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蛟龙”探海——许晨新课导入这是2024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镜头。这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代表,他们手中托举的就是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模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被称为“大国重器”。浏览课文,提取重要信息,把握课文重要内容。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悟“蛟龙号”深潜的成功对我国海洋勘测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向科学事业和科学家致敬。素养目标山东德州人,出生于 1955 年 8 月。中共党员,1989 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多部优秀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像《居者有其屋 ——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纪实》《第四极:中国 “蛟龙” 号挑战深海》等。斩获了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等诸多荣誉,在文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影响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踪迹已经覆盖了南北极,征服了山峰,唯独深海,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海洋对各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中国“蛟龙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深潜的旅程,并为中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 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最大下潜深度7020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愿景。本文作者实地跟船50余天、前后采访近5年,用厚重与详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将“蛟龙号”深潜的台前幕后故事忠实还原。“蛟龙号”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个海里。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理论上可覆盖全球99.8%的海域。知识积累蛟龙号知识积累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报告文学】憧憬 蹒跚 矗立 劈波斩浪浩瀚 波澜 蓦然 驰骋 广袤 窥视 奥秘 深邃 抖擞 崭新生词注音chōng jǐngpán shānchùpī bō zhǎn lànghànlánmòchí chěngmàokuīàosuìdǒu sǒuzhǎn蹒 跚:浩 瀚:淋漓尽致:踌躇满志:绘声绘色:浩瀚无际:波澜起伏:劈波斩浪:词语解释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水势盛大,没有边际。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形容广大,无边无际。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记叙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7020米的过程及意义。第二部分(第3~10段):讲述了“蛟龙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多次深潜试验。第三部分(第11-15段):“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成功并创造最新记录。,并与同日实现航天对接的航天员通话。第五部分(第21段):议论抒情,表达对中华民族完成上天入海伟大壮举的自豪之情。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与无尽探索,交代“蛟龙”探海的背景。文章结构第四部分(第16-20段):“蛟龙号”潜航员与“神舟九号”航天员进行海天互祝。文章标题为“‘蛟龙’探海”,但第一、二段却与之无关,可以删去吗?请你说明理由。课文解析不可以。第一、二段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课文解析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作情绪善变的孩子,赋予大海人类 “情绪善变” 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海在海试当天天气状况的不稳定,侧面烘托出 “蛟龙号” 海试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海试团队克服困难进行海试做铺垫,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海试的艰难。“一艘标记着‘向阳红09号’的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课文解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向阳红09号”比作定海神针,写出其沉稳,衬托出工作人员的沉着冷静;把“蛟龙号”比作小鲸鱼,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样子,并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怀抱”准确生动,富有情感。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为什么是“亲近”的?课文解析“海试地点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是从空间上的距离来说的,而“亲近”是从情感上的距离来说的。“蛟龙号”海试团队渴望快点到达那片遥远的海域,去实现“蛟龙号”冲击深潜7000米的入海奇迹,所以对于距出发港口万里之遥的海试地点,在情感上他们是亲近的。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课文解析作者通过描述“蚊龙号”深潜试验的准备过程,包括气象条件、海况监测和设备检查等细节,以及潜航员们正在进行下潜前的最后准备和指挥时的情景,表现了现场的紧张氛围。同时,通过描绘有序的操作流程、专业的团队协作和明确的指挥指令,展现了整个试验过程的有序性。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环境描写也加剧了这种紧张感。但与有序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试验的严谨和高效。文章中提到了中国的航天工程和载人深潜事业在同一天创造了两项奇迹,这两项奇迹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是什么 课文解析首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手控交会对接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城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成功深潜,则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测技术领城的突破和领先,为全球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这两项奇迹的实现,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和雄心壮志,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好啊”,有什么样的独特效果 课文解析这里的“好啊”,既是感叹“神舟”与“蛟龙”奇迹般的海空连线,互致祝福;又是感叹我们中国在一天之内诞生了“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两项奇迹,表现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深深的骄傲和自豪。中国载人深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你觉得中国“蛟龙号”能实现成功坐底7020米的因素有哪些 课文解析①技术上的创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经过了大量的科技专家与技术人员的拼搏,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而成的,而且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 5000米深潜海试后,科技专家和技术人员又对它进行了改进。课文解析②有专业、自信的海试团队。海试团队踌躇满志地奔赴海试海域,虽然在海试当天遭遇了风雨突袭,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后,海试团队认为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最终,“蛟龙号”按时下潜并顺利完成坐底7020米的任务。梳理、概括课文所呈现的载人深潜的科学精神,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文解析内涵 具体表现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时,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蛟龙”号迎头赶上,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记录。自立自强课文解析内涵 具体表现从1000米、3000米、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蛟龙”号劈波斩浪,不断冲击设计极限。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三名试航员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3个多小时的下潜,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水下画面和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沉着冷静的通话声。团结协作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胸怀祖国,拼搏奉献文章记叙了“蛟龙”探海和海空连线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在深海探索和载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颂扬了中华民族敢于探索、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主旨归纳1.线索清晰,叙事紧凑文章以 “蛟龙号” 深潜试验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从团队起航奔赴西太平洋,到一次次深潜尝试,再到成功下潜 7020 米,条理清晰地呈现全过程。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如出征仪式、下潜中的对话、与 “神舟九号” 互动等,情节紧凑,毫无拖沓之感,让读者能直观感受海试紧张氛围 。写作特点2.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作者用生动语言描绘画面,“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使场景跃然纸上。在描述 “蛟龙号” 突破时,字里行间满是自豪与激动,对航天、深潜事业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能强烈感染读者,激发大家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写作特点“蛟龙” 探海人类海洋探索马里亚纳海沟“蛟号” 海试古代(神话)、近代(科幻)、现代(他国成就)位置、深度、挑战价值科学梦想探索未知板书设计启航:2012.6.3,江阴苏南国际码头→马里亚纳海沟关键节点:6.24,4:20 出征,9:07 坐底 7020 米天地对话:“蛟龙” 祝福 “神舟”,“神舟” 回贺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chì) 释然(shì) 负荷(hè)B.轮廓(kuò) 俯瞰(kàn) 叮嘱(zhǔ)C.确凿(zhuó) 倒悬(xuán) 模拟(nǐ)D.遨游(áo) 稠密(chóu) 烧灼(zhuó)当堂检测解析:C.有误,“确凿”的“凿”应读作“záo”。故选C。C2.下列画线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B.这部小说的结尾真是耐人寻味啊。C.有一次我屏息凝神地搭着积木,生怕它倒了,因为那是我花了很多心血才搭好的。D.我们平时已经训练过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因此身体上能够对答如流。当堂检测解析:A.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选项正确。B.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选项正确。C.屏息凝神: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选项正确。D.对答如流:指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使用对象错误。D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些什么?B.一个关键的操作——抛伞,即将开始。C.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D.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当堂检测解析:A.有误,句子为陈述句,并不表示疑问,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B.正确;C.有误,约数间不能用顿号,所以“百分之八、九十”中的顿号应删去;D.有误,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故选B。B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这句话中“几秒钟”“上千吨水化为蒸气”形象地展现出火箭炽热火焰的威力。B.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这句话运用具体、科学的数字,准确地介绍了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的形态,科学严谨。C.“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解释了“非常紧张”的原因。D.“回来后我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这句话属于倒叙,交代裂纹出现的原因,给读者释疑,让读者清楚明白。当堂检测解析:“回来后我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这句话是对情节的补充,属于补叙。选项错误。D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