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课时作业目标
1.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图片,了解契丹和党项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认识北方民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了本民族发展。
2.知道北宋、辽、西夏间和与战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3.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贡献,友好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主题情境
史料研习活动:为了解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七年级(1)班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请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
1 辽与西夏的建立
1.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别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段文字说明 (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汉族与契丹共同戍边
C.契丹被汉族同化
D.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2. 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2 辽与北宋的和战
3.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是 ( )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资治通鉴》译注本
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4.1004年,辽朝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兵锋直指都城开封,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这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 )
A.魏征 B.房玄龄
C.寇准 D.王安石
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5.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伤亡了很多人马,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这描述的是宋夏订立和约的 ( )
A.经过 B.内容
C.结果 D.背景
6.下图所示内容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7.小明同学在学习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政权的历史时,编了以下顺口溜:“羌族一支党项立,兴庆建都根据地,仿效制度官军律,鼓励垦荒创文字。”据此可知,这一政权是 ( )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8.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9. 下图为辽代墓葬中壁画《备茶图》,茶炉旁是一契丹装束男子,方桌上放着各种茶具。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考古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
A.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0. 西夏辞书《文海》释“君”为“君:圣全子左;君者天子也,帝君主也,君也,官也,王也,主宰也,主持国家也。”该解释意在 ( )
A.变革西夏习俗
B.维护西夏自身民族特色
C.维护国家统一
D.凸显皇帝统治的合法性
◆主题情境
资料搜集:辽、西夏是如何建立的 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请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
11.下图所示鸡冠壶是辽代陶瓷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其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该文物最能说明辽统治时期 (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科学技术的发达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2.“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下列观点客观反映材料内容的是 ( )
A.“澶渊之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B.宋辽维持长期和平,但削弱了宋的军事力量
C.“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
D.北宋在战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订条约
13. 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14. 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15.下面为北宋时期的时局图。它反映出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货币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材料一所示货币的史料类型,并归纳三幅图片中货币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宋辽“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澶渊之盟”的内容有何特点 有人说,盟约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三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只有牲畜、矿物等特产,商品种类单一。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各阶层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后来,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契丹人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习惯也学会了汉族的生活习惯,说明契丹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D项正确。
3.D 4.C 5.D 6.B
练能力
7.C 8.A
9.D 【解析】根据题干“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北方民族地区出现汉族的饮茶方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
10.D 【解析】根据材料“君者天子也,帝君主也,君也,官也,王也,主宰也,主持国家也”可知,西夏人有意识地将天与国君联系起来,“皇帝”即是“天子”,通过“受命于天”来凸显西夏皇帝统治的合法性,D项正确。
练素养
11.B 12.B 13.D 14.C 15.C
16.(1)类型:实物史料。相似之处:外形相似,都是圆形方孔;材质相似,都是金属货币;货币上的文字相似,契丹与西夏的文字是仿汉字而造的;作用相似,都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等等。
(2)特点:政治上宋、辽相对平等,相互承认其正统性;经济上,宋每年给辽“岁币”,妥协退让。评价:“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
(3)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文化认同;丰富了两地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辽宋政治关系;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