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导 入唐代边塞诗描写塞上风物,不乏描写雄奇壮观景象、言辞慷慨的名篇,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武判官归京》等,但仍以苍茫、悲凉的基调居多。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崔湜《大漠行》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李益《登长城》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终究难以抗拒自然的伟力。茅盾的《风景谈》写的也是塞上风物,展现的则是崭新的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风景谈》,了解塞上风物,感悟当时延安人崭新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情。亮 标1.了解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积累文学常识。2.梳理六幅风景的内容,认识议论性语句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3.分析对比、烘托手法,理解散文“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4.体验解放区军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珍惜和平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第一部分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风景谈》《风景谈》一文写于一九四〇年十二月,此时的茅盾已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 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茅盾文学奖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长篇小说类的最高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以下是历届茅盾文学奖的部分得主及其作品: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77—198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东方》莫应丰,《将军吟》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李准,《黄河东流去》张洁,《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刘心武,《钟鼓楼》茅盾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1988)路遥,《平凡的世界》凌力,《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刘白羽,《第二个太阳》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9—1994)王火,《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白门柳》(一、二)刘玉民,《骚动之秋》茅盾文学奖写作背景《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此时的茅盾离开延安置身于国统区重庆的白色恐怖之中,这里没有创作的言论自由,要讴歌延安抗日根据地军民更是不可能的。那么,是什么驱动作者不畏险恶环境,另辟蹊径,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了对根据地军民和谐生活的赞美之情呢?这就是茅盾在经历了十多年动荡不安的生活后,对延安军民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使然。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解 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中的解释是“风光景色”,即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所说的“风景”还应包括人,茅盾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景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内容。一要考虑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第二部分初读课文字词注音癞( lài )头 颀( qí )长 掮( qián )客 黑魆魆( xū )干坼( chè ) 锄锹( qiāo ) 浅濑( lài ) 札( zhá )记偎( wēi )依 瞥( piē )见 半爿( pán ) 贻( yí )笑大方词语解释百无聊赖:贻笑大方:万籁俱静:洋洋洒洒: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贻:遗留。让有见识的内行人笑话。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段 揭示了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2-4段 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第三部分:5-8段 描写延安儿女学习休息的情景。第四部分:9-10段 描绘和赞美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姿。第三部分文本研读问题探究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谈了哪几幅风景?试给每幅风景都拟一个小标题。123、45、67、89、10第一幅:沙漠驼铃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一段写的是猩猩峡外沙漠的景观,并不是延安的风景,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1)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凉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更突出了人改造自然的伟力。(2)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01第二幅:高原归耕这一画面描写种田人晚归的情景,为什么要从山上“层层的梯田”、“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写起,要以“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歌声可是缭绕不散”结尾?02①写山上的梯田,写山上的植物,是要写黄土高原的特色;②突出人的力量,穷山秃岭上开出了梯田,黄土高原上种上了庄稼,正好显示了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些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的活动。结尾的歌声描写则着力去刻画“种田人”。种田人心情愉快,表明他是以劳动创造为乐事的人,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军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悦之情,显示了延安人民的精神面貌。第三幅:延河夕照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境界?山地傍晚,夕阳、晚霞、干坼的黄土、汤汤的急流,在这静穆的自然中,知识青年“生产”归来,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展现着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充盈,织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作者着重描写了搞文艺的青年们朝气蓬勃的劳动生活,饱含激情地赞美了知识分子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斗争精神。河边余晖(色)+学员生产归来的谈笑(声)→美妙的图画03怎么理解作者笔下的“弥满着生命力的人”?这是一群舞文弄墨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操着“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说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从五湖四海来到延安。他们吃的是小米饭和青菜,参加劳动后,手“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认识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所以“兴奋地谈话”,发出“爽朗的笑声”。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困乏和倦怠,他们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崇高的精神。三幅图比较画面 自然风景 特点 声音特点 人的活动 人与自然的关系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荒凉光秃干坼和谐愉快雄壮劳动劳动劳动自然是人的背景自然被人改造自然被人改造第四幅:石洞雨景这幅画面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这幅画面描绘了荒山上雨天的景致。特点: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黄褐色的浊水、怪石峭壁的崖岸、天然的石洞,在并不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男女青年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显出无限的生机04第五幅:桃林小憩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桃树、半盘石磨、断碎旧阶、现成的石块、荠麦大麻,有休憩的青年或谈天、或讨论、或聚会、怡然自乐,各得其所,构成了一幅恬然又生气勃勃的茶社图,从而赞美了解放区人民的高尚情趣,以及高贵的精神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田边小桃林茶社+青年休憩谈笑→可爱、值得留恋05第六幅:北国晨号这部分在北国朝霞的景致中塑造了什么形象?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粉红的朝霞+荷枪的战士→真正的风景061.《风景谈》描绘的风景场景?蕴含了哪些精神内涵?结合文本,填写表格。段落 画面 场景内容 精神内涵1 沙漠驼铃 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 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2 高原归耕 解放区儿女的劳动生活 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3、4 延水夕照5、6 石洞雨景 青年的学习和休息 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7、8 桃林小憩9、10 北国晨号 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问题探究问题探究2.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六幅画面并不孤立散乱。它们紧扣住一个中心,即对延安和延安军民的怀念和赞美,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本文中的议论,是点明题旨之笔,又是联结全文的纽带,把六幅画面串联成一个跌宕多姿的整体。文本赏析体悟本文高超的“剪辑”艺术:“剪辑”一词,而今被影视艺术专用,《风景谈》也确实有影视文学的味道。全文由六幅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画面组成,画面精当“剪辑”,突出文章主旨。把每幅画面后的纯议论文字连缀起来,作者用简赅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风景谈》的写作与代表体现了茅盾的“斗争艺术”,更反映了他在“艺术斗争”中的深厚功力。文本赏析3.请结合作者描摹的六处风景的精神内涵,谈一谈作者认为什么样的“风景”才是“真的风景”。作者笔下的真正的风景,指的是伟大的人类,尤其是民族的精神。问题探究4.《风景谈》描写的是延安军民的生活,但文中并未明确提到延安二字,那你是从什么地方得知文章写的是延安呢?黄土高原、北国——延安 河——延河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延安人问题探究5.《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第1幅“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第2、3幅“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第4、5幅“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第6幅“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问题探究作者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另外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6.课文为什么不直接标明主旨,而是借谈风景含蓄地谈政治?而且第一幅画面并不是在解放区,那为什么要写 问题探究赏析特色一.描写对象(内容):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一) 人物描写:①外貌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神态描写(二)细节描写(三)环境描写①自然环境描写②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二.描写方式(按叙述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三.描写方法(按特征分):白描(勾勒)与细描(工笔)四.描写角度(一)感观角度(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二)空间角度(上下、高低、内外、远近)(三)观察角度: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四)动静、虚实、点面等(五)修辞手法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对自然风景和人类活动的组合中,尽情歌颂了那些改变了单调、平板的大自然、使大自然变得庄严、妩媚的人类;那些在静穆的自然中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那些在粗糙、简陋的自然条件中生活极其充实的人;那些以高贵精神辐射自然、填补自然、创造第二自然的人,即“伟大之中最伟大者”。聆听朗诵《回延安》,再度品味延安精神,涵养奋进心灵!第四部分知识拓展《风景谈》是茅盾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有口皆碑的名篇,对《风景谈》主题思想的分析我们已在前面研究过。接下来让我们从文学性和美学价值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风景谈》。一、散文笔法(手法)美。例如,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同时,本文语言看似自然,不事雕琢,实则匠心独运,炼字尽得其妙。二、自然美。《风景谈》所涉及的“自然”,虽然有着特定的地域、特殊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但作者的观点,却有着普遍的意义。三、社会美。《风景谈》涉及了人的形体美、心灵美,进步人类反抗侵略、创造新世界的社会实践美,非常鲜明地表达了社会美的时代性、阶级性以及作者崇高的、严肃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