“柳絮”为题作词,抒写个人情志。《临江仙 柳絮》一词中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两句隐含了小说中词作者怎样的追求?请联系原著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题组02 《论语》
提分秘籍
1.《(论语〉选读》的考查主要从文化层面切入,考查考生对《论语》内涵的评析和探究。
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奠定理解的基础。
②要掌握孔子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要弄通其中的意义。对“仁、义、礼、智、信”五大关键词在孔子学说中的关系以及各自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结合教材说清楚
2.把握《(论语〉选读》的基本架构
教材可按四大主题进行划分,即孔子的政治思想、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思想。在备考时应注意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入世与退隐等几组关系的阐述。
3.重视每篇课文后所附的“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是古今大家对孔子或《论语》相关思想的解说,挖掘深广,解析精辟,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是理解孔子或《论语》思想的好帮手。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及链接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②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链接材料:
[1]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
[2]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
[3]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颜之推《颜氏家训》)
[4]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钱穆《论语新解》)
(1)根据链接材料中的[1][2],用自己的话解释①中“为己”和“为人”的意思。(4分)
(2)有些学者对“为人”作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为人”与“为己”未必截然对立。请根据②和链接材料中的[3][4],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理解。(6分)
【答案】
(1)(4分)
为己:用心领会道义(道理),并付诸实践。为人:只空谈道理不能践行,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声。
(2)(6分)“为己”是自我修身,提高修养,“为人”是践行道义,造福社会(让百姓安乐)。提升修养让自己恭敬谨慎,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让百姓安乐。“为己”是根本,先做到“为己”而后才能“为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古代的学者是为了充实自己,现在的学者是为了给别人看。”(《宪问》)
②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保持敬慎。”子路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人们安乐。”子路又问:“就这样而已吗?”孔子说:“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的品德,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恐怕都感到困难呢!”(《宪问》)
链接材料:
[1]为自己学习,是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为别人学习,只是空谈理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语)
[2]为别人的人,依靠别人的赞誉来显扬自己;为自己的人,根据自己的心性来领悟道理。(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后汉书》)
[3]古代的学者为别人,通过实践道德来造福社会;现在的学者为自己,通过修养个人来追求进步。(颜之推《颜氏家训》)
[4]孔子门下不轻视为别人的学问,只是必定要以为自己的学问树立根本,没有不能为自己而能替别人做的。(钱穆《论语新解》)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朝阳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 宪问》)
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 里仁》)
③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 檀弓上》)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李充的解读是“爱之不能不劳心”,苏轼的解读是“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
(1)分别说明李、苏两种解读对①中“劳”的词义的理解。
(2)在李、苏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3)下面材料中,触龙的观点与李、苏哪种解读相符?请加以解说。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1]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左师触龙说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取材于《战国策》)
注:【1】长安君:赵太后幼子。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②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问》)
③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
④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1】原宪。宪摄【2】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3】。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1】过谢:探望。【2】摄:整理。【3】病:困窘。
(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危邦不入
②危言危行
(2)上述①-③则材料中,孔子认为在“邦无道”时应该怎样做,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你对材料④中原宪“甘贫”的做法是否认同,请结合上述几则材料或《论语》相关内容简要回答。
一、(2024北京高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
贾母听了,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做人。”说的大家笑了。凤姐也忙笑道:“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的起。”便回头吩咐妇人,“说给厨房里,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的帐上来领银子。”妇人答应着去了。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1)贾母和薛宝钗用“乖”“巧”评价王熙凤。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乖”“巧”的理解。
(2)薛宝钗的话体现了她怎样的性格,又反映了贾母怎样的人物特点?请结合书中其他情节,分别予以解说。
二、(2023北京高考)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三、(2022北京高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6分)
(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