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年中考历史【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4 中国的对外交往【体系建构】【例题剖析】【例题】(2024·上海奉贤·一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16世纪世界性航海活动示意图材料二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四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明)《殊域周咨录》 材料五 《榜葛刺进麒麟图》材料六 18世纪的一幅描绘黑奴加工烟草的版画 材料七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步骤一]看地图 ,定方位(1)从材料一示意图中看,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主要指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西方航海家开辟的新航路不仅包括从欧洲通往亚洲的航海路线,还包括 。[步骤二]读史料 ,找视角(2)材料二和材料三认识上述航海活动的共同视角是( )A.作用 B.影响 C.动机 D.后果[步骤三]分角度 ,比异同(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答案】(1) 印度洋 美洲(2)C(3)动机:前者为了宣扬国威,后者为了寻找黄金。影响:前者促进了友好交往;后者加剧了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知识整合】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朝代/时期 表现西汉 1.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3.张骞通西域后,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东汉 班超留守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唐朝 1.日本:遣唐使来华,吸取唐朝文化,促进大化改新,实现日本社会转型;鉴真东渡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2.新罗: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物产首位 3.天竺: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大唐西域记》两宋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元朝 对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明朝 1.郑和下西洋,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2.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清朝 1.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与沙俄进行雅克萨之战,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上贸易,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事件 表现 认识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屈辱被动的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2.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避免再次出现外来侵略现象 3.我国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之路第二次鸦片 战争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九国公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三、中国现代的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表现:20世纪50年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建交: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1世纪初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方位外交 措施: 1.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3.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归纳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哪些认识?变化:东方中心——任人宰割——伸张权益——大国行列 因素: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程度;国际环境;对外政策等 认识: (1)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是决定国际地位变迁的重要因素。 (2)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势地位,闭关锁国只会导致国家落后。 (3)要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盛。【知识拓展】世界文明的交流时期 事件 影响古代 丝绸之路开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亚历山大东征 使希腊文明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和经贸往来罗马的扩张 使罗马文化渗透到其统治的广大地区,同时也促进了欧、亚、非文明的交流阿拉伯沟通东西方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近代 新航路的开辟 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殖民扩张 和“三角贸易” 西方殖民者进行的殖民扩张与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黑奴贸易,客观上促进了各洲之间物种、文化等的交流现代 经济全球化 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减少,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一带 一路”倡议 大大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专题专练】1.(2023·上海杨浦·二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外交往交流在范围、内容、方式、影响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某校一历史兴趣小组以“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为研究主题,查找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活动。 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非洲黑人俑 A 《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新罗人崔致远撰写(注:于慎微生平不详,或为唐朝官员)B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二册)》 C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D E(1)在上述材料中,选出符合研究主题的材料:材料A、材料 和材料 。如果要研究 “唐朝与东亚国家的交流”,价值最高的是材料 ,请说明理由。(材料填写字母)(2)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除了已有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以外,请帮助他们再补充两个相关历史事件。(3)根据上述选出的材料和补充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2.(2023·上海嘉定·一模)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沉船残骸,被命名为“黑石号”。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请大家一起探寻文物里的历史。A.长沙窑青青釉褐彩纪年碗 (外侧字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 B.唐·八棱胡人使乐金杯 (波斯金银器样式,中国境内也有出土)C.扬州江心镜 (铭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甘九日于扬州扬子江心百炼造成) 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 ——唐·李肇《国史补》卷下(1)根据材料A的信息,推测该船的沉没年代不可能早于 (朝代)。(2)判断下列有关材料B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填字母)A.可以用于研究唐朝金银器的发展水平 B.可以用于研究唐朝中外交往的情况C.证明这种异域风格金杯是对外销售的 D.证明这种异域风格金杯广受国人欢迎(3)针对研究“唐代江心镜”这一主题,材料C和材料D能否互证?说明判断理由(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发挥历史想象,在下图中画出该沉船可能的大致航行路线,并说明理由。3.(上海·中考真题)借史以明鉴,探索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今日中国的发展尤为重要。A BC D(1)将上面路线图与相应的时代进行匹配。(填写字母)汉代: 唐代: 元代: 明代:(2)结合所学,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朝代 中国传入西方 西方传入中国汉朝 随着(1)_________的出使,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唐朝 通过遣唐使来华和鉴真东渡,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传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_________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宋元 宋元时期,中国重大发明的印刷术、 (3)__________、火药等输往西方。 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明清 明朝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有关西方自然科学的书籍,经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传到中国。(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4.(上海宝山·一模)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C.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签宇的新闻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D.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1)将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填写字母)。(2)根据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认识。5.(上海奉贤·一模)外交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折射时代变迁,彰显中国智慧。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周恩来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的讲话(节选),1953年12月31日(1)材料一中的内容可归纳为 。(2)将上述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①材料 ;②材料 ;③材料 。(3)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1970年的第25届联合国大会:“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这说明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C.美国对华冷战思维仍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4)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外交事业先后经历了 、外交舞台的拓展和 三个阶段。(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认为哪些因素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不断发展。6.(2023·上海崇明·二模)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平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团长乔冠华(左)开怀大笑材料二 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整理自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15年9月28日)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严肃思考: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在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我提几点建议:第一,主持公道。大小国家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联合国宪章首要原则。第二,厉行法治,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遵循,也是国际秩序稳定的重要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加以维护。第三,促进合作。促进国际合作是联合国成立的初衷,也是联合国宪章重要宗旨。第四,聚焦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整理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1日)材料四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在此,我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坚持创新驱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行动导向,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整理自习近平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2021年9月21日)材料五 ——整理自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2月3日)(1)材料一中的照片拍摄于哪一年?(2)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二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联合国的中国时刻的认识。7.(上海静安·二模)(三)走向世界的中国为迎接区学术季的系列展示,学校准备布置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主题展览,邀请你担任志愿者,完成以下布展工作。(1)“走向世界的中国”主题展览按历史时期分设展区,请你为以下两个展区选择布展材料。(填写字母)展区一 多元的古代世界区域文明 材料 ①展区二 被迫卷入近代世界殖民体系 材料 ②(2)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联,请你为材料写文字说明。例如材料A反映了中国不仅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还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材料D反映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走向世界的中国”的认识,作为主题展览的导语。参考答案:1.【答案】(1) B C B理由;材料B反映的是唐朝与新罗之间的文化交流,符合研究内容,并且是当时人写的,所以价值最高。(2)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3)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能写出交流范围广、内容丰富、交通方式上有陆路和海路、交流呈双向性等三个符合题意的不同层面的特点即可。【解析】(1)根据题干“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为研究主题,结合所学可知,A“唐朝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非洲黑人俑”反映了唐代与大食和非洲交往的信息;B“《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9世纪新罗人崔致远撰写”反映了唐朝诗歌文化对新罗的影响;C“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反映了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代文化的历史信息;D“《步辇图》”反映了唐蕃民族关系;E“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反映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信息。由此可见,ABC可作为研究“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的材料。如果要研究“唐朝与东亚国家的交流”,价值最高的是材料B;结合所学可知,材料B反映的是唐朝与新罗之间的文化交流,符合研究内容,并且是当时人写的,所以价值最高。(2)根据所学可知,为进一步研究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除了已有材料所示的历史事件以外,还可以补充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历史信息。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3)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包括交流范围广、内容丰富、交通方式上有陆路和海路、交流呈双向性等。2.【答案】(1)唐(2)D(3)能。两则材料分别是唐代江心镜的出土实物和唐代的史书记载,有共同的主题,可以互证。不能。虽然一则为实物材料,一则为史书中记载,但两者关于江心镜制作的时间是不一致的。(4)路线必须经过沉船地点。理由:能围绕题干中出土的文物生产的地点、沉船发现的地点、海上丝绸之路等进行阐述皆可。(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外侧字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826年,唐宝历二年。据此推测该船沉没年代不可能早于唐朝。(2)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不能证明这种异域风格金杯广受国人欢迎,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唐·八棱胡人使乐金杯”可知,材料可以用于研究唐朝金银器的发展水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波斯金银器样式,中国境内也有出土”可知,材料可以说明唐朝中外交往,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波斯金银器样式,中国境内也有出土”可知,材料可以说明这种异域风格金杯是对外销售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分别是唐代江心镜的出土实物和唐代的史书记载,有共同的主题,可以互证。因此两者可以互换。虽然一则为实物材料,一则为史书中记载,但两者关于江心镜制作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不可以互换。(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绘制该路线图必须要经过沉船的地点。画出的路线要与船上文物的生产地点,海上丝绸之路相联。3.【答案】(1) C A B D(2)张骞;玄奘;指南针/司南(3)从时空上看,历史悠久,空间跨度大;从路线上看,具有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兼备的特点;从交流内容上看,涵盖物品、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从整体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增加答案:中国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匈奴、安息”可知①汉代对应的是C;根据材料“西域、长安”可知②唐朝对应的是A;根据材料“元大都、行省”可知③元代对应的是B;根据材料“浏家港以及海外航行路线”可知④明代对应的是D。(2)结合所学汉代的史实可知随着(1)张骞的出使,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结合所学唐朝的史实可知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后来携带大量佛经回长安。结合所学宋元时期的史实可知宋元时期,中国重大发明的印刷术、(3)指南针/司南、火药等输往西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从时空、路线、交流内容、整体上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认识:历史悠久,空间跨度大;从路线上看,具有由陆路为主到海陆兼备的特点;从交流内容上看,涵盖物品、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从整体而言,中国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增加答案:中国古代文明交流是和平的。4.【答案】(1)B、A。(2)从屈辱、不平等的、任人宰割的外交到独立自主平等的外交/从被动到主动/从被西方国际排斥到主动融人国际社会/从弱国无外交走向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3)能够根据材料,围绕主题进行有逻辑的叙述。第四层次,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综合国力与外交的关联”或“国际环境变化、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发展”等方面谈出自己的认识。【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9年中国报纸发表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签宇的新闻,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故BCAD。(2)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经历的变化是,从屈辱、不平等的、任人宰割的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从弱国无外交走向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能够根据材料,围绕主题进行有逻辑的叙述,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综合国力与外交的关联”或“国际环境变化、外交政策调整与外交发展”等方面谈出自己的认识。5.【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材料五 材料四 材料三(3)B(4)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舞台的起步、初登外交舞台) 全方位外交(多层次、立体化外交)(5)参考答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不断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局势的变化等因素有关。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又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开外交局面提供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先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等一系列外交成就,外交舞台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折射时代变迁,彰显中国智慧。【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2)根据题干和材料可知,1955年发生的事件是万隆会议,即图中材料五;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应材料四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对应材料三。(3)根据材料可知,“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说明美国总统认识到反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已是无法阻挡的事实,主要是因为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B项正确;“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排除A项;题干反映美国对华冷战政策受挫,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4)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外交经历的建国初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或外交舞台的起步、初登外交舞台,到70年代的外交事业的发展或外交舞台的拓展,到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或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5)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的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到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7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到改革开放后的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外交,这些史实说明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不断发展的因素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等。6.【答案】(1)1971年。(2)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照片拍摄于1971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根据材料二“世界格局正处在一个加快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需要作出以下努力: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史实,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主张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决心;材料三反映了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积极为其建言献策,发挥联合国应有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以自己的方式着力推动世界的稳定发展;材料四反映了疫情时代,我国的全球倡议,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材料五通过成绩单,体现了我国对联合国事业的支持。说明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对联合国的中国时刻的认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答案】(1)①C、②B(2)中国不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3)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完全不同于历史上某些大国。我们是借助和平意志与和平力量,通过和平方式与和平道路,历经曲折反复,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与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是相互统一的。未来,中国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地走向世界。【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A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往来;B是《时局图》,《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世界文明示意图体现了多元的古代世界区域文明,D表现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说明中国不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E是中国军队参加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F是美国总统特别助理关于《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排列顺序的提议,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 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 德、日、意 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这标志着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因此反映“多元的古代世界区域文明”的是C;反映“被迫卷入近代世界殖民体系”的是B。(2)根据所学知识,材料D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映了中国不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写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进程,完全不同于历史上某些大国。我们是借助和平意志与和平力量,通过和平方式与和平道路,历经曲折反复,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与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是相互统一的。未来,中国将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地走向世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