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教学目标1.抓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诗歌中“木叶”的艺术特征。3.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研究中国文学史。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其双璧。评唐诗“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是他拈出的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学术成就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晚年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文人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建安风骨指盛唐时期雄壮浑厚的诗歌特征。指少年人特有的一种单纯自信、朝气蓬勃、勇于开创的精神。指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之情,是匹夫的责任和赤子的忠心。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形成的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林庚语录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林庚识词释义袅袅灼灼涔阳窸窣褒寒砧言筌(niǎo)(zhuó)(cén)(xī sū)照浦亭皋万应锭迢远(tiáo)(pǔ)(gāo)(dìng)(bāo)(zhēn)(quán)解 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说“木叶”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常用“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提出思索 “木”的来历。整体把握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浏览全文,划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秋的气息理思路① 总结句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 注意“可是”“而” 等词语体现的句间关系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③ 反复出现的句子、谈论的对象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 “木”字上。④ 结尾句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⑤ 过渡句 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使“木”具有落叶的特征。⑥ 上段尾句—— 过渡句 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透着黄色,在触感上是干燥的。⑦ 独立成段的句子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整体把握方法筛选信息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词全文思 路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现 象“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关 键 点在“木”字树枝树根明确:“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木叶”就是“树叶”。“木叶”到底指什么?树干甲骨文第1段:第2段:树叶木叶叶落木(门庭寂寥)(兴盛繁茂)第3段:概念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形象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读第4段,请思考:“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秋风叶落的季节中精读课文第4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树叶变黄扫:风大、猛烈树叶多,密密层层、起伏不平、饱满悲风:强劲的风叶子越来越少,空阔VS“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因素“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木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联想联想叶子落下来,光秃秃的1暗示性本段用了什么诗句,说了“树”和“叶”的什么特征?周邦彦“午阴嘉树清圆"正午,茂密的树下,树影又清晰又圆正。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饱满 无飘零之意“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颜色触感微黄干燥联想联想2暗示性精读课文第6段,品味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比较诗中“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风吹物而摇动的样子秋季,树叶变黄,干燥下:树叶的飘零木叶——干燥微黄而飘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柔:树枝的柔嫩冉冉:柔软鲜嫩、饱满、饱含水分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VS木叶黄叶、落木VS“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总结:p5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浓阴饱满 无飘零之意p4p6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微黄 干燥空阔 疏朗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飘零之意P6落叶——繁密叶子 饱含水分 湿润P6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放荡赵齐间,裘马颇轻狂。代表作《望岳》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李林甫权倾朝野,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认识到统治者腐朽。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左拾遗,为房琯向肃宗上书请无罪,后发生安史之乱,避难流亡。代表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好友严武扶持于成都营造了草堂,写了240多首诗。杜甫人生四时期悲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居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作品三读注释背景补充: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四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在夔州的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写于杜甫旅居西南时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两个特征: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木 叶联想想象落叶微黄干燥叹息漂泊清秋通过对诗歌意象“木叶”艺术特征以及暗示性的学习,为我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暗示性联想诗歌潜在语言P5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得到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提问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理解。“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回答木 叶树 叶疏 朗空 阔绵 密 饱 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 全 文 总 结拓展延伸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明确了“木叶”是一个好词。那么,我们再往反方向想一想:“树叶”为什么是一个艺术价值低下的词语呢?①“树”本身就暗示着枝繁叶茂,颜色上通常也暗示着绿色,这样“树”“叶”两词连用,就没增加什么信息量,古诗中习于用单音词,文字不够洗练。②“树叶”没有明显的季节特色,可能是黄、绿、红各种颜色都有,这就不能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暗示性),不能成为大家都明白的语言密码。这样的语言密码很多时候就是“意象”。意象是有诗性的人之间的暗语,是彼此都懂得的,一读就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愉悦,并且会根据自身的经历,不断改变丰富意象内涵。拓展延伸夕阳、残阳、斜阳、白日这些常见词语,在概念上都指“太阳”,可是为什么诗歌语言中却少见“太阳”呢?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3.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①“太阳”用一个“日”或者“阳”就可以替代,不同的“太阳”有不同的语言密码,文字不够洗练。傍晚时西斜的太阳将要落下的太阳傍晚的阳光白天、太阳、泛指时光② “太阳”是一个笼统的词,就像“树叶”一样,可以是黄色、橙色、血红色,不能使人产生特定的联想。另选意象学以致用—— 古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即语言的暗示性。在诗歌中多表现在意象的寓意上。意象: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寓意之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与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是诗歌的基础。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意象1.注意意象的积累2. 正确解读意象(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营造氛围、塑造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借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拓展练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我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是忘记了自我,用物去看待物,所以不知道自身是什么也不知道外物是什么。古人作词,大部分写的都是有我之境,杰出的人士却能独树一帜写出无我之境。境界不仅仅是指景色和事物。喜怒哀乐每一项都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巩固练习谈论交流以“流水”意象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阻隔“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愁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历史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闲适悠然的自然风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世事无常”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相思”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以上诗虽都是写流水,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强调了凌寒独开,不畏严寒,高洁品质(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卜算子 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寂寞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卜算子 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乐观坚定,壮美豪放,充满自信。(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以上三首诗虽都是咏梅,但是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导致其暗示性也不同。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但有时候,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常见意象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折柳:喻送别。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白云:见月怀人,望云思友;寓归隐。蝉:指餐风露宿的雅士高人。高洁象征。芳草:常喻离恨;喻离别忧愁。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南浦:水边送别之所。喻离别。长亭:陆上送别之所。喻离别漂泊。西楼:相思之所。喻思念、忧愁。感谢收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