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9《木兰诗》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下9《木兰诗》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七下9《木兰诗》知识清单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得胜还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诗歌中的木兰形象,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即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这种人物身份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使得木兰形象纵然过去了千百年,依旧被大众所喜爱。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人文主题,所选课文均聚焦于保家卫国等相关内容,具有浓郁的抒彩。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学生需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学习文章的抒情方式,调动联想和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采用做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木兰诗》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目,承载着独特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提升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还能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为思考有效教学策略,现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
一、梳理故事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代父从军
诗歌开篇,即交代了木兰从军的背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通过木兰织布时的异常表现,以及后来的简短问答,引出她的忧愁——当时“柔然犯边”,可汗征兵抵抗(据考证,木兰一家应该是北魏王朝的子民,与柔然之间有过旷日持久的战争)。按照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军户家庭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合适的青壮男子可以参军。经过一番思索之后,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开启了整个故事。
2.奔赴沙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作为军家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木兰有条不紊地准备出征物资,随后踏上征途。“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地点的迅速转换和环境描写,“旦”和“暮”的切换,让人感受到了木兰奔赴沙场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对父母的不舍和奔赴战场的急切,同时也点明了前线战事的紧张。
3.十年征战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虽然用语简洁,却内涵丰富,短短几句诗,高度概括了木兰漫长而艰苦的征战生涯。“万里”极言征途之远,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在恶劣的环境中与敌人奋勇厮杀——“朔气”极言北地环境恶劣,“寒光”点明在作战过程中夜不卸甲,说明当时战事惨烈,“百战死”进一步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十年归”则点明了战争时间的漫长。
4.还朝辞官
十年征战,木兰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丰厚的赏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论功行赏的时候,木兰被封为“尚书郎”(二品官),吗,面对君王的赏赐,木兰不为所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之所以毅然辞官,原因有二,一方面因为她不慕荣华富贵,心中牵挂的是故乡和亲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她的女子身份,在北魏时期,女子征战沙场的不少,但是入朝为官的却不多(女子为官大多是宫中女官)。加之此前代父从军有欺君之嫌,辞官也在情理之中。
5.恢复女装
木兰回到家中,收到了家人的欢迎,无论爷娘“出郭相扶将”,还是姐姐“当户理红妆”和弟弟的“磨刀霍霍向猪羊”,都表现了家人对木兰的深切思念。对于木兰来说,回复女儿身,也让她欣喜不已,“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充满戏剧性,既展现出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也从侧面反映出她在军中隐藏身份的不易,同时为故事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家国情怀
1.劳作不已的勤
诗开篇描绘木兰织布场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个勤劳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唧唧”一词在目前的文献中有两种解释,一指叹息声,二指织布机的声音,无论是哪种声音,“复”字都说明了这种声音曾经多次出现。通过这样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她平日里辛勤劳作,操持家务,体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勤劳,这是木兰作为平民少女的一面,也是她性格的底色。这种勤劳的品质贯穿全诗,为她之后承担家庭责任、代父从军奠定了基础。
2.为父分忧的孝
木兰代父从军的直接原因是父亲年迈,家中无长兄应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她深知父亲若去从军,不仅身体难以承受,家庭也将失去依靠,且父亲就算征战沙场,也会因为牵挂家里而分心。木兰的这份孝心,驱使她勇敢地做出代父从军的决定,这种为父分忧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愚孝,木兰的孝建立在主动承担家庭成员的责任之上,相比单纯的“孝”和“顺”,又多了一层厚重。
3.报效国家的忠
木兰从军并非仅仅为了家庭,在战场上,她奋勇杀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保卫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下文中关于木兰功勋的描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侧面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木兰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木兰形象的闪光点,也是这首诗所传达的重要精神内涵。
3.女扮男装的智
在古代,女子从军是违背社会规范且十分危险的行为。木兰女扮男装,巧妙地隐瞒身份,在军中生活多年而未被识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充分体现出木兰的智慧。对于女子来说,想要女扮男装,最困难的并非是容貌的不同,而是日常习惯的差异,征战多年,战友一直没有看穿木兰的身份,说明木兰不仅在容貌上扮做了男子,日常生活中更是竭力模仿男子,无论装扮还是模仿,都充分表现木兰的智慧。
5.征战沙场的勇
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令人赞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同期参军的将士九死一生,身经百战十不存一,但是木兰却能在十年之后得胜归来,足见木兰的勇敢。后文中“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和“尚书郎”的官职,都是木兰军功所换来的,由此可见,木兰在战场上并非蛮干,还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这样的功劳和经历,打破了人们对女子柔弱的固有印象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木兰的勇敢。
三、鉴赏民歌手法,体会艺术魅力
1.叠词营造氛围
诗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如“唧唧复唧唧”“溅溅”“啾啾”等。“唧唧复唧唧”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木兰织布时的声音,还营造出一种忧愁、烦闷的氛围,烘托出木兰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溅溅”形容黄河流水声,与时间流逝巧妙融合,衬托了木兰初次离家时对家人的思念。“啾啾”形容胡马嘶鸣声,表现了敌军阵地的临近和战事的紧张激烈。这些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有助于塑造诗歌的意境,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2.口语表现人物
《木兰诗》采用大量口语化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中的“阿爷”是北方人民对父亲的称呼(在古音中应读“ā yá”),“可汗问所欲”中“可汗”是少数民族对君王的称呼,另有“阿姊”“当户”等词语,都来自于民间口语。这些口语简洁明快,贴近生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木兰的果断、朴实,以及她对家庭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铺陈记录行为
将一连串内容相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称之为铺陈。铺陈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通过对木兰购买出征物资地点的铺排,详细地展现了她出征前的准备过程,渲染出紧张忙碌的气氛。同时加强了语势,使诗歌更具声律之美,还展现了木兰做事有条理的性格特征(词句为互文,指的是木兰在各处购买物资的经过)。
4.比喻收束诗歌
诗歌结尾处,作者宕开一笔,不写人物,而写兔子,用“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收束全诗。运用比喻手法,以兔子奔跑时难辨雌雄来比喻木兰在军中女扮男装未被识破的情况,最后的问号充满了俏皮色彩。这个比喻新颖奇特,既幽默风趣,又巧妙地回应了前文木兰从军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木兰的机智勇敢,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
四、思考诗歌价值,探究学习意义
1.对性别角色的突破
在古代社会,性别角色有着明确的划分,女子通常被局限于家庭事务中,“三从四德”是女性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男主外,女主内”是常见的家庭模式。木兰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束缚,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战场上展现出与男子一样甚至超越男子的英勇和智慧。她的行为挑战了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刻板认知,证明女子也能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取得成就,为后世女性追求平等和自我价值提供了榜样,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2.对传统观念的颠覆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颠覆了许多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了,女子最好的结局就是嫁入好人家,从而生儿育女,她不追求传统女子的婚姻生活,而是选择为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代父从军承担了家庭成员责任,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承担了国民责任)。在面对功名利禄时,她果断拒绝,回归平凡生活,这种对世俗观念的叛逆,让人们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追求,促使人们思考传统观念的合理性,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3.对固有伦理的挑战
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北方,女子不像南方女子一样不能抛头露面,但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仅限于操持家务和日常劳作,为男子经营大后方。木兰的所作所为,挑战了固有的伦理观念,让人们意识到,身为女子,不仅仅是家庭的附庸式成员,也可以是家庭的顶梁柱,在家庭责任至上,他们也能承担起国民的责任。这样的事情,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女子的社会角色到底是什么,以及当现实需求与伦理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4.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木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在不同的角色中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作为女儿,她孝顺父母,为家庭分忧;作为战士,她英勇杀敌,保卫国家;作为普通人,她不慕虚荣,回归平凡。结尾处,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举动,有让我们看到了木兰的小女儿情态。她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人生价值并非单一地由功名利禄来衡量,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合现实学情,预测阅读障碍
1.文体隔膜
从体裁上看,《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小学期间,学生所学的诗歌,大多为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从来没有接触过民歌。从篇幅上看,《木兰诗》作为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录了木兰从军的全过程,且分节写成,超出了学生对诗歌的固有认知(很多学生一直觉得《木兰诗》是一篇记叙文)。同时,诗歌内部充满了韵律、节奏的变化,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结构特点都有其独特之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语言隔膜
诗中存在许多古今异义词和古汉语特殊语法现象,如“爷”“走”“市”“郭”等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的差异,还有“愿为市鞍马”中的“为”作介词的用法。这些语言上的差异会给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带来困难。此外,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省略成分较多,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无主语,学生在翻译和理解诗句时,可能会出现误解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同时,诗歌独有的北方古方言,距离学生的日常语言较远,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
3.修辞隔膜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互文、对偶、夸张等。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对于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互文修辞手法却知之甚少,很容易行成悟读。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际意思是将军和壮士们历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归来,学生可能会误解为将军都战死了,壮士都回来了。与之相似的还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
4.形象隔膜
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她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与现代学生相差甚远,从木兰的日常生活到木兰代父从军的抉择,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同时,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想象木兰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木兰作为一个古代女性形象,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尤其是其辞官回乡的人生选择,与现代观念存在极大差异,这可能导致学生在理解木兰形象时产生偏差,无法真正走进木兰的内心世界,从而做出错误的评价。
5.详略(主旨)隔膜
《木兰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出征前的准备、还朝辞官和回家团聚等内容详细描述,而对十年征战则一笔带过。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看问题时偏于表面化,加之简单的英雄主义情结,会相当然地认为战争经历才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应该详细描写,却不知道作者这样的安排,正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形成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停留在诗歌表面无法真正走进文本的内核。
六、探索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内容
1.朗读指导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首先,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初读感知内容,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押韵、叠词等语言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例如,读到“唧唧复唧唧”时,放慢语速,感受木兰的忧愁;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时,加快语速,表现出木兰奔赴战场的急切。
2.联想想象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中的场景和画面。如在学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让学生想象木兰离开家乡时的心情,以及黄河边的荒凉景象。通过联想想象,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3.修辞学习
结合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的学习。详细讲解互文、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找出诗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分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铺陈手法,体会其对渲染出征前紧张气氛的作用;分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互文手法,理解其表达战争残酷的意义。
4.思辨提升
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讨论,引导他们思考诗歌中的深层次问题。如讨论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木兰形象所体现的价值观在当今时代的意义。通过思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5.言文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结合诗句,讲解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等知识。同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加深对文言知识的记忆。例如,学习“愿驰千里足”时,讲解“驰”的含义;学习“问女何所思”时,讲解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