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中考 二轮专题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课件(共8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 中考 二轮专题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课件(共81张PPT)

资源简介

(共81张PPT)
寒假作业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了解词性、短语类型和句子成分
2.掌握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
3.学会区分单句和复句
4.把握病句类型并能正确修改
学习目标
2010—2024年河南中考考情分析
年份 考查病句类型 考查形式 分值
2021年备考卷 表意不明、语序不当 语段病句修改 2分
2019年 搭配不当 2分
2012年 句式杂糅 2分
年份 考查病句类型 考查形式 分值
考情分析 ①考查重点:重点考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类型。 ②考查题型:修改病句题。 考向预测 河南中考以在情境语段中修改病句为主,同时加强试题的情境综合性,即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将和选词填空、句子的连贯、汉字等一起考查。
(一)词性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拟声词、助词
(一)词性
分类 说明
名词 [七上P13] 表示人、具体或抽象的事物、时间、方位的词,如“姑娘”
“铃铛”“精神”“秋天”“上”“下”。
动词 [七上P49] ①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如“走”“想念”“提高”。②表示可能、应该、意愿的词,如“能”
“应当”“愿意”。③表示动作趋向的词,如“上”“下”
“去”“来”。④表示判断的词,“是”。
形容词 [七上P80] 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词,如“快”“美”“白”“窄”。
分类 说明
数词和量词 [七上P97] 数词是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序数)的词,如“一”
“十来(个)”“第三”。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如“个”“台”“回”“趟”“遍”。
代词 [七上P120] ①代指人或事物的代词,如“我”“他”“它们”。
②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如“那”“这儿”。
③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样”。
副词 [七下P8] 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大概、简直、难道等。
分类 说明
介词 [七下P21] 一般不单独使用,要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如“沿河边(跑步)”“向我(点头)”。
连词 [七下P36] 起连接作用的词。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
分类 说明
叹词和拟声词 [七下P74]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在口语中很常见,如“唉”“哎”“嗨”“喂”“嗯”“哎呀”。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如“嗡嗡地闹着”“‘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助词 [七下P92、P97] 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无实在意义。
①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似的”。
②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
③语气助词主要包括“啦”“吗”“呢”“吧”“啊”等。
(二)短语结构
分类 说明 举例
并列短语 [七下P114] 由两个或更多的词语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在一起。 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偏正短语 [七下P122] 短语组成:修饰语(定语/状语)+中心语。有时可能出现短语标志,即结构助词“的”或“地”。 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主谓短语 [七下P126] 先出现一个被陈述的对象,然后陈述这个对象的动作行为、性质特征等。 ③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雄伟壮丽 表扬与鼓励 报纸杂志
它的声音 一泓泉水 不断地流着
老师讲课 心情好 太阳升起
分类 说明 举例
动宾短语 [七下P137] 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受动词支配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关系。 ④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补充短语 [七下P153] 前一部分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部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充当。有时可能出现短语标志“得”。 ⑤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眨眼睛 看电影 热爱祖国
吓跑了 漂亮极了 干得好
(三)句子成分[八上P85]
句子的组成成分,一般由词或词组充当。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大成分。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主干成分 主语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暴徒使用燃烧弹直接攻击警察。
[分析]在这个句子里,“暴徒”是被陈述的对象,是主语。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内容,说明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香港警方在该店搜出大量假记者证。
[分析]“搜出”是陈述主语的内容,是谓语。
宾语 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支配、影响或所涉及的对象,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一般也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 济南市公安局天桥区分局开展“有奖举报”活动。
[分析]“活动”是谓语动词“开展”所涉及的对象,回答“开展什么”的问题,是宾语。
成分 定义 举例说明
修饰成分 定语 定语是在主语和宾语前起修饰(描写)限制作用的成分。 (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的(重要)倡议。
[分析]“中国提出”修饰主语“建设‘一带一路’”,“造福中国人民与沿线国家人民”“重要”修饰宾语“倡议”,都是定语。
状语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
这个任务[必须]完成。
[分析]“轻轻”“必须”分别修饰谓语中心语“抚摸”“完成”,都是状语。
补充成分 补语 补语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字写得〈好〉。
[分析]“弯了腰”补充说明了谓语中心词“笑”的结果,是补语。
“好”补充说明了谓语中心词“写”的程度,是补语。
主谓宾,定状补,一般成分弄清楚。
基本成分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讲谁或什么,陈述主语是谓语。
动词涉及人或物,涉及成分叫宾语。
修饰限制算定状,补充说明就是补。
定语用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还有标志的地得,帮助分清定状补。
注意位置和关系,认真分析莫疏忽。
牢记口诀:
(四)提取句子的主干[八上P90]
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如:历经4年时间打磨的《长安三万里》‖为观众讲述了一段真挚感人的历史人物故事。(“‖”前是主语)(主干:《长安三万里》讲述了故事。)
注:句子的主干不等于原来的句子,意思没有原句那样明确,有时意思甚至跟原句相去甚远。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主干:邓稼先是儿子。)
提取句子主干的基本要求(根据左栏的提示,提取右栏句子的主干) 否定词(不、没有、没……)不能丢。 ①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
(主干:_____________)
能愿动词(要、应该、能够……)要保留。 ②我们一定要铭记自己的教育初心。
(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
主语、谓语、宾语的并列成分不能丢。 ③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主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不吵嘴。
我们要铭记初心。
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显示了智慧和力量。
(五)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只有一套可以独立存在的结构,不能拆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的句子;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可以独立存在的结构,句中能独立存在的结构叫分句。
主语是“科研组”,谓语是“研制”,宾语是“劣质煤稳燃器”,定语是“马教授领导”和“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补语是“出”,没有状语。句子的主干是“科研组研制劣质煤稳燃器”,整个句子只有一套可以独立存在的结构,所以是单句。
马教授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的劣质煤稳燃器。
单句
分 析
示 例
句子类型
这个句子有三套可以独立存在的结构。第一个分句的主、谓、宾分别是“科研组”“研制”“劣质煤稳燃器”,第二个分句的主、谓、宾分别是“它”“燃用”“劣质煤”,第三个分句的主、谓、宾分别是“它”(承前省略了,分析的时候应补出来)“具有”“作用”。这三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彼此间并不充当对方的句子成分,所以该句是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复句。
马教授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出了劣质煤稳燃器,它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
复句
分 析
示 例
句子类型
①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②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
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宁可……也(决)不……,与其……不如……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表示要在这几件事情中选择一件
选择
复句
穿过一个干涸的砂石河,又爬上一面土坡,就看见了那个村子。
首先……然后……,又、便、于是……
各分句间按时间顺序说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事件
承接
复句
我们写对联不是装文雅,而是学知识。
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
各分句平等地排列在一起,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
并列
复句
示 例
常用的关联词语
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名称
①文章虽短,内容却很丰富。
②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虽(虽然、尽管)……但是(可是、却)……,或只在后一分句用“但”“然而”“只是”“不过”“却”等
在语意上,后一分句同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
转折
复句
①我们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②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
不但(不仅、不光)……而且(还、并)……,或只在后一分句用“而且”“并且”“更”等,有时还用“不但不……反而……”表示。含有反诘语气的递进关系,还常用“尚且……何况……”来表示
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递进
复句
示 例
常用的关联词语
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名称
由于革命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一分句提出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结果
因果
复句
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不管、不论、任凭)……也(都、还)……
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推论结果
条件
复句
如果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的错误。
如果(假如、要是)……那么(就)……,即使(即便、纵然、就算、就是、哪怕)……也……
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论结果
假设
复句
示 例
常用的关联词语
分句间的
逻辑关系
名称
(六)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类 型 一
搭 配 不 当
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一定的结构规律,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搭配不当就是指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从道理上说不通;或者是不符合语言习惯,强行搭配。
1.主谓搭配不当
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来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并列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如:全场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分析:句子的主干是“目光和掌声集中到旗杆上”,而“掌声”是不能“集中到旗杆上”的,多主语和单一谓语不能完全搭配。
2.动宾搭配不当
一是当谓语动词和宾语中心语之间加了很长的修饰限定成分,谓语动词和宾语中心语间隔很远,这时宾语中心语往往会和前面的谓语动词不搭配。
如: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都瞩目的园林博览会的理想。
分析:谓语动词“完成”与宾语中心语“理想”不搭配,应将“完成”改为“实现”。
二是当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宾语时,其中的一个宾语常会和这个谓语动词搭配不当。或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语动词带有一个(或多个)宾语时,有时会出现某一谓语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如:中国拥有航母之后,更具大国“形象和气质”。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海洋主权争端,航母的投入和使用无疑将增大中国有效解决问题的筹码和力度。
分析:谓语动词“增大”与宾语“筹码”不搭配,“力度”可以“增大”,但“筹码”只能“增加”。
2.动宾搭配不当
常见的动宾搭配错误及改正:
培养……水平→ 培养……能力、提高……水平
提高……态度→ 提高……成绩、改变……态度
引起……荣誉→ 引起……反响、获得……荣誉
培养……美德→ 培养……品质、具备……美德
召开……活动→ 召开……会议、组织……活动
3.主宾搭配不当
有的是同一个句子的主宾搭配不当。
如: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分析:主语“收成”和宾语“一年”搭配不当,应将“麦子的收成”删掉,或将“麦子收成”和“一年”删掉。
有的则是在第一个句子中搭配恰当,但在第二个句子中则改换了主语,致使主宾搭配不恰当。
如: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分析:第二个句子的主语换成了“这个时代”,致使原句“世界”与“时代”主宾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来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并列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
4.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分析:一个动词与多个补语不能完全搭配,“打扫”和“整整齐齐”不搭配。
除了常规的动补搭配不当外,本类型主要涉及“减少”“降低”“缩短”等词语后面接倍数的问题。根据习惯表述,“倍”只能用在“增加”中。因为原数减少一倍即为零,更不用说减少更多倍了。(吕叔湘、朱德熙主编的《语法修辞讲话》中说:“说到减少,只能说减少几分之几,不能说减少几倍。”)
如: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
分析:倍数词使用不当,表缩短、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5.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我们有吃苦耐劳的人民,又有优裕的自然资源。
分析:“优裕”不能修饰“自然资源”,应改为“丰富”。
6.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要掌握走私犯活动的规律,以便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他们。
分析:“稳准狠”不能修饰“识别”,应改为“更好”。
辨析技巧
1.看主干:画出句子的主谓宾,看三者之间能否两两搭配。
2.看到动词不放过:动词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主谓、动宾搭配不当或缺少宾语。
3.看并列词:看并列短语是否顾此失彼、前后是否能搭配。如“看见笑脸和动人的歌声”应是“看见笑脸,听见动人的歌声”。
7.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有一些关联词语有其固定的搭配对象,如“只有”和“才”、“只要”和“就”、“不但不”和“反而”等,如果不是,则会犯搭配不当的毛病;有些关联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则其表意功能也不同,如“不是”与“而是”搭配表并列,与“就是”搭配则表选择,命题者有时就利用其搭配情况来设置错例。
如: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无论”与“也”不搭配,应将“无论”改为“即使”。
【辨析技巧】
看关联词:成对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不能随意更换,否则就会影响句子意思的准确表达。
常见关联词:不但(不仅)……而且…… 不是……就是…… 虽然……但是…… 因为(由于)……所以…… 如果(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不管、不论)……(都)……
8.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主要特点:句子前面(或“后面”)出现一正一反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如成败、升降、高低、好坏、优劣、强弱、得失、能否、是否、有无等),后面(或“前面”)却只有一方面意思(或“正”或“反”)的词句与之相呼应,从而造成前后内容搭配的不协调。
如:宋濂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勤奋刻苦。
分析:“是否”表示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关键在于”后只有正面的情况,应将“是否”删掉或在“自己”后加“是否”。
值得注意的是,当句子中出现“是否”等两面词时,也要认真分析,如下面句子就不属于“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关系到工程的质量。
分析:前半句为一正一反,后半句虽没有与之搭配的一正一反的词,但可作正反理解,即“工程的质量”有好坏,这样前后就可以搭配起来:认真负责,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就差。
【辨析技巧】
看两面词:句中出现“好坏”“能否”“是否”“有无”等两面词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或“一面对两面”的问题。
常见两面词:能否、好坏、是否、成败、优劣、高低、大小、快慢、得失、有无、能不能、有没有。
修改方法: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两面词,或者给句中的另一部分也加上“能否”“是否”等两面词。
类 型 二
语 序 不 当
从语法角度看,语序不当对单句来说主要是词序不当,对复句来说主要是句序不当;从语意角度看,语序不当可能引起不合事理、表意不明、主客体颠倒等语病。
1.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多项定语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按照距中心词由远及近的顺序):①表领属性的或表时间、处所的短语;②指称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可简记为:“属”“指(数)”“动”“形”“名”。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如:花园里(表领属)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词)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红色(形容词)玫瑰花(名词)被人摘走了。
2.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按照距中心词由远及近的顺序):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副词(表范围或频率);⑤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可简记为:“目(因)”“时”“处”“范(频)”“情”“对”。
如: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表时间)在电视台(表处所)又(副词)诚挚(形容词)地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3.定语状语不当
(1)定语误放在状语位置上
如:如何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在全校教职工中热烈地引起了讨论。
分析:“热烈”应修饰“讨论”,即“热烈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2)状语误放在定语位置上
如: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向厂方提出了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明确意见。
分析:“明确”应作状语,修饰“提出”;而不是作定语,修饰“意见”。因此,应把“明确”放在“提出”之前。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如:不仅语文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在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析:“不仅”位置不当,应将“语文”放在“不仅”前。
5.分句间语序不当
如: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会认会写。
分析:“写得规范美观”和“会认会写”逻辑语序不当,应将二者互换位置。
【辨析技巧】
看到关联词不放过:
1.看关联词语位置。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
2.看带有关联词语的分句位置。
若关联词语使用正确,则需看带有关联词语的分句关系与关联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
6.并列词语或短语语序不当
如: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逻辑语序不当,应将“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互换位置。
【辨析技巧】
看到并列成分不放过:看到“与”“和”“并”“且”以及顿号等表示并列的词语或标点符号,需要看其中并列成分
的逻辑顺序是否恰当。
7.副词的位置不当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若有否定副词,应将否定副词放在“把”或“被”之前。
如:如果把眼前的事情不赶快做完,就会耽误后面的工作。
分析:“不”应移到“把”之前。
类 型 三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其中主语和宾语的残缺,考查频率较高。
成分赘余:一是重复;二是句子里多了根本不该有的成分,造成意思不通,表达啰嗦。包括主语赘余、谓语赘余、宾语赘余、修饰成分赘余、虚词赘余等。
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
4.缺少必要的介词或附加成分
1.主语残缺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滥用介词,介词会和主语构成介宾短语,介宾短语只能充当修饰语,所以往往会使主语残缺。修改这类病句时一般应将介词删掉。
在辨析语病中,“介词当头审主残”,意思就是遇到“在”“对”“从”“通过”“经过”“由于”“根据”等介词放在句首时,一定要看看是否造成了主语残缺。
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一个大道理。
分析:滥用介词“从”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把“从”删去。
(2)滥用使令动词造成主语残缺
如:通过这次科技成果展览,使我们了解到我国已在许多尖端科技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分析:“使”字造成主语缺失,应该删去“使”,让主语“我们”出现;或者删去“通过”,让“科技成果展览”充当“使”的主语。
1.主语残缺
(3)偏正短语中中心语残缺,造成主语残缺
如:课堂教学低效,一直未得到解决。
分析:“课堂教学低效”后面缺少充当主语的中心语,应在其后补上“的问题”。
(4)滥用省略,使分句中的主语残缺
如:抢险突击队的小李,搁下刚满周岁的儿子,参加抗洪斗争,第二天就晕倒了,把她送回家休息,但苏醒后又偷偷上了大堤。
分析:“把她送回家休息”的主语应是“大家”,此处是不能省的,应加上;最后一个分句应在“苏醒”之前加上“她”。(2)滥用使令动词造成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
(1)句首陈述对象缺乏相应的谓语,却另起一个头,造成谓语残缺
如: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约四米高、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分析:谓语残缺。主语“南堡人民”后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
(2)缺少与宾语呼应的谓语中心词
如:我市最近将发动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
分析:谓语残缺,缺少与宾语“工作”相呼应的谓语,应在“建立”前加“完成”。
3.宾语残缺
(1)动词的宾语残缺
如: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分析:谓语动词“掌握”缺少宾语,应在“自救互救”后加上“的知识”或“的技能”。
(2)介词的宾语残缺
如:这部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分析:“在”是介词,需要与宾语搭配,应在“形象”之后加上“方面”。
4.缺少必要的介词或附加成分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出现句子表意不严密、前后不照应的情况;缺少介词也会造成句子不通顺。
如: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分析:缺少介词,“促使”前应加上“为了”。
辨析技巧
1.看介词:介词开头的句子容易缺主语。如:①表方式:通过……、经……、使、根据、按照、以、凭借。②表时间、处所:随着、从、于、到、往、向、自从。③表对象、范围:(面)对、对于、关于、把、跟、与、和。④表原因:由于、因为。⑤表被动:被、叫、让、给、使。
2.看动词:谓语动词容易缺宾语。如果没有动词,就需要检查是否缺谓语。
3.看主干:遇见较长的句子时,要提取句子的主谓宾成分,检查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
成分赘余:
1.主语赘余
2.谓语赘余
3.宾语赘余
4.语意重复造成赘余
5.滥用表约数或估量的词语造成赘余
句子成分赘余大多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词语同义反复,二是修饰语与中心词重复。
1.主语赘余
如: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
分析:前面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多余。
2.谓语赘余
如:为了使辞典有较高的质量,《语文大辞典》编委会躬耕修典编纂三个春秋。
分析:谓语赘余,可删去“编纂”。
3.宾语赘余
如:很多广告的真实性让人怀疑,例如“智慧神”口服液,称儿童经常服用,可提高智商能力,便很需要打一个问号。
分析:“智商”与“能力”重复,删去“能力”。
4.语意重复造成赘余
如:我终于想明白了他为什么要带我来的原因。
分析:“原因”赘余,“为什么”即表示“原因”,应删去“为什么”或“的原因”。
【辨析技巧】
看同义词:注意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删去重复的词语即可。
常见的语义相同的词:①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包含“笑”的意思。②浑身遍体鳞伤,“遍体”即“浑身”的意思。③众多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④感到自惭形秽,“自惭形秽”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5.滥用表约数或估量的词语造成赘余
如:我国大约30%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辨析技巧】
①看数量词:看序数词、表前后顺序的副词、表多次的动词等表数量的词语连用时,是否重复累赘。
②常见表数量的词语:
序数词:第一、第二……
表前后顺序的副词: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表多次的动词:蝉联……
约数词:“大约(超过、将近)”不与“左右(上下、多)”连用,“达到”不与“左右”连用,“最多……以下”“至少……以上”为错误用法。
类 型 四
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是比较复杂的一种病句类型,主要包括句式杂糅、中途易辙(偷换主语)、藕断丝连等。
1.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式混杂在一个句子中,该结束的地方不结束,前后交叉错叠,句子结构混乱,形成病句。这种病句类型已经成为近年病句考查的热点和难点。
如:《标准中文》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中文爱好者编写的一套中文学习课本。
分析:“……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与“……是为……编写的……”两种句式杂糅,应删去“的主要读者对象”或“为”“编写的一套中文学习课本”。
【辨析技巧】
1. 看主干:提取句子的主谓宾成分,看句子的结构是否混乱。
2. 看句子两头:如果感觉语句不通,就看改换或者去掉一段之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
3. 看语言标志:如介宾短语、关联词、否定词、并列词等。
……的原因主要是……/……主要是……所致
(8)……的原因主要是……所致
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7)原因是……造成的
是因为……/是……的原因
(6)是因为……的原因
……的原因是……/……是由于……
(5)……的原因,是由于……
……的原因是……/……是因为……
(4)……的原因,是因为……
他的死是为了……/他是为了……而死的
(3)他的死是为了……而死的
是为了……/是以……为目的的
(2)是为了……为目的的 
是由……决定的/是由于……
(1)是由于……决定的
正确形式
错 例
正确形式
错 例
4.常见“句式杂糅”汇编29例
【辨析技巧】
成分是……/是由……配制而成的
(20)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有……/由……组成
(19)有……组成
以……为宜/……即可
(18)以……即可
大多是……/以……为主
(17)大多是以……为主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16)对于……问题上
由于……的领导/在……的领导下
(15)由于……的领导下
由于……/在……下
(14)由于……下
经过……/在……下
(13)经过……下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12)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的问题是……/是……在起决定作用
(11)关键的问题是……在起决定作用
是由于……/是……的结果
(10)是由于……的结果
其根本原因是……/是……在作怪
(9)其根本原因是……在作怪
正确形式
错 例
正确形式
错 例
……的特点是……/……有……的独到之处
(29)……的特点是……的独到之处
比去年同期……/跟去年同期相比……
(28)比去年同期相比……
变得分外……/变得……多了
(27)变得分外……多了
深受……欢迎/为……所欢迎
(26)深受……所欢迎
听到……的噩耗/……的噩耗传来
(25)听到……的噩耗传来
打着……的幌子/以……为幌子
(24)打着……为幌子
借口……/以……为名
(23)借口……为名
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22)本着……为原则
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21)靠的是……取得的
正确形式
错 例
正确形式
错 例
2.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就是表达句意时,前一个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个分句又暗换了主语,造成表意混杂。
如: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党中央“打老虎”的实际行动后,许多贪官污吏开始惶惶不可终日,妄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打击。
分析:此处属于中途易辙。“各大媒体在纷纷报道……后”一句只出现了主语“各大媒体”与介宾结构“在纷纷报道……后”,而后一分句又陈述另外一件事“许多贪官污吏……”,前一分句没有说完,而后一分句又更换了主语,造成了中途易辙。可将“各大媒体”放到“在”之后。
3.藕断丝连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作另一句的开头。
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分析:“民间力量”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在舆论……的作用”部分,又使它作了主语,整个句子的结构就乱了。可在“无可替代”前加“的”。
特别提醒:与“藕断丝连”相似的是兼语句。“兼语句”是一种句型,不是病句。如“王老师叫小强去办公室”就是一个兼语句,“小强”是兼语,身兼二职,既是“叫”的宾语,同时也是“去”的主语。支配兼语的动词必须是使令动词,才能构成兼语句,而“藕断丝连”句中的有关动词不是使令动词,所以是病句。
类 型 五
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就是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清楚、不明白。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代不明,二是有歧义。
1.指代不明
如:不几天,刘备率领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
分析:“他”是指“刘度”,还是指“邢道荣”,指代不明。
2.对象不明
如: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分析:“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李大伯的行为。
3.修饰两可造成歧义
如:三个厂的领导聚集在一起对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后决定暂缓召开新产品的新闻发布会。
分析:句中的“三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厂”,那么会有“三个厂”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修饰“领导”,则有“一个厂的三个领导”的意思。此处属修饰两可造成歧义。
4.多义词(短语)造成歧义
由于句子中某个词或短语是多义的而使句子意思可能有多种解释,即词义两可。
如:许多欧洲国家看不上全美职业篮球赛。
分析:“看不上”有两种解释:一是“看不到”,二是“看不起”。
5.多音带来多种理解
句子中某个字是多音字,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时不一定出现)。
如:这个人好说话。
分析:“好”可读成“hǎo”,也可读成“hào”,读音不同,表意不同。
6.停顿不明
句子中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造成歧义。句子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加了标点符号),也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
如:本月3日和10日下午,参加“高新技术科技会”的代表视察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的生态工业园。
分析:停顿不明。“3日和10日下午”可停顿为“3日和10日/下午”或“3日/和10日下午”。
7.词性不同带来多种理解
句子中某个字词可以作多个词性处理,那么可能产生歧义,即词性两可。
如:这个粮店的大米保管没有问题。
分析:“保管”既可以理解为名词,指仓库粮店的保藏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理解成动词,作“完全有把握,担保”解释。
类 型 六
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是指句子结构完整,搭配合理,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
因此,这类句子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1.并列不当(概念混乱或分类不当)
(1)具有包含(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的概念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概念,如果标准混乱,就会出现概念间包含或交叉的错误现象。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残疾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分析:“年老”“残疾”与“丧失劳动能力”在概念上是交叉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在“丧失”前加“其他”或将“或者”改为“等”。
(2)并列的词语不全部属于收束语
如: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
分析:“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不属于“体育活动”。
2.自相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逻辑前后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如:开发集文化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基本完全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
分析:“基本”和“完全”自相矛盾,应将二者任删其一。
3.自相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该保持语意逻辑前后的一致性。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如:开发集文化和实用价值为一体的文创产品,基本完全成为许多博物馆的共同选择。
分析:“基本”和“完全”自相矛盾,应将二者任删其一。
【辨析技巧】
1.看数量词:“大约”“左右”“上下”等约数词不与“超过”“将近”“达到”“最多”“至少”“以下”“以上”等连用,容易造成自相矛盾。
2.看副词: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如“全”“都”“基本”“凡”“历来”“从来”等,辨别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4.否定不当
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导致这类语病出现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误用了否定副词“不”“没有”等;二是把否定词与反问句结合起来用,用反了;三是一些词语本身含有否定、禁止意,如“否认”“避免”“忌”“杜绝”,再用否定副词,就用反了。
对“否定不当”这类病句,要关注两点:一是表否定的词语,如“防止”“避免”“否认”“不”“没有”等;二是反问句。关注这两点,再把握整句意思,不难辨析出来。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分析: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度发生”或“为了使这类事故不再发生”。
【辨析技巧】
看到句中有多个否定词时要留意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否得当。如:
①常见否定词:不、无、没有、否、勿、未、非。
②常见双重否定词:没有不、不得不、不能不、不会不、不可不、非……不可。
③含有否定意味的词:禁止、防止、杜绝、避免、缺乏、切忌、预防。
5.强加因果
如:每年三四月份,洛阳的牡丹花开了,十分美丽,所以它确实是一种珍贵的花。
分析:“它是一种珍贵的花”与“十分美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6.误用关联词语
如:不是亚洲金融危机多么严重,就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分析:“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应改为“不管……还是……”。
7.不合事理
指语句陈述的事情或表述的观点不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如:万里无云,繁星满天,我们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漫步校园。
分析:既然“繁星满天”,又怎会“一轮明月”?明显不合事理。
8.主客体颠倒
句子表述的对象有主动者与被动者之分。出现“为……所”“使”“对”“对于”等词的语句,会涉及主客关系,若表达不好,就会出现主客体颠倒的现象。
如:祖国对我们的爱并不抽象,它蕴含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也在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
分析:“我们”是主体,“祖国的爱”是客体,主客颠倒,应将“我们”与“祖国”调换位置。
【辨析技巧】
看介入对象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等,确定施动者“主”在介词前,受动者“客”在介词后。另外,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如果不是,则有可能主客颠倒。
一看词句顺序
二看句子成分
三看句式结构
四看语意表达
五看逻辑关系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句式杂糅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