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生态系统及其稳态 单元测试 A卷基础夯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3生态系统及其稳态 单元测试 A卷基础夯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态(A卷基础夯实)——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单元双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 B.璧山绣湖公园
C.一片森林 D.长江中所有的鱼
2.下列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 )
A.玫瑰花和蘑菇 B.水稻和小麦 C.青蛙和昆虫 D.草履虫和衣藻
3.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4.在一块稻田中,有蝗虫和青蛙等。可构成的食物链是( )
A.青蛙→蝗虫→水稻 B.水稻→蝗虫→青蛙
C.蝗虫←水稻←青蛙 D.阳光→水稻→蝗虫→青蛙
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有“地球之肺”之称的是______生态系统。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海洋,森林 B.海洋,草原 C.生物圈,森林 D.生物圈,湿地
6.“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体现了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若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可能是( )
A.大鱼 B.小鱼 C.虾米 D.植物
7.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食物链的起点是分解者 B.食物链的终点是生产者
C.食物链中包括阳光 D.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8.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有四种生物,可表示为甲→乙→丙→丁,该食物链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同学们到某森林公园研学时,通过实地考察绘制了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鹰
B.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蝗虫→喜鹊→鹰
C.该食物网中包含鹰的食物链有5条
D.若图中生物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体内积累汞含量最多的是草
10.无锡因拥有太湖之滨美景而成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名胜之地,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是( )
A.太湖中的狐尾藻等沉水类植物 B.太湖中的鱼和水鸟
C.太湖中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D.太湖的河水和阳光
11.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毒素情况如下表,那么该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 )
生物体 ① ② ③ ④
毒素含量(ppm) 0.05 7 0.51 68
A.④→②→③→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12.如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甲→乙
B.图中所示成分加上分解者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物质最多的是乙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乙和丙的数量都增加
13.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C.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14.如图是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四条食物链
B.水受到污染后,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植物
C.细菌和真菌大多是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鸟
15.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引入大量水生植物,同时吸引黑鹳等鸟类在此生活,黑鹳以湿地中的鲢鱼等鱼类为食,鲢鱼以水生植物为食,生物多样性增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题中提到的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可写成:阳光→水生植物→鲢鱼→黑鹳
B.水生植物是生产者,大量引入可以吸收水中多余氮、磷,避免富营养化
C.水生植物可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
D.引入大量水生植物和黑鹳等鸟类,会与其他生物产生竞争,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16.如图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条食物链中丙是最高级消费者
B.这四种生物和分解者可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和丙的数量都会增加
D.若纵坐标为“体内有毒物质含量”,则丙是第一营养级
17.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据报道,跟随乘组一同进入太空的还包括一箱斑马鱼,这是国内首次开展太空养鱼,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斑马鱼的呼吸器官是气囊
B.金鱼藻是鱼缸中的生产者
C.斑马鱼和金鱼藻存在捕食关系
D.金鱼藻可以为斑马鱼提供氧气
18.小红用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广口瓶、河水、绿萍、金鱼藻、沙土、螺蛳、小虾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下列有关生态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议将河水换成更干净的蒸馏水
B.生态瓶虽小,却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螺蛳和小虾的数量越多,该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越长
D.因为虾怕光,所以生态瓶应放在暗处
19.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20.稻田养鱼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稻田为鱼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鱼以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等为食,鱼粪可作为肥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杂草等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能量可沿着水稻→害虫→鱼这条食物链流动
C.鱼等动物的存在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该稻田比一般稻田生物种类更多,自动调节能力更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统计了公园里四种动物一天的平均活动时间(用百分比表示),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动物 休息 进食 与其他物种关系 其他活动
甲 20% 55%(吃松树种子) 15%(追逐、捕食乙) 10%
乙 20% 45%(吃松树种子) 25%(被甲追逐、捕食) 10%
丙 75% 15%(吃甲) / 10%
丁 70% 20%(吃丙) / 10%
(1)由图表中信息分析可知,动物甲和动物乙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和_____________关系。
(2)请根据表格中进食情况,在下列横线上写出一条合理的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公园中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
22.(10分)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 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资料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_______”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者。
(3)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________的体内积累最多。
(4)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越丰富,成分越复杂,其_______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结合资料二,为减少全球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______。
23.(10分)我市飞天山风景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每年都吸引大批鸟类来此繁衍生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景区进行调查后绘制了如下图例,图一是景区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二是该食物网中部分生物数量及比例的柱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一,该食物网共有___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是___。
(2)如图一,浮游动物和河虾存在着___、___的关系。
(3)分析上述两图可知,图二中乙对应图一的生物是___。
(4)飞天山风景区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___能力。
24.(10分)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是盘龙江的发源地,也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如图是该保护区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一部分。据图回答:
(1)松毛虫和食虫鸟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者。
(2)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松树→__________→鹰。
(3)因某种自然原因导致食虫鸟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的数量会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又趋于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4)保护松华坝水源必须保护好水源区的植被,这体现了生物会_________(填“适应”或“影响”)环境。
25.(10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无机环境的是_____。
(2)写出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
(3)若此生态系统的土壤遭到有毒物质的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小,原因是_____。
(5)为了尽快实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学生,你认为该怎么做?_____(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两个方面各答一点)。
26.(10分)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科学家在空间站搭建了一个含有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的密闭水生生态系统,研究空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图甲是中央电视台相关报道的画面。图乙是地面模拟实验的部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__________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斑马鱼的生命活动会受到__________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该水生生态系统中,斑马鱼呼吸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斑马鱼的排泄物会被分解者分解成__________,被金鱼藻利用,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又可为斑马鱼提供__________等物质,因此斑马鱼和金鱼藻在物质上可形成互相利用的循环。
(3)据报道,我国科学家未来将在空间站搭建成分更复杂、功能更完善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含有的总能量一定比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少得多,原因是__________。除能量流动外,生态系统还具有的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
(4)请简述在空间站内搭建并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我们学习生活的校园既包括生物又包括环境,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璧山绣湖公园既包括生物又包括环境,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片森林既包括生物又包括环境,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长江中所有的鱼只包括生物鱼,不包括其他生物和环境不能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B
解析:A.蘑菇属于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水稻和小麦都属于生产者;
C.青蛙和昆虫都属于消费者;
D.衣藻属于生产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A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虽然比森林生态系统少,但依然是非常丰富的。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C不符合题意。
D.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共同组成。它包括作为城市发展基础的房屋建筑和其他设施,以及作为城市主体的居民及其活动。城市在更大程度上属于人工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需要从外界获得空气、水、食品以及燃料和其他物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解析:A.阳光是非生物部分,既不属于生产者也不属于消费者,食物链的概念未包括非生物部分,故A不正确;
B.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水稻与消费者蝗虫、青蛙它们之间的关系,B正确;
C.蝗虫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C错误;
D.青蛙应该捕食蝗虫,捕食关系错误,D不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地球之肺”之称。故选:C。
6.答案:A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可反映的食物链是“植物→虾米→小鱼→大鱼”。有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被分解、无法被排出的,因此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所以,上述食物链中,体内积累这种有毒物质最多的是大鱼,BCD都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AB错误。
C.阳光属于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非生物成分,C错误。
D.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流动,所以在甲→乙→丙→丁这条食物链中,丁从该食物链获得的能量最少,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A.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的,A错误。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草→田鼠→鹰;②草→田鼠→蛇→鹰;③草→蝗虫→青蛙→蛇→鹰;④草→蝗虫→喜鹊→鹰;⑤草→喜鹊→鹰,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蝗虫→青蛙→蛇→鹰,B错误。
C.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①草→田鼠→鹰;②草→田鼠→蛇→鹰;③草→蝗虫→青蛙→蛇→鹰;④草→蝗虫→喜鹊→鹰;⑤草→喜鹊→鹰,C正确。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可见体内积累汞含量最多的是鹰,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太湖中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而“太湖中的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太湖中的鱼和水鸟”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太湖的河水和阳光”仅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都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1.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传递积累的,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毒物质有机汞从少到多依次是①0.05、③0.51、②7、④68.因此食物链是①→③→②→④。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A正确;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空气、水、土壤(泥沙)等、消费者(动物)。图中所示成分加上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C.在该食物链中,因此在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C正确;
D.在一段时间内,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丙数量增加。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C.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草原生态系统来讲,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错误。
14.答案:C
解析: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虫→鸟,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植物是生产者,体内积累毒素最少,B错误。
C.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正确。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故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植物,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题中提到的几种生物形成的食物链可写成:水生植物→鲢鱼→黑鹳,故A错误。
B.水生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于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水生植物是生产者: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因此大量引入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多余氮、磷,避免富营养化,故B正确。
C.消费者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产者(水生植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故C错误。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根据题文可知,引入大量水生植物和黑鹳等鸟类,会增加生物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其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是甲,A错误。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这四种生物和分解者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根据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分析,若乙的数量增加,则甲的数量会增加,丙的数量也会增加,C正确。
D.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丙,它含有的有毒物质最多,是最高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A
解析:A.斑马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A错误。
B.斑马鱼以金鱼藻为食,属于捕食关系,B正确。
C.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属于生产者,C正确。
D.金鱼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故金鱼藻可以为斑马鱼提供氧气,D正确。
故选:A。
18.答案:B
解析:A.生物生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光,水,温度,空气、有机物等,蒸馏水不含有营养物质,而河水含有营养物质,所以用河水做生态瓶更好,故A错误。
B.该生态瓶中具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B正确。
C.生态瓶适合生物生存的空间有限,并非是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瓶维持的时间越长,故C错误。
D.绿藻、金鱼藻属于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所以该生态瓶应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故D错误。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丁因食物增加而增加,甲因捕食者乙增加而减少,丙因捕食者甲减少而增加,因此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而不是引起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故选项B正确。
故选:B。
20.答案:D
解析:A.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都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
B.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所以能量可沿着水稻→害虫→鱼这条食物链流动。B正确。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鱼是生物链中的消费者,鱼的尸体分解又为生产者提供了水分和无机盐。所以鱼等动物的存在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不断地变化着各种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D。
21.答案:(1)捕食竞争
(2)松树→乙→甲→丙→丁(或松树→甲→丙→丁)
(3)数量所占的比例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解析:(1)由表可知,甲以乙为食,它们属于捕食关系,甲乙都吃种子,它们属于竞争关系。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由表可知,题中食物链有:松树→乙→甲→丙→丁,松树→甲→丙→丁,共有2条食物链。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弱。
22.答案:(1)地球之肾
(2)消费
(3)候鸟或鸟
(4)自我调节或自动调节
(5)不使用塑料制品或不乱扔塑料垃圾或以竹代塑
解析:(1)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根据资料一“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的描述可知,候鸟是最高级消费者。因此,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候鸟的体内积累最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根据资料二“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的描述可知,为减少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使用塑料制品、不乱扔塑料垃圾、以竹代塑等。
23.答案:(1)4##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
(2)捕食;竞争(可换顺序)
(3)浮游植物(4)自动调节
解析:(1)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为: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白鹭,②浮游植物→食草鱼类→白鹭,③浮游植物→河虾→白鹭,④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最长的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
(2)河虾捕食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和河虾都吃浮游植物,二者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3)图二是该食物网中部分生物数量及比例的柱形图,根据图二可得出的食物链是乙→甲→丙→丁,对应图一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所以图二中乙对应图一的生物是浮游植物。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4.答案:
(1)消费
(2)松鼠
(3)增加自我调节
(4)影响
解析:(1)图中松树是生产者,松毛虫和食虫鸟都是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松树为食,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图中所示的食物链:松树→松鼠→鹰,松树→松毛虫→蜘蛛→食虫鸟→鹰,松树→松毛虫→食虫鸟→鹰,共3条。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松树→松鼠→鹰。
(3)因某种自然原因导致食虫鸟大量减少,短时间内蜘蛛缺少天敌,食物来源增加,因此数量会增加;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数量又趋于相对稳定,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同时生物要适应环境。保护松花坝水源必须保护好水源区的植被,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5.答案:(1)乙
(2)甲→昆虫→食虫鸟→鹰
(3)鹰
(4)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小
(5)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减少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如节约水电、出行时不坐私家车改乘公交车、步行、骑自行车等)/植树造林等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根据图中所示动物,可以推知甲为生产者,则b为光合作用过程,故乙二氧化碳,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无机环境的是乙。
(2)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每一级都是一个营养
级,所以鹰处于第四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甲→昆虫→食虫鸟→鹰。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 (4)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该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该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故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我调节能力小,原因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动调节能力小。
(5)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得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一氧平衡。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被吸收,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26.答案:(1)(无机)环境;水
(2)二氧化碳;无机物或二氧化碳、水、无机盐;氧气、有机物
(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或信息传递
(4)研究空间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太空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空间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空间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人类深入探索并利用太空增加可能性为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为主)、消费者(动物为主)和分解者(腐生性细菌和真菌为主);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生活的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斑马鱼是水生生物,其生命活动会受到光照、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斑马鱼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斑马鱼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为金鱼藻光合作用提供原料。斑马鱼的排泄物会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被金鱼藻利用,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又可为斑马鱼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等物质,因此斑马鱼和金鱼藻在物质上可形成互相利用的循环。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因此消费者含有的总能量一定比生产者含有的总能量少得多。除能量流动外,生态系统还具有的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在空间站内搭建并研究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是:为宇航员提供食物和氧气,处理宇航员的生活垃圾,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减轻飞船的负载,维持飞船的生态平衡。研究空间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的影响,为未来建立更加完善的太空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空间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空间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为人类深入探索并利用太空增加可能性为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