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4章 人与环境(B卷能力提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单元双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B.尽量使用公交出行C.一年四季长期吹空调 D.外出购物备环保袋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不正确的是(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C.乱砍滥伐,滥捕滥杀 D.植树造林,净化空气3.我们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洱海的是( )A.使用环保购物袋 B.垃圾分类回收C.雨污分流 D.滥捕鱼类等水产资源4.下列行为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其中会造成空气污染的行为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列做法不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A.不进行垃圾分类 B.不乱扔废旧电池C.购物不使用塑料袋 D.不使用含磷洗衣粉6.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要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B.工业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C.大力植树造林和节能减排D.提倡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7.我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大量“可燃冰”(一种清洁能源),燃烧后仅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和煤、石油一样,“可燃冰”中的甲烷也来源于古生物遗骸。科学家们还通过实验证明了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使用“可燃冰”不会造成温室效应B.温室效应对地球上生物生活都是有利的C.“可燃冰”、石油和煤炭都是清洁能源D.海底甲烷逸漏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8.2023年9月,中国国际碳中和主题博览会在北京举办,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能源替代、产业调整等方式,让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回收,实现正负相抵,最终达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是( )A.开尾气不达标的汽车上路 B.少使用一次性水杯C.积极参加植树造林 D.垃圾分类回收9.习总书记用“眼睛”和“生命”为喻,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关于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骑自行车低碳绿色出行 B.为提高粮食产量,毁林开田C.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10.为了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低碳”实质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A.焚烧农作物的秸秆 B.经常用一次性木筷C.过节时燃放大量烟花 D.垃圾分类回收利用1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彰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下列的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A.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C.露天焚烧垃圾、秸秆 D.推行无纸化办公12.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多栽树种花 B.节约纸张 C.骑自行车上学 D.长时间开空调13.我国2024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B.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大面积围湖造田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D.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拒绝过度包装14.我国正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①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②鼓励公共交通出行③秸秆全部焚烧就地还田④积极开发新型能源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5.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乱砍滥伐,充分利用森林资源 B.垃圾分类处理,保护环境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16.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维持碳—氧平衡B.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C.自然资源取之不尽,人类可随意利用D.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17.榆林又名骆城,曾经是榆树和柳树茂密的地方,后因人类的活动导致沙漠化严重。为防风固沙,再次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对此,你的认识是( )A.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修复的B.人类活动有可能破坏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C.植树造林是为了获得大量的木材D.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温室效应18.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此次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围湖造田,竭泽而渔 B.救治受伤的野鸟C.污水处理,垃圾分类 D.低碳生活,崇尚节约19.2024年2月19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伐林垦荒 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出行多开燃油汽车 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2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居材料的安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新装修的房子可以马上入住B.为了避免灰尘进入,新房子最好关闭门窗C.大理石是最安全的装修材料,没有任何污染D.新添木家具应注意甲醛的污染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21.(10分)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____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____气体。(2)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___________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平衡。(3)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___________系统造成严重危害。(4)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_____ (说一例即可)22.(10分)下图是某农村地区为加快新旧能源转换而设计的生产模式简图,该模式为“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生产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1)该生态基地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2)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沼气池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产生的沼气能为人类提供生活能源。(4)该生产模式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10分)某校初一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对多个大型居民小区进行了走访,得到了如下结果: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不赞同 赞同但未行动 赞同且有行动人数 40 406 554据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1)上述材料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法,资料显示居民中支持垃圾分类的百分比是_____%。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在确定对象时应_____(选填“以男生为主”“以女生为主”或“随机抽样”)。(2)同学喝完矿泉水,他们应将矿泉水瓶丢进序号________所示标志的垃圾箱中。(3)请写出一句倡导垃圾分类的标语:_______。24.(10分)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维持碳氧—平衡。通常情况下为美化环境,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原因是_____。(2)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周而复始的特点,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以_____形式进行循环。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碳的含量迅速增加,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碳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请列举两项可行性措施_____。(3)物质循环总是伴随能量流动进行的,不同的生物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为_____。(4)为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现在社会上使用的部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可直接被降解,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食物链逐级积累而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废旧电池应投入_____(填“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或“有害垃圾”)垃圾回收箱内,然后进行集中处理。25.(10分)2021年5月,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通报了2020年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结合2016年—2019年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后公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2020年全国城乡人口及性别构成统计数据如表所示: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具体指标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年末总人口/万人 138271 139008 139538 140005 141178城乡人口 城镇人口/万人 79298 81347 83137 84843 90199乡村人口/万人 58973 57661 56401 55162 50979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万人 70815 71137 71351 71527 72334女性人口/万人 67456 67871 68187 68478 68844性别比(女=100) 104.98 104.81 104.64 104.45 105.07注释:①全国人口普查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②2016年—2019年为‰人口变动调查样本数据推算而来,2020年为普查数据。③表中数据的处理遵循四舍五入的原则。(1)从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全国人口在_______年达到14亿,2016年—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逐年_______。(2)依据全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曲线图。(3)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5.07,而2019年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4.45。这两年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26.(10分)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做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所示,图甲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D代表生物圈内的生物,序号①-③表示生物的某些生理过程;图乙为全球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统计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甲中能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有________(填序号)。(2)在自然界中,碳是以________的形式,不断地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简称________。(3)由图乙可以看出,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1963年至2019年均在逐年增长,我国2019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这得益于一方面国家出台政策保护植被,并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开发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节能减排。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我国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不值得提倡,A不符合题意。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是绿色出行的方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B不符合题意。C.一年四季长期吹空调,浪费能源,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C符合题意。D.用聚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包装袋,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难以被自然降解,从而造成白色污染,因此“购物时自备环保袋,减少使用塑料袋”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D不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A.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变废为宝,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A正确。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B正确。C.乱砍滥伐,滥捕滥杀,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环境,C错误。D.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功能,还能净化空气,D正确。故选C。3.答案:D解析:滥捕鱼类等水产资源会破坏洱海的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洱海。故选D。4.答案:D解析:①向水源中排放污水会造成水污染;②汽车尾气会造成空气污染;③乱丢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④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5.答案:A解析:A.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对生物的危害,可变废为宝,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不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危害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环保理念,A符合题意。B.废电池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对土壤水源都有很大的危害,不乱扔废旧电池符合环保理念,B不符合题意。C.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容易造成塑料污染,且不易降解,购物不使用塑料袋符合环保理念,C不符合题意。D.大量磷元素会造成湖水出现“水华”或海洋“赤潮”现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符合环保理念,D不符合题意。故选A。6.答案:C解析:AB、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和工业废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导致温室效应增强,AB错误;C、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节能减排等形式,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D、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C。7.答案:D解析: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海底甲烷溢漏会加剧温室效应, D正确。8.答案:A解析:A.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尾气不达标的汽车更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减少碳排放,A符合题意。BCD.少使用一次性水杯、积极参加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都是节能减排、利于减少碳排放的良好行为,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答案:B解析:A.骑自行车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A正确。B.毁林开田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侵蚀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与绿色发展的理念相违背,B错误。C.将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一部分,C正确。D.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有助于保护水资源,防止水体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D正确。故选:B。10.答案:D解析: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节约资源,属于“低碳”的生活方式。11.答案:C解析:A.大力植树造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候,A不符合题意。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C.露天焚烧垃圾、秸秆,会加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庄严目标,C符合题意。D.推行无纸化办公可节约用纸,有利于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答案:D解析:AB、多栽树种花,保护森林;节约纸张,保护植物。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利于实现碳中和。AB正确。C、骑自行车上学,低碳出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D、长时间开空调,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加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低碳生活。D错误。故选:D。13.答案:B解析: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温室效应,A正确。B、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C、开发新能源,逐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D、塑料袋不易被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使用过多、废弃过多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袋,拒绝过度包装,D正确。故选:B。14.答案:B解析:①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方便生活,浪费能源,不符合节能减排,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①不符合题意。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符合节能减排,利于实现“碳中和”,故②符合题意。③秸秆全部就地焚烧会污染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灰尘等,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③不符合题意。④积极开发新型能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故④符合题意。故选B。15.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详解]A、乱砍滥伐,,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不利于保护环境,A错误。B.垃圾分类处理,保护环境,利于保护环境,B正确。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态平衡,不利于保护环境,C错误。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不利于保护环境,D错误。故选B。16.答案:C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A正确。B.人类的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交通运输等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可见,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会影响自然,B正确。C,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会导致资源的枯蝎和环境的破坏。人类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C错误。D.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可见,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D正确。故选C.17.答案:B解析:B、人类的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如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等,B正确18.答案:A解析:A.围湖造田,竭泽而渔会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A符合题意。BCD.救治受伤的野鸟、污水处理,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崇尚节约,都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答案:D解析:A.伐林垦荒会破坏森林,减少绿色植物覆盖面积,从而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不利于实现碳中和,也不利于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故A错误。B.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导致森林减少,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不利于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故B错误。C.出行多开燃油汽车,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性气体,不利于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故C错误。D.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于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故D正确,故选D。20.答案:D解析:房屋装修或者购置大量新家具后,装修或是装饰材料内往往含有有害气体。例如,人造材料、各种油漆、涂料、粘合剂以及家具等,其主要污染物是甲醛、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和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还有如大理石等建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的污染源,这些都对人体有害,所以房屋装修后要过一段时间后在搬进去住为好,让装修材料中的有机化合物扩散,防止对人体造成危害。所以房屋装修后要首先开窗通风,要过一段时间等有害气体散发尽了,再搬进去住比较好,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21.答案: (1)氧气;二氧化碳(2)光合;碳—氧(3)呼吸(4)随手关灯,节水节电,植树造林, 多骑自行车少开车解析:(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2)光合作用是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生成有机物和氧,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3)吸烟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经常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气管炎、咽炎等,还会诱发肺癌,据统计,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因此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3)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22.答案:(1)分解者(2)太阳光或太阳能或光能;大豆、玉米→鸡→人(3)甲烷细菌或产甲烷细菌(4)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废弃物得以循环利用、提高农作物能量的转化率等合理答案解析:(1)蘑菇是大型真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腐生生活,能分解有机物,因此属于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因此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或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大豆(玉米)→鸡→人;大豆(玉米)→人;因此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大豆(玉米)→鸡→人。(3)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培养蘑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利用秸秆、粪便等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了物质循环;沼气池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是甲烷细菌。(4)图示生产模式的优点有: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废弃物得以循环利用、提高农作物能量的转化率等。23.答案:(1)调查/抽样调查;96;随机抽样(2)①(3)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合理即可)解析:(1)上述材料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调查(或抽样调查)法,资料显示居民中支持垃圾分类的百分比是(406+554)÷(40+406+554)=960÷1000=96%。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所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科研人员在确定调查对象时,应随机抽取。(2)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即本身或其材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可回收物主要品种包括废纸、废弃塑料瓶、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塑料矿泉水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垃圾,应该投放到①可回收物的垃圾桶。(3)倡导垃圾分类的标语: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合理即可)。24.答案:(1)E光合作用;A、B、C、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2)二氧化碳;大面积植树造林,节约水电、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3)绿色植物(4)分解者;有害垃圾解析:(1)由图可知: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通过E光合作用从分解者中获得二氧化碳的速率与B、C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A分解作用,煤、炭的D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在通常情况下,适度地引种外来绿化苗木,并不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动态失衡,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通过分解作用分解为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又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利用;化石燃料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现在倡导的“碳中和”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实现碳的排放和吸收正负抵消,可行性措施包括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物质循环总是伴随能量流动进行的,不同的生物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该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为绿色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生物圈的基石。(4)微生物能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直接变成水和气体,属于分解者。在城市垃圾的处理中,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应投入有害垃圾回收箱中,然后进行集中处理。25.答案:(1)2019;增加(2)见下图:(3)2019年的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2020年的数据为普查数据,更为准确。解析:(1)从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全国人口在2019年达到14亿,2016年—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逐年增加。(2)依据全国人口统计数据,绘制2016年—2020年全国人口性别比曲线图,见答案。(3)2019年与2020年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2019年的数据为抽样调查数据,存在一定误差,2020年的数据为普查数据,更为准确。26.答案:(1)①③(2)二氧化碳/CO2;碳—氧平衡(3)光合;节约用纸、节约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解析:(1)图甲中①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③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见,图甲的生理过程中,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有①③。(2)在自然界中,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往复;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可见,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利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为了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节约用纸、节约用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