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热点复习——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6年高三热点复习——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资源简介

2016高三热点复习: 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
热点解读:
审视历史需要不同的视角,从社会史观看,其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但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如人口迁移、社会群体、择业与工资收入、消费观念、家庭(生育)观念、幸福观念、梦想追求等小主题,这其中也包含着具有生态史观所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因此,有关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方面的微观话题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多运用新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从不同角度,迁移所学知识,综合考查其观念或现象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命题视角:
一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问题
【考题例证】 (2014·课标全国Ⅱ,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材料考查晚清东北地区移民政策及其影响,主要综合考查阅读理解史料、归纳概括、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等能力。
解题突破 解答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时关键是通过认真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然后再进行概括。解答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时,关键是要在回答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第(1)问,基本属于归纳概括类题型,答案主要来自于材料,所以要尽量穷尽材料中的信息,逐一归纳概括。第(2)问,属于分析说明类题型。需依据材料中的移民活动及清政府的移民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尽量全面。
参考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1)促进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魏晋南北朝战乱较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唐末人口继续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平衡发展。
(2)推动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大量人口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的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加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人口的大量南移,带动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大量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梦想追求
【考题例证】 (2015·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材料三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
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优秀的战士可以分为两种:不莽撞的与莽撞固执的。我是后者。人必须选择自己的一种方式,然后坚持下去。武器在更新,但使用武器的人并没有改变。你要客观地读历史,多读些人物传记,你必须知道历史上的人们是怎样做出反应的。要赢得战斗,你绝对不能怀疑你有能力做个好士兵。我所取得的成就在于,我一直相信我对军事的判断是正确的。
——摘编自[美]安德鲁·卡洛尔《美军战争家书》
(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了让儿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巴顿提出了哪些建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事行动”的名称及历史意义。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书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命题立意 本题以家书为切入点,考查古代、近代及现代人们的家书所反映是重要历史现象及对家书的认识,主要考查阅读获取材料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突破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汝可勤学习。每上书,宜自书”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高祖自己对读书反思的信息回答;第三小问,据材料一“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迁移秦始皇的思想文化政策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思念妻儿之情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角度回答;第三小问,迁移抗日战争的意义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信息,从个人的理想与信念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三“1944年6月6日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判断回答。第(4)问,开放性试题,依据写家书的背景回答,注意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 (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
表现:焚书坑儒。
(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建议:坚持自己的选择;客观地从历史中学习;要有充分的自信。
行动:诺曼底登陆(或“霸王战役”)。
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4)【评分参考】略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梦想追求
(1)科学救国梦想: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强调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2)实业救国梦想:向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一反前代的陈腐观念,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教育救国梦想: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维新变法时期,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维新派大声疾呼:要救国,必须改革教育!因为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中国的处境,当先变法。但要变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后来张謇进一步探讨了教育与实业的彼此关系以及在救国诸因素中何者为重的问题。当然,在民族危亡之际,教育是救不了国的。
三、群体变迁
【考题例证】 (2015·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模拟)我国的知识分子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卷一三
材料三 所谓夷情,就是关于外国的情况。鸦片战争前夕,有部分经世思想家留心边事,关注夷情。……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士大夫的精神。结合所学指出朱熹的哪些主张会推动这种精神的传承。
(2)写出材料二所引著作的作者及其另外一部作品。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释作者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理解。梁启超又是如何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
(3)以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和魏源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材料,从社会群体角度,综合考查社会群体的变迁与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及新思想萌发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突破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种自觉的精神”和“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判断;第二小问联系所学可知主要涉及朱熹思想中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理解其传承。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出处《日知录》和材料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代表作;第三小问,据材料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分析论证;第四小问,据材料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判断梁启超的思想主张。第(3)问,据材料三联系林魏思想主张和主要活动论证。
参考答案 (1)精神:宋朝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
主张:强调仁者境界,认为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儒家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关键是“正君心”。
(2)作者:顾炎武
作品:《天下郡国利病书》。(若有学生答出《肇域志》、《历代宅京记》、《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亦可)
理解:“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民族国家的沦亡。
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论证:林则徐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魏源编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或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四次争论
四、家庭、择业、消费观念及幸福观念
【考题例证】 (201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幸福生活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并不一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材料二 康有为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成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蔡成浩《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材料三 2006~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增长速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幸福观的内涵。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的幸福观有何不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康有为幸福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
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图文材料,考查古今不同时期中国幸福观念的变化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民主、教育的变化历程,从微观角度考查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
解题突破 第(1)问,据材料一“饭素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信息归纳孔子的幸福观。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并联系材料一可知康有为与孔子的幸福理念不同,康有为的幸福观,据材料信息“进步”“博爱、自由、平等”“追求快乐、幸福”“功利主义色彩”分析作答,注意把孔子的幸福观与康有为的幸福观进行对比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清末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第(3)问,抓住时间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即1978年,幸福生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1)内涵:就是生活上不追求物质享受,而要做到安贫乐道。
(2)不同:由复古到以追求进步为社会取向;由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仁政、德治到追求博爱、自由、平等为政治理想;由安于贫寒、清心寡欲到追求生活快乐,物质享受为道德基础;其幸福观具有近代西方的价值观内涵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原因: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价值观的全面危机;近代工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西学的传播。
(3)带领: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上实行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推行“双百”方针,促进文艺繁荣;社会生活上关注民生,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拓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幸福观
(1)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幸福观。
(2)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国人的幸福观培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引,并与当前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将个人追求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把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统一。
(3)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为提升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幸福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加强幸福观培育,一方面要加强主观引导,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客观环境建设,为幸福观培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宣传与引导,以正确的幸福观统领社会。在当今社会,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相结合,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潮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幸福感也才会大幅度提升,真正感受到个人幸福。
(5)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将传统文化注入到幸福观培育中;培育正确的幸福观,要紧密结合当前实际,让每个人都以实现中国梦作为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个人的幸福感受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脱离了大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