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逢入京使岑参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69),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学习方法熟读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熟读·初读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熟读·读顺逢入京使岑 参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回京城长安的使者泪流纵横的样子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路途遥远的样子请求,烦劳捎口信熟读·读通遇到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句解精思篇精思·品析作者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哪句诗最能突出作者的心情?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双袖龙钟泪不干有人认为后两句诗更有味,你认为呢?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精思品析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 ,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唐诗归》卷十三《而庵说唐诗》《删订唐诗解》《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徐增 评:‘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吴昌棋评:其情惨矣,乃不报客况而报平安,含蓄有味。谭元春评: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沈德潜评: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名家点评发挥想象,任选两句诗描述其展现的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精思·悟境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亲人,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结合背景,概括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22011精思·悟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又蕴含着渴望功名之情。拓展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以书写战争为主题,歌咏塞外风光,表现将士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壮志,也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征夫的思乡之情,作品大多气势奔放,慷慨激昂,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边塞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诵读标志谢标志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