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爱莲说周敦颐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周敦颐第一课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你知道哪些与莲有关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活动一、读爱莲之音一、自由读,标字音,划节奏。爱莲说 周敦颐[y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示范读,正字音,明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分角色,注节奏,整体读。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女生读)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男生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齐读)反复朗读,说说这两篇短文在句式上的异同。同:骈散结合异:《陋室铭》以骈句为主。《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四、反复读,作对比,明特点活动二:晓爱莲之意1.独学根据课下注释,自主逐句梳理大意,并标记疑惑之处。2.互学逐句翻译给同桌听。一、借注释,通其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之:的,结构助词 蕃:多独:只,唯独 自:从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诗人很喜欢牡丹。3.展学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我。 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而:转折,但是,却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洗 涟:水波妖:艳丽 妖艳 通:贯通,通透 直:笔直蔓:横生藤蔓 枝:旁生枝茎。(名--动)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不译。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 染,濯 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唯独喜欢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观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欣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认为之:的,结构助词隐逸:隐居避世,菊花不与其他的花争奇斗艳。者也:判断句式君子:品行高雅的人。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叹词,表示感叹。 之:的/宾语前置?何:什么 鲜:少 闻:听说 宜:应该 当然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关于“之”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之,助词,的。之,助词,主谓取独,不译。之,助词,的。之,助词,的。之,助词,的。之,助词,的。之,助词,的。之,助词,的。之,助词,主谓取独,不译。之,助词,宾语前置,不译。1.一词多义远:(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香远益清之(上部分已总结)者:(1)可爱者甚番(2)莲,花之君子者也(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二、理文言,重积累从远处 形容词作状语远闻、远播 形容词作动词……的东西判断句的标志……的人2.词类活用蔓: 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3.古今异义亭亭净植:4.特殊句式名词作动词 生藤蔓名词作动词 长枝茎形作动 远播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植 古:竖立 今:种植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省略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于”。爱莲说周敦颐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笔墨传情,文以载道,那片片莲花,幽幽莲香,亭亭身姿,千百年来,无不是,文人雅士追求的清高写照。一、“说”文体“说”是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的意思是说说我爱莲的道理。活动一、品爱莲之韵二、 寻意蕴1.作者为什么爱莲呢?作者把莲比作了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2.请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这些句子写出了莲怎样的特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被污浊的环境污染不因环境美好而妖媚不旁逸笔直、通畅不斜出清香幽远洁净有气质生长环境形体姿态香气气质外 形特 点不被污浊的环境污染不因环境美好而妖媚笔直、通畅不旁逸斜出清香幽远洁净有气质特 点君子品格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通达正直美名远播独立、不攀附3.通过作者对莲的描写,你从莲身上联想到君子的哪些品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形体姿态:“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播——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活动二、悟爱莲之志结合助读资料思考: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资料链接1:有囚法(按照法律)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宋史《周敦颐传》资料链接2“在南昌时……视其室,服御之物,止一敝箧(破旧箱子),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潘兴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铭》周敦颐自己就是一个正直、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莲是其君子品格的写照爱莲之因莲形美莲品高——君子爱莲人品高探菊、牡丹之深意资料链接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 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探菊、牡丹之深意资料链接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探菊、牡丹之深意菊为什么是“隐逸者”?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与隐士相类。由菊见人,由菊知志陶渊明爱菊、赞菊。他爱的是菊的 ,他赞菊,也是在彰显自身 之志。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牡丹为什么是“富贵者”?“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牡丹花姹紫嫣红,外形上给人华丽富贵的印象;唐朝统治者酷爱牡丹,国人竞相附和,牡丹自此便成为“富贵”的代名词。世人爱牡丹,爱的是牡丹带来的 ,世人争相吹捧,可见社会中 之风盛行。荣华富贵追名逐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什么周敦颐不选菊花与牡丹呢?莲菊牡丹君子之志正衬反衬托物言志“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用来衬托的两种事物通常有主次之分(类比没有)。衬托有时可以区分正衬、反衬,有时无法区分。“类比”: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外去寻一片净土。周敦颐的选择的是生长,在淤泥中,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万物生长,你会选什么植物呢?作业设计:请以“爱 说 ”,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如果能运用正衬和反衬,你更棒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