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 范畴,其审美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历代文人大都提倡以“雅”为美的文艺创作思想和评判标准。曹丕把“辞义典雅”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刘勰将文章分成八种基本风格,其中居于首位的即为“典雅”;王昌龄把诗分为五种风格,其中“古雅”也是位列第二;南宋诗词评论家张炎极力提倡“雅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南宋诗论家严羽也提出“去俗求雅”的审美追求。“求雅”的审美旨趣一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这种“求雅”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被汉语言文字学学者戴昭铭概括为“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追求一种从现实 语文生活中提炼而成的理想化的语文标准,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 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 传统。
“雅”与“俗”相对,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从来都相伴相生,不可分割,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此消彼长的状况。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 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 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在社会大潮中,需要有一种高境界的审美追求,需要“雅”的言语行为规范理想。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本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比如,某校长在毕业致辞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 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这样的毕业致辞,把庄严神圣的毕业典礼变成了迎合学生的类似于脱口秀的娱乐舞台,虽然赢得了无数次掌声和尖叫,但却无法传递给学生受用终生的灵魂力量,热闹有余而 深邃不足。
在当今俗文化大行其道、语言俗化成为潮流的宏观背景之下,需要有一部分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以此支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传统的审美文化。“雅”和“俗”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一直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们从来不否定俗化的语言有特定的交际场合和交际功能,但是,在一些正式庄严的语境中,应该使用典雅的语言,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公众人物、专家学者等在“雅语”的使用方面要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更要有所作为。
纵观语言规范的发展历程,当今中国,普通话作为民族共同语已经确立,语言地位规范已经完成;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各项标准也基本确定,语言本体规范基本完成;目前语言规范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使用规范。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 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 “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 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 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会出现变异和分歧, 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 存在的语言变项的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 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 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 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 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 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 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 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 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 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 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 观、选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 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我国历代文人在文艺批评时大多主张以“雅”为美,体现出古代语言使用规范的 基本理念,如宋代严羽提出了“去俗求雅”。
B. “求雅”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有语文审美倾向,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 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
C.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在当前社会语言俗化的背景下,面对特定的人群 和场合,“雅语”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D. “为语言生活服务”是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语言规范既可以客观地反映语言生活 实际,又能够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立足于语言规范的演变进化,把握了当下宏观社会语 境,有利于语言规范实践。
B. 不同时期对“雅”“正”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现代汉语时期重“正”轻“雅”,当下对 “雅顺”更加重视。
C. 语言变项既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它的存在符合语 言发展规律,不可避免。
D. 语言生活错综复杂,想要认识语言生活,就要运用各种现代的观测方法来观测语 言舆情,做好语言规范。
(
(
)
)3.下列句子中,“雅”的内涵与材料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魏收《魏书 · 高祖纪》)
B.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C. 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 都督阎公之雅望。(王勃《滕王阁序》)
4.请梳理材料一 的行文思路。(4分)
5.2023年“双向奔赴”“显眼包”等新词新语火爆流行,产生了很多语义变项,如肯定、期 待、赞美的主观义。请结合材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对这 一现象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 家
史铁生
①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 小时汽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 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 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 线、一种气息。
②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 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 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 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一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 老家在慢慢地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 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
③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 ”“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④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 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 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 ”叔叔推着我 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 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 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⑤从那院子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 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 ”“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 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 ”“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
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 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⑥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 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 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 他们说,那时候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
⑦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 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 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 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 下读书。
⑧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 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 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 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 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
⑨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 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 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 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 啊,拒马河!拒马 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之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 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 前程。
⑩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 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 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 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 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 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 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 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
①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 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 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 不是父亲 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 甚至,在 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 倘 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 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 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 任何人的由 来是否都太偶然 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 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 一个。
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 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 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在46岁才“亲眼 证实了老家的存在”。
B. 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 故乡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C. 文章写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及房子外矮墙等景物的介绍,生动再现了作者父母 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D. 母亲出嫁时的唢呐声,先“喜庆”,后“哀婉和苍凉”,这一变化融入了作者对母亲婚 后人生境遇的思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呈现出涿州的颓圮与热闹,史家旧宅的残破与 静谧,体现了作者对老家独特的情感。
B.作者运用排比列举了父辈们到达“我们家”门口时“只坐在车里”看到的一系列景物,写出了他们内心对老家矛盾复杂的心理。
C.拒马河在文中多次出现,它不仅见证了母亲在老家时的重大人生时刻,还触发了“我”的众多思考,宕开又深化了文章的内容。
D. 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主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次线,主次偕行,使文章层次清晰,不蔓不枝,逻辑严谨。
8.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5分)
9.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圬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 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 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 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 邪 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 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 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虽然,其贤于世之患 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 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 圬:粉刷墙壁。②镘:粉刷墙壁的工具。
10.文本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舍于市A 之主人B 而归其屋C 食之当焉D 视时屋食之贵贱E 而上下F 其坊 G 之佣以偿之。
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京兆,“京兆尹”的省称,可指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管辖的地区,本文为后者。
B. 人,唐人避唐太宗之讳而将“民”写作“人”,与末段“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的 “人”用法相同。
C. 稼,种庄稼,常与表示“收获谷物”含义的“穑”字组合使用,如《诗经 ·伐檀》中的 “不稼不穑”。
D. 墟,指废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依依墟里烟”中的“墟”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 王承福之所以选择“圬者”这个职业,有迫于形势的不得已的原因,也有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考量和对这一职业的认知。
C. 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依靠他人、才不配位、尸位素餐者都将受到上天的惩罚。
D. 作者给王承福作传,既表达了对他本人行事方式的鲜明态度,也借此警醒自己并委婉表达对某些世人的批评。
1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4分)
(2)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4分)
14.韩愈对王承福的评价具有辩证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醉中出西门偶书①
陆 游
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
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
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
【注】①本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诗人免官闲居成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交代了作者赋闲、住在古寺里面倍感寂寥,只能以酒来消解心中苦闷的生活状况。
B.颔联中的青山、白发,色彩对比鲜明,给人以视觉冲击,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C.颈联在今昔对比中叹时光流逝,诗人满怀悲伤遗憾,只能靠追忆少年时的抱负自我宽慰。
D.同为出猎场景,“极目寒芜雉兔骄”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所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16.有人评价此诗:“愤懑却不消沉。”对此你怎样理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随着中国海洋科考水平的提升,大洋深处也悄然上演了东方文学与科学的浪漫邂逅。大西洋“洵美海丘”一名就出自《诗经 ·那风 ·静女》中的“ , ”。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表现 出 琵 琶 女不愿见人但又盛情难却的 矛盾心理 。
(3)韩愈《师说》中“ , ”两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由此可见 他 对年轻好学者的赞赏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英语里“滑雪”一词来自挪威语,本意是“劈开的木头”。因此人们推测, ① o 滑雪板最初是北欧人为了在冬天穿越湿地沼泽而发明的。无独有偶,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也发明了用树枝扎成的大雪鞋,用于雪上行走。 ② ,是因为:在北欧大陆,雪 更多呈现为小圆颗粒,积雪更紧凑、更硬,更适合滑行; ③ ,滑行的话,人更容易陷进去。
2014年,在挪威海拔1000米的一处偏远山区,冰层融化露出了1300年前的滑雪 板!新发现的滑雪板保存完好,它跟现代滑雪板一样,有固脚装置,还有修理过的痕迹;力学特性类似于今天的滑雪板,很皮实,这样才能经得住长途跋涉。挪威人在 19世纪率先制造出了现代用的弧形滑雪板。人的体重会使这种更轻更薄的中间鼓起的硬木滑雪板被压平而与雪产生更大的接触面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和沈燮元先生是忘年之交,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认识了。我们之间的互 动,是因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而起。1977年秋,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图书馆专 家学者为即将编纂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起草了“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分类表”三 个文件。次年的3月26日至4月8日,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全国会议就在南 京举行,而我和燮翁都参与了会议发表了意见,那一年,他54岁,我33岁。
①1980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在北京虎坊桥香厂路国务院信访招待所开 始进行,②燮翁是子部分编室的主编。③我还记得,那时我们每天在分编室里接触的 是大约八百多个图书馆上报的海量卡片,④面对各种不合规范的著录方式,⑤也只能 凭借经验去辨识卡片上的错误著录。燮翁和我私下里调侃说:我们这些人成天都和卡 片打交道,我们都成了“骗子手”了。当然,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每一位参与者 的眼界更为开阔,分辨及鉴定能力也相应提高许多。
四年前,我曾为燮翁的《沈燮元文集》作序。序文的最后一段是:“燮翁高龄,今年九十有五,已逾鲐背之年。更难得的是他康健如昔,不时往来苏宁两地。”“燮翁在图书 馆学界中版本目录学领域的地位,可说是芝兰玉树,无人可出其上,其阅历之资之深, 大家也只能望其项背。”“很多见过燮翁的朋友,都为老人的健康而感到高兴。我亦以 为待到山花烂漫时,老人古稀之年,能再约上一班好友,好好作一次畅怀痛饮。”如今只 有叹之、憾之。
20.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忘年之交 B. 芝兰玉树
C. 望其项背 D.古稀之年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中横线处“骗子手”这一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 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对视与交锋》 《救赎与平衡》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 舍,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C
3.C
4.①首先,对“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进行历史溯源并阐释其内涵;②接着,分析社会语言俗化的现象的原因,举例目前社 会上该“雅”却“俗”的言语现象,并指出其负面影响;③然后,提出坚守“雅”文化和“雅”的语言风格,指出其必要性和 做法。④最后,指出“中和诚雅”语言规范,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语言规范实践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每点 1分。)
5. ①新词新语出现语义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表现。②它们产生语义变项属于语言规范行为,是一种依照语言发展 规律的选择,如“双向奔赴”“显眼包”产生了“如肯定、期待、赞美的主观义”。③规范化的新词新语的语义变项能客观 反映语言生活实际,科学指导语言生活,如在2023年出现“双向奔赴”“显眼包”等新词新语反映了后疫情时代人们昂 扬的生活姿态,引导人们以积极姿态应对生活。(每点2分。)
6.C
7.D
8. ①结构上,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是对上文作者在史家旧居产生的“从这儿进入人间”的猜想的呼应,也是前后两处对 老家“想念与恐惧”的内涵发生转变的意义连接点。
②内容上,张村的种种遐思是对母亲出嫁和情感生活的想象式复原,是对生命之根的深度追溯,可以大大拓展行文的 容量,丰富“老家”的内涵。
③ 主题上,张村的遐思赋予“老家”鲜活的生命与命运之思,将受制于地理空间和个体经验的“老家”扩展、升华为偶然 而又必然的生命之源。
(答对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在未到老家前,“老家”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如“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② 在刚到老家时,“老家”是一处具体、实际而又陌生的地理空间,如涿州或者更为具体的史家旧居、拒马河和张村等。
③ 在看完老家后,“老家”是一个生命原乡,它超越了空间式的理解和经验性的规定,呈现出生命的源头意识。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E
11.B
12.C
13. (1)有剩余的钱,就拿来给予道路上那些残废、患病和挨饿的人。 (余,剩余的;与,给予;废,残废。每点1分,句意1分。)
(2)我刚听到他的话时感到疑惑不解,再按照他所说的话进行思考,大概这就是古人所说独善其身的人吧! (惑,感到疑惑;第一个“之”,他的话;盖,大概。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批评他为自己考虑过多,为他人考虑过少,缺少担当精神。②赞扬他独善其身、自食其力,远胜那些为了满足自己 的贪欲而丢掉道义的人。③肯定他对生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不患得患失。(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15.C
16.①诗中的耽酒之寂、蜀地之悲和郊外之芜表现了诗人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②而有负于朝廷的愧疚感、为国 征战的宏愿、不愿迎合世俗的操守则表明他依然有壮志豪情和高尚的品格。(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言之有理酌 情给分。)
17. (1)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每空1分。)
18. (示例)①是挪威人发明了滑雪板②两地制作方式不同③而美洲的雪太松散柔软(每处1分。)
19. (示例)这种硬木滑雪板更轻更薄,中间鼓起,人的体重会将它压平,使它与雪的接触面积更大。(每一语句1分。)
20.A
21. (1)序号:① 修改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的工作在北京虎坊桥香厂路国务院信访招待所开始进行”(或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在北京虎坊桥香厂路国务院信访招待所开始进行工作”)。
(2)序号:③ 修改为“八百多个图书馆”(或“大约八百个图书馆”)。(每空1分。)
22.①谐音,“卡片”的“片”与“骗”谐音,制造出了幽默调侃的表达效果。
②仿拟(答仿词亦可),“……手”可以指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如“舵手”“旗手”。“骗子”加上“手”这个语素,临时 仿拟出了“专门与卡片打交道的人”这个词,表现出沈燮元的风趣诙谐。
③反语,“骗子手”贬义褒用,表达了沈燮元对这份工作看似抱怨实则热爱的情感。(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 3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