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单元主题二、单元目标与内容三、单元知识框架四、单元内容情境设计五、单元教学评价六、教学反思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核心主题:在2025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第八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单元,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邻近地区和国家的基本地理概况、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这些地区和国家与我国的关系。本章通过四个主要部分——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学习,以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其自然地理特征、人口问题、经济发展模式及人地关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与综合思维,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二、目标与内容2.1 大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地理学习,已积累一定地理读图能力和地理思维,对地理现象有一定好奇心与探索欲。此前学习亚洲自然与人文环境,为理解本单元地区和国家的地理特征奠定基础。但区域地理分析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解各要素联系,这对学生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能力仍是挑战。学生对直观、生动地理素材兴趣高,教学需多提供此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地理学习能力。2.2大单元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 各地区和国家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②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互关系。2.教学难点:① 深入分析各地区和国家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形成原因。② 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2.3 核心素养目标素养维度 具体目标区域认知 1.分析各地区和国家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影响。 2.探讨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影响,如气候对农业、人口分布影响。综合思维 1. 分析各地区和国家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关系,如地形对气候、河流影响。2.探讨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影响,如气候对农业、人口分布影响。人地协调观 1.认识各地区和国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重要性。 2.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实践力 1.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解决地理问题。 2.通过模拟旅行规划、地理调查等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2.4 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涵盖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为例认识区域地理。具体知识点如下:1.如何描述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理位置?2.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有哪些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3.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4.日本、印度、俄罗斯人文地理主要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5.日本、印度、俄罗斯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6.日本、印度、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哪些联系?2.5 单元整体设计构想1.以“国际地理考察团队”为情境主线,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完成对四国的深度考察报告。2.每个国家分配两课时,结合自然与人文主题,强化知识关联性。2.6 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安排8课时,具体如下:1.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环境;火山、地震与温泉。2.第二课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与对外依赖型经济。①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火山地震、温泉、气候与河流。② 人文特征:人口老龄化、外向型经济、防震减灾措施。3.第三课时: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4.第四课时:东南亚的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① 自然环境:“十字路口”位置、热带气候、山河相间地形。② 人文特征:多元文化、农业经济、城市分布与河流关系。5.第五课时:印度是人口大国,人口特征与分布。6.第六课时:印度的季风气候与农业;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① 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季风气候、农业条件。② 人文特征:服务外包产业、粮食生产与人口问题。7.第七课时:俄罗斯的自然地理与农业发展。8.第八课时:俄罗斯的能源产业与交通网络。① 自然环境:世界最大国家、气候与地形、自然资源。② 人文特征:能源经济、铁路与管道运输。三、单元知识框架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一)背景设定学校成立“国际地理考察队”,需分组完成对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四国的考察任务,最终形成《邻国地理研究报告》。每节课对应考察任务中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地质学家、经济学家、社会研究员)参与探究。(二)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即将化身国际地理考察队员,深入日本、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完成一份全面的地理研究报告。每个小组需要结合地图、数据和新闻材料,回答关键问题。准备好了吗?出发!”(三)课时情境与活动设计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环境和火山、地震与温泉教学目标:1. 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与河流特征。2. 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3. 分析日本防震减灾措施与温泉文化的地理背景。情境设计:“国际地理考察队——日本站:探秘火山岛国的生存智慧”.学生化身地理考察队员,通过地图分析、案例探究和角色扮演,完成日本自然环境的考察报告。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日本富士山喷发模拟视频及温泉文化纪录片片段。问题引导:“日本为何被称为‘火山与地震的王国’?火山活动又为何催生了独特的温泉文化?”(2)新课讲授(30分钟)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与国土组成活动:展示东亚地图,学生标注日本四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边海域(太平洋、日本海)。材料:日本国土面积数据(约37.8万平方公里)。问题:“日本国土狭小,为何能成为经济大国?”② 地形、气候与河流活动:1. 分析日本地形图,总结“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的特点。2. 结合气候图,解释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冬暖夏凉、降水丰富)。3. 观察河流分布图,分析“短小湍急、水能丰富”的成因。③ 火山地震的成因与影响案例探究:1. 展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示意图,解释板块运动(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亚欧板块下方)。2. 播放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纪录片片段,讨论地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海啸、核泄漏)。问题:“火山地震频发,为何日本人仍选择在此定居?”④ 防震减灾措施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日本防灾专家团队”,设计防震方案(如抗震建筑、预警系统、应急演练)。材料:日本学校地震演练视频及抗震建筑结构图。⑤ 温泉文化的地理背景数据分析:展示日本温泉分布图,结合火山活动解释地热资源丰富的成因。讨论:“温泉文化如何体现日本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3)板书设计:日本的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岛国、四大岛屿2. 地形:山地为主,平原狭小3. 气候:海洋性季风气候4. 火山地震:板块运动→防灾措施5. 温泉:火山活动→地热资源第2课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与对外依赖型经济情境设计:“考察队社会调查:老龄化社会与经济突围之路”。学生作为社会研究员,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研讨会,探究日本社会与经济的挑战。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日本街头老年人工作的新闻视频,展示“银发就业”现象。问题引导:“日本为何推迟退休年龄?老龄化社会对经济有何影响?”2.新课讲授(30分钟)(1)人口老龄化问题数据解读:① 展示日本人口金字塔图(1980 vs 2020),分析少子化、老龄化趋势。② 对比中日老龄化率数据(日本28.7% vs 中国13.5%)。问题:“老龄化如何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压力?”(2)应对措施小组讨论:“如果你是日本首相,如何解决老龄化问题?”生:延迟退休、鼓励生育、引进外劳、机器人护理。(3)对外依赖型经济案例探究:1. 展示日本资源进口数据(铁矿石99%、石油99.7%依赖进口)。2. 分析日本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汽车、电子产品)。问题:“资源匮乏为何能成就‘制造强国’?”(4)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地图分析:标注日本海外工厂分布图(如东南亚、北美)。角色扮演:分组模拟“日本企业海外投资决策会”,讨论区位选择因素(劳动力成本、市场距离)。(5)板书设计:日本的社会与经济1.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延迟退休2. 经济模式:进口原料→加工出口→海外基地3. 区位优势:技术先进、海运便利第3课时:东南亚的“十字路口”与热带农业教学目标:1. 掌握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马六甲海峡的战略意义。2. 分析热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华人移民的历史背景。情境设计:“考察队贸易考察:揭秘东南亚的‘海上十字路口’”。学生作为贸易分析师,探究东南亚地理与经济的关联性。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马六甲海峡货轮航行的实景视频。问题引导:“为什么说‘谁控制马六甲,谁控制亚洲’?”2. 新课讲授(30分钟)(1)“十字路口”的位置地图分析:1. 标注东南亚“两洲两洋”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2. 绘制马六甲海峡航线图,标注主要港口(新加坡、吉隆坡)。问题:“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安全有何意义?”(2)热带气候与农业数据对比:1. 展示东南亚气候类型图(热带雨林、热带季风)。2. 分析水稻与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油棕)的分布条件。案例探究:播放泰国香稻种植纪录片,讨论“气候决定农业类型”。(3)华人移民历史材料分析:1. 展示东南亚华人比例数据(新加坡74%、马来西亚23%)。2. 结合“下南洋”历史地图,解释移民原因(经商、避难)。角色扮演:模拟华人商会会议,讨论文化融合对经济的影响。3.板书设计:东南亚的“十字路口”1. 地理位置:两洲两洋、马六甲海峡2. 热带农业:水稻、橡胶、油棕3. 华人移民:历史背景、文化融合第4课时: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的奇妙之地情境引入:我们的“地理探索号”第一站来到了中南半岛。透过飞船的窗户,大家看到了什么?这里山脉与河流交错分布,就像一幅神奇的画卷。地形地势探究(7分钟):展示中南半岛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山脉走向和河流流向。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呈现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河流探秘(7分钟):继续展示河流分布图,介绍主要河流。提问:这些河流对当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总结: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分布(8分钟):展示人口和城市分布图。提问:为什么中南半岛的人口和城市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引导学生从水源、交通、地形等方面分析。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5课时:印度——人口大国的崛起之路情境过渡:告别中南半岛,我们的“地理探索号”来到了印度。这里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热闹的市井生活。地理位置与地形:展示印度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和周边海域。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总结地形特点: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与人口:介绍恒河等主要河流,展示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图。提问:印度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学生讨论后总结: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这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利弊:组织小组讨论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代表发言后补充:优势如劳动力丰富、消费市场大;劣势如资源压力大、就业困难等。课堂总结:回顾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人口特点,强调人口与环境、经济的关系。第6课时:印度——气候、农业与服务外包产业情境导入:再次来到印度,这次我们深入了解印度的气候和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气候与农业:展示印度气候类型图和季风示意图,讲解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和季风对农业的影响。提问:为什么印度能成为粮食出口大国?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农业技术等因素。服务外包产业:介绍服务外包产业的形成背景和目的,分析发展原因和有利影响。展示服务外包来源地构成图,让学生了解主要来源地。课堂总结:总结印度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特点。第7课时:俄罗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情境切换:离开印度,我们的“地理探索号”飞向辽阔的俄罗斯,这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领土与位置:展示俄罗斯地图,介绍领土组成、地理位置和陆上邻国。提问:俄罗斯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地形与河流:展示地形图和河流分布图,讲解地形和河流分布。提问:俄罗斯的地形和河流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气候与农业:介绍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农业发展的条件。组织小组讨论俄罗斯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课堂总结:回顾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第8课时:俄罗斯——能源大国与运输网络情境引入:继续在俄罗斯探索,这次我们聚焦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运输方式。丰富的自然资源:展示俄罗斯自然资源分布图,介绍资源种类和分布。提问: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如何?分析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运输方式:展示铁路和管道运输线路图,讲解运输货物、线路分布特点和管道分布特点。提问: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什么沿南部山区修建?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总结:总结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和运输方式特点,强调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程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环球探索之旅即将结束。在这次旅行中,我们领略了中南半岛的山河风光,了解了印度的人口与经济发展,感受了俄罗斯的广袤与富饶。通过对这些国家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依存的关系。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探索更多的地理奥秘!(三)情境贯穿1. 情境贯穿:以“国际地理考察队”为主线,每节课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问题探究深化学习。2. 材料支撑:结合新闻视频、地图、数据图表等真实材料,增强课堂真实性。3. 素养导向:通过讨论、决策模拟等活动,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五、单元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① 过程性评价: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参与度、角色扮演表现。② 终结性评价:《邻国地理研究报告》(包含四国自然与人文分析)。单元测试(选择题、图表分析题、开放性问题)。2.评价标准:① 区域认知:能否准确描述四国地理特征。② 地理实践力:能否运用地图、数据解决实际问题。③ 综合思维:能否分析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④ 人地协调观:能否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六、教学反思本单元通过真实情境串联知识,以“考察队”任务驱动学习,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案例探究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区域差异及人地关系,符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