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课时作业目标1.结合《宋代海路交通路线图》和《元朝交通路线图》,说出宋元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的发展和变化。2.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3.归纳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树立开放交流的心态,坚定文化自信。◆主题情境史料研习活动:宋元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是怎样的 七年级(1)班为此开展了资料搜集活动,请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1 发达的中外交通1.张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一幅丝绸之路发展曲线图(见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c”处对应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元朝2.《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英里就有一座驿站,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 000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全,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B.元朝便捷的交通C.宋朝繁荣的商业D.明朝农业的发展2 繁荣的海外贸易3.出土于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格密封的船舱。正是凭借这样的海船,宋代海外贸易远超前代。宋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至 ( )A.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B.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C.孟加拉湾和东非海岸D.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 历史学家张岂之说:“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也能维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有如此巨额的外贸收入在支撑着它。”这说明南宋时期 ( )A.政治制度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C.海外贸易发达 D.军事实力强大3 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5.宋元时期,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传制度等输往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段材料表明 (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6. 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非常繁荣,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地位下滑,日益活跃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市舶司管理能力提高C.政治、经济形势的变迁D.外国人热衷中国市场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jù,急),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元史·兵志》记载:“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凡铺卒皆腰革带,悬铃,持枪,挟雨衣,赍(携带)文书以行。”据这两则史料可以推断 ( )①宋元时期通过驿站传递文书 ②中央政府设驿站加强与地方的联系 ③元朝开始设置驿站 ④宋元时期陆路交通发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8.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这句话表明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经济重心的南移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纸币“交子”的出现9.在太仓樊村元代遗址考古现场,考古队执行领队张志清指着这1.3万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说:“发掘表明,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印证了太仓港在元代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的事实。”上述材料印证了元朝 ( )A.民族关系融洽 B.科学技术发达C.对外贸易繁盛 D.军事实力强大10. 学界普遍认为宋代海外贸易繁盛,但也有研究指出,宋代远洋外贸必须利用冬夏两季季风,向北的航线是“趁南风而去,得北风乃归”,往南则“冬南夏北”。据此可知,影响宋代海外远洋贸易的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国际关系C.经济水平 D.国家政策11.它的发明对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它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后来辗转传入欧洲。材料反映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 D.指南针◆主题情境资料搜集: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让我们结合下列资料及设置的问题,一起来探究宋元时期的中外交流。12.唐宋时期,广州出现了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体现了 ( )A.陆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B.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C.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D.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13. 宋代规定,外国商船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樯坏者”,不征收实物税。宋真宗时,广南西路转运使胡则救助受困的外国商船,“命贷钱三百万”。上述做法 (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B.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C.反映了宋朝国力的雄厚D.放松对海外贸易的监管14.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蓝色花纹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制作花纹的颜料“钴蓝”由波斯商人带来,它的花纹既有汉人推崇的梅兰竹菊、蒙古人喜欢的牡丹、芍药,也有西亚文化的葡萄藤。这表明 ( )A.中国精美瓷器都是青花瓷B.元朝时期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高超C.中华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D.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顶尖的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海滩上发掘。船身残长24.4米,宽9.15米,分13个水密隔舱。舱与舱之间用木板隔开,缝隙处填桐油灰和麻丝,形成一道不遗水的隔壁。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1)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发掘,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无法估量的宝贵资料。材料一所示船只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 材料二 中国丝绸从海路外传虽然开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贸易。到宋代,除官方丝绸贸易外,民间商人向海外进行的丝绸贸易,也蓬勃发展。(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海外贸易有什么新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新变化的政策原因。 材料三 成书于元成宗时期的陈大震《南海志》记录了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元朝主要出口丝织品、瓷器、金银器、铁器、漆器等,进口象牙、珍珠、犀角、钻石、香料等商品。在泉州、广州等城市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元代的泉州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通过陆路进行的对外贸易,仍有相当规模。与前代相比,元朝与外国的联系有显著发展。——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材料四 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情况朝代 交流情况宋代 宋代先后赠送《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太平御览》给高丽(今朝鲜)使节。宋代政府派使团前往高丽,带去100多种药材,包括牛黄、麝香等珍贵名药宋代经市舶司由大食商人运往欧、亚、非等地的中国药材将近60种,包括人参、茯苓、肉桂等多种植物药及朱砂、雄黄等矿物药元代 伊斯兰教徒拉施德非常重视中国医学,主译了波斯文中国医学丛书《伊利汗中国科技珍宝书》,加强了中国医学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忽必烈时期为满足“西域侍卫亲军”的医疗需要,设置了一系列专门机构,推广、发展民族医药,促进了民族医药和阿拉伯医药共同发展的局面(4)根据材料四,归纳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的主要方式。分析中外医药交流的意义。参考答案练基础1.D 2.B 3.B 4.C5.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国外,天文、历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而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这体现了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因此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C项正确。练能力6.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因北方民族建立政权导致陆路交通受阻,由于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贸易繁荣,海陆交通日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C项符合题意。7.D8.C 【解析】“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说明南宋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宋代朝廷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C项符合题意。9.C 【解析】根据材料“当年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仓储及贸易集散地”“天下第一码头”等可知,材料印证了元朝对外贸易繁盛。故选C项。10.A 11.D练素养12.B13.A 【解析】“宋代规定,外国商船如果‘因风水不便、船破樯坏者’,不征收实物税”体现的是宋朝政府对外商体恤的经济政策,这有利于保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动中外经济交流。故选A项。14.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元青花既有中国特色的成分,也有西亚、波斯的成分,这体现出中华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C项正确。15.(1)现象: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发达、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2)新变化:民间海上贸易发展起来。政策原因:宋代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海外贸易。(3)特点:贸易范围广;双向贸易;设专门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有著名大商港;通过海路、陆路进行对外贸易;与外国的联系有显著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幅员辽阔;中外贸易商品丰富;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水陆交通通畅;等等。(4)方式:派遣使节;贸易通商;宗教传播;军队推广。意义:促进了医药知识的传播与发展;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中外友好关系;为现代医药学发展提供了借鉴;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