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目标
1.了解遣隋使、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与东罗马帝国和大食的交往等史事,思考并认识外交开放与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2.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的毅力,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主题情境
史料研习活动: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岛,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为了解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七年级(1)班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请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
1 遣隋使和遣唐使
1.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23年自唐回国的留学僧上奏朝廷云:“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据此推断日本派出遣唐使的原因是 ( )
A.唐朝典章制度先进
B.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C.唐朝对外贸易兴盛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2. 安史之乱后,留唐日人向日本国内报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权体制涣散、经济衰退、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以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随后,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发。这表明 ( )
A.留唐日人参与安史之乱
B.中日友好关系自此终止
C.遣唐使政策无实际效果
D.国力盛衰影响对外关系
2 鉴真东渡
3.“东瀛有多远 盲履难丈量。袈裟做舟帆,风雨莫阻挡。”材料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3 与新罗的交往
4. “在唐朝统治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多个国家
C.新罗崔致远入唐求学并做官
D.玄奘弟子著有《大唐西域记》
4 玄奘西行
5.《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
A.分析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B.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
C.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
D.感受鉴真东渡的精神内涵
5 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6.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7.根据下表所示内容,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
区域 史料
朝鲜 科举考试以中国古籍《左传》《礼记》等为主科,利用汉字字形作音符
日本 模仿唐代,确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采用汉字楷书偏旁造“片假名”
越南 在国都“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
A.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B.民族之间交融共享
C.唐朝海外贸易发达 D.中国文化辐射传播
8.《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下列哪一项不是这本书介绍的内容 ( )
A.讲授佛经
B.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绘画等知识
C.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D.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
9.唐朝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大食(阿拉伯帝国)草药的知识,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据此可知 ( )
A.阿拉伯医学比中国医学更为发达
B.唐朝与阿拉伯贸易往来频繁
C.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D.中医多数药材都来自阿拉伯
10.下面两位历史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的开阔胸怀。下列内容属于两人共同之处的有 ( )
①是唐朝的僧人
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主题情境
资料搜集:为进一步了解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请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
11. 公元804年,日本留学生菅原清公回国时,赋诗一首表达心情:“我是东蕃客,怀恩入圣唐。欲归情未尽,别泪湿衣裳!”这印证了唐朝 ( )
A.放宽留学生的数量
B.礼遇来华留学人员
C.主要传授赋诗技能
D.全部承担相关费用
12. 下图为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发掘的壁画《武则天乘龙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和身边的女子所乘的龙舟、所梳的双环望仙髻,乐伎所用的云和琴,是典型的中原地区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亚地区原本没有的,画工如果没见过实物,断然不可能画得如此惟妙惟肖。这表明 ( )
A.武则天曾在中亚撒马尔罕泛舟
B.中亚地区为大唐的疆域
C.撒马尔罕人有端午节泛舟的习俗
D.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
13.考古发现表明,唐朝中后期,“波斯棉”“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 )
A.外来文化完全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4.唐长安城内设置鸿胪寺、典客署等机构,专门管理、接待外国宾客,并提供接待的费用,不计其他所提供的财物,单是供应的禄米每年已达13 000斛。这反映了唐朝 ( )
A.商品贸易兴盛 B.中外交往频繁
C.对外交通发达 D.农业技术先进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才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都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你如何理解唐朝在制度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根据材料二分析,其对唐朝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三 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开放“大进”与“大出”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所具备的因素。(写出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A 2.D 3.C 4.C 5.B 6.B
练能力
7.D 8.D
9.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大食传入中国的乳香、苏合香等药材被中国医药界广泛采用,阿拉伯帝国的草药知识也在唐朝传播,说明阿拉伯医学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C项正确。
10.A
练素养
11.B 【解析】根据材料“我是东蕃客,怀恩入圣唐。欲归情未尽,别泪湿衣裳”可知,日本留学生菅原清公对唐朝怀有深厚的感情,这说明唐朝礼遇来华留学人员,B项正确。
12.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武则天乘龙舟》……是典型的中原地区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亚地区原本没有的”可知,唐朝与中亚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D项正确。
13.D 14.B
15.(1)原因: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是唐朝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中心。
(2)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3)“大进”:玄奘西行求取佛经,吸收外来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人们的生活;等等。“大出”:日本派遣唐使和学问僧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模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4)因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制度创新;经济、文化发展;对外开放;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