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 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 ”为主题,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问题,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 理政的基本方式。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 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 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 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历程 ”,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述了马克思 主义法律思想,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 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通过学习本节课,知晓我国法治建设 的历程,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2)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政治认同:明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依法 治国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 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治意识: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 会制度所决定的。知晓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写入我国宪法,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 本活动准则。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参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2.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学科专业知 识素养和学科学习均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提高,这些都为本学期进一步学习思想政治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 ”为主题,与 前两个单元构成统一的整体,学生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 了基础。 在生活中法律与我们息息相关,学生对法律和依法治国也不陌生,但是法的产 生、本质、中华法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法的特征与职能等内容理论性比较 强,学生相关内容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有差别。本节课作为第三单元 的开篇,在课堂导入和活动设计上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宜过难,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 目标确定 (1)课程标准依据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 程模块3“政治与法治 ”的内容要求:“3.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提示,要求我们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 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 精华。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律,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能够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 案例。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 了巨大成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 基本方式。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了解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 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 精华。坚定对我国治国方式的政治认同。 ②通过合作学习,结合我国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明确法的本质、起源和发展规 律,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认识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③通过探究学习,结合实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④通过观点辨析,澄清模糊认识,正确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由此引发的坚 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学习重点难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 ①法的本质 突破策略:通过搜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资料,帮助学生 理解法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性质。 ②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突破策略:通过视频感悟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利用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引导我国 法治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 (2)教学难点 法的阶级本质 突破策略:通过搜集法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资料,明确 法的阶级本质。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 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 务类型等)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 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 对应) 评价活动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 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 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等; 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 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环节一:通过观看视频导入新课,并进一步思考:法律是怎样产生的?法律有什么本质 及作用?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依 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认识法治的重要性。 通过思考问题,落实知识点,让学生 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及作用,理解法 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作用,坚定对我 国治国方式的认同。 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 讲解知识点。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 自主预习和教材知识组 织答案,自由发言,其他 同学随时补充。 学生观看视频后是否通 过思考,融入到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 学生是否了解法的基本 知识,理解人治走向法 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标志。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增强对我国依法治国这 一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内容找到关于法的 产生、本质作用等知识点,理解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环节二:探究与分享一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掘中华法治文明的本土法治资源 的相关讲话,谈谈你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对中 国法系有初步的认识。 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归纳 讲解知识点。 学生结合材料自主探究 问题,依据自主预习和教 材知识组织答案,可以由 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是 否获取有效信息,依据 这些信息学生能否很 好的调取书本上的相 关知识。 通过了解中华法系含义、地位和发展,是否 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 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 和资源,是否理解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 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 化精华,并坚定文化自 信。设计意图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对中华法系有一定的认识,结合材料和书本知识,全面 理解中华法系的相关知识点,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并坚定文化自信。环节三:探究与分享二 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的论述,请同 学们谈谈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法 律思想中关于法的阶级本质 和决定性因素等知识点的理 解。 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 充,归纳讲解知识点。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马克 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认识与理 解,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在小 组讨论成果生成中发挥了什 么作用。 学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 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帮助学生加深对发的本质、 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环节四:探究与分享三 观看视频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并思考: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 充,归纳讲解知识点。 学生通过视频内容,认识我国 法治建设历程,意识到新中国 成立后,我国法治建设事业蓬 勃发展。 根据提出的问题,查找教材, 讨论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成 就的原因,并归纳新中国法治 建设的成就。 学生观看视频后是否认真思 考问题,是否认同我国法治建 设取得的成就。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让学生感悟到新中国法治事业蓬勃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提升学生 对新中国法治建设,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认同和饱满信心,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关于法的起源、本质、决定性因素、类型、特征、职能等知识点,也感悟到新中国法治 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当我们了解了中华法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看到了近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失败,学习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思想的科学分析,再来领略今天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不难发现辉 煌来之不易,未来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它需要多方合力, 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完成“法治接力 跑 ”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崭新篇章,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 久安提供有力支撑。6.板书设计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拓展提升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运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 具体表现。 (2)基础达标型 题1.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答案:D 题2. 诚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道德,后来作为法律原则写进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里 面,这说明了 (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道德规范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被国家认可为法律 D.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答案:C 题3.“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只要坚持依法治国,国家就能安定和谐 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中心工作 ③政府要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执法 ④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题4.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 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 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题5.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 一种社会规范。下列对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1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②法是国家、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④法只对被统治阶级具有约束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②④ 答案:A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运用视频、文字材料作为情景,结合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分组讨论、 自主发 言、运用课本知识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通过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 归纳讲解知识点,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9.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以及新中国法治建 设取得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材料、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律的相关 知识以及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认同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明确在以后的生活 中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本节内容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杂,学生讨论和探讨的时 间不够充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学生没有提前做好资料 查阅准备,课堂上的讨论不够理想。 依法治国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比较多,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新教材,本课教学设计 又是大单元新结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撰写中对于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单元整体 教学实施的思路等方面把握的不够准确。10.使用与改进建议(给使用本课教学设计的同行们提出的建议, 包括本课教学评应该 注意的问题,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等)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能力也不同,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后,通过手抄报、PPT等形式展示所搜集的资料, 在课堂上再分析课本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三则论述,效果应该更好。 (2)本节内容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细杂,要抓住重点,不要陷入知识教学的汪洋 大海。依法治国在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我们思政课重在常识,不需要过分 突出法律的专业性。但我们要联系时事,关注法治的进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1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