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2024)-【新教材解读】义务教育教材内容解读课件(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下册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时间:2025.2.28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
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前,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
》,通知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
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前 言
目 录
第一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统编版)》目录变化比对
第二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统编版)》各章节内容变化
第四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统编版)》特征及导向指引
第五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统编版)》学史方法指导
第三部分
《历史新教材(2024统编版)》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旧教材
新教材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本单元课时目录变化有四种类型:1、标题全改;2、标题局部调整 3、课时顺序调整 4、新增章节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旧教材
新教材
本单元课时目录变化有四种类型:
1、标题全改 2、标题局部调整 3、课时顺序调整 4、新增章节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 开元盛世
标题全改
第4课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标题局部改动
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第4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课时位置调整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新增章节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旧教材
新教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两节合为一节
“宋代”改为“宋元时期”
课时位置和目录微调
课时位置和目录微调
1、章节合并 2、时空范围调整 3、课时位置调整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旧教材
新教材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5 课:明朝的统治
第 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 19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两节合为一节
清朝前期改为明清时期
微调
1、章节合并 2、时空范围调整 3、文化内容单列出来 4、目录微调
时空表述表述更准
表述更
严谨准确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旧教材
新教材
增加 学史方法指导
目录变化:
1、章节目录的时空表述的变化:如“唐朝” 变为“隋唐时期”;明朝+清前期=明清时期。
2、章节顺序的变化:如“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由旧教材第5课变为新教材的第4课,目的是为了章节安排更合理。
3、章节目录把“科技文化”单列出来。不再与其他内容混在一块,说明对科技文化的重视。
4、章节合并,目录更简明。如:“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与“元朝的统治”精简为“元朝的统一”,体现统一趋势。
5、注重学史方法指导。
第一部分 教材目录变化比对
目录
变化
5、目录编排更简明、合理
3、文化板块更明确和细化
2、强调单元同类知识的归类
1、注重时空范围的调整
【小结01】
6、介绍学史方法
4、增加民族交融章节,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目录变化趋向
第二部分 各章节内容具体变化
1、有利于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把握,体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增加单元时间轴
单元首页设置
第二部分 各章节内容具体变化
2、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单元目标设定体现大单元教学趋势。
增加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首页设置
第二部分 各章节内容具体变化
每课时以图片和文字导入,并设定课时学习目标
3、课时目标设定,体现任务教学导向
新教材课时设计导向变化趋势:
今后不再以单篇课文或课时作为“课”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是根据任务来设课,以任务为导向
导课形式多样化;课时设定目标化
课时首页设置
第二部分 各章节内容具体变化
课时结构变化
导入方式
文字导入
文字+图片导入+目标任务
课中
模块
正文(1-3目)
正文(1-3目)
“相关史事”
“问题思考”
“材料研读”
“相关史事”
“问题思考”
材料研读
+
“读地图”
“想一想”
“学史崇德”
“人物扫描”
新增
课后
模块
“课后活动”
“知识拓展”
“课后活动”
“知识拓展”
4、课时结构变化,探究导向和角度变化
“立德树人”趋势
旧教材
新教材
新增
内容
变化
4、课时结构变化,探究导向和角度变化
3、课时目标设定,体现任务教学导向
2、单元目标设定,体现大单元教学趋势
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把握
【小结02】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2:“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P4:“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最初定都汉长安城后迁至大兴(以其早年封号命名新城—“大兴公”)。原因是汉长安城的问题:布局不合理;环境恶劣;面临被淹危险。隋大兴城根据儒家礼制布局;利用地形并赋予文化内涵:体现天人合一。大兴城是唐朝长安城的前身。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3:“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 年。”
P6:“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隋唐时期的官与吏是两个概念,在身份地位、职务职责、选拔任用以及级别待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享有国家发放的俸禄;而吏主要为官服务,选拔方式多样但地位较低,待遇也不如官员稳定,不享受朝廷俸禄。这些区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层级性。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21:“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P6:“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
孟加拉是一个地理和文化区域,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而孟加拉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位于孟加拉地区的东部。两者在政治地位、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
孟加拉是一个地区不是国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49:“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局面’
P60: “元灭南宋…..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政权并立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不同政治实体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存在,互不隶属。例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蜀、吴),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权并立的例子。
而政权分立则是指一个政治实体内部或外部分解为若干个政治实体或政权,这些实体或政权之间互不隶属。例如,苏联解体后形成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几个独立的国家,就是政权分立的结果。
总的来说,政权并立更多地强调的是多个政治实体的同时存在,而政权分立则更多地强调的是从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中分裂出来的多个政治实体。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52: 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P60: 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称作“腹里”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元对中书省直辖地区的通称。元朝把大都(今北京)附近的这片地区叫做“腹里”,包括山东、山西、河北之地, 辖二十九路、八州、三属府、九十一属州、三百四十六属县。《元史·地理志》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这个地区由朝廷的中书省直接管理。元除吐蕃地区由宣政院兼管、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其余各地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管理。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68:第3段中《四书集注》
P88 :改为《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首版出版于1190年的漳州,是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集注。该书包括《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和《孟子集注》14卷。注释众多发挥理学家的论点,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72: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P92: “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红线处文字删除
红字的地方删除。
连接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早在东汉时期和罗马帝国的第一次交流中便有记载。
史实表述更准确
第三部分 教材正文改动汇总
旧教材
新教材
P90: “清朝入关后”
P92: “‘清军入关后”
史实表述更准确
P91:“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P105: “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
2024年秋季以来教材的改版是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改革,旨在通过优化教材内容、调整教学方式、提升学科素养等措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次改版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新期待。我们需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共同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作为历史学科,七年级使用新的教材在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2025年春季七下历史新教材,有以下一些明显的特征和导向趋势:
一、优化历史教材
1、教材编排优化:如单元时间轴、单元目标设定、单元任务设定、图文导课方式优化等。
2、教材表述的优化:
(1)时空表述的优化——更准确、细致,符合历史真实。如第三单元目录“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特别强调“鸦片战争前”使学生有更准确的时间把握。“孟加拉换成孟加拉国” 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空间把握。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2)文字表述的优化——更准确、更合理、更符合历史真实。
例一:“选拔官吏”改为“选拔官员”,使学生明白“官”和“吏”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类似于当代英国的“政务官”与“事务官”(公务员)的区别。
例二:“政权分立”改为“政权并立”也很有讲究。
指出图中哪是官?哪是吏?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3、编排理念更加明确
七下历史新教材继续贯彻七上新教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巩固”的理念。在课文的章节编排顺序、章节的内容(如突出民族交融部分内容)、正文部分的表述方面(如“元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体现。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二、渗透新的教学理念——这表现在新教材在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新教材的学术体系。
七下新教材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学说,构建了人类历史纵横交错的发展框架和主要线索,通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发展规律和大趋势。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2、运用大概念整合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结构化
  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或观念,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新教材采取通史体例,并围绕能够统领每个学习板块的大概念设立教学单元,阶段性呈现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
  如七年级上下册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讲述从原始社会和中华文明起源、经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3、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观念和历史方法论等素养,这其中就包括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教材整体设计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①采用通史编纂体例,根据时序发展和空间联系设立单元内容,基本的必备的知识以“点—线”结合呈现,“点”是具体生动的重大史事,“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观照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
②注重单元、课、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之间的关联。
③精雕细琢课文正文,使正文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感知连贯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从而提高对史料实证的认识和理解、解释历史的能力。同时,教材中始终贯穿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2) 创新设计功能性栏目
  除了原有的一些辅助栏目外,新教材创新了一些栏目。一是在单元页设置【时间轴】,按时序呈现本单元重大史事,帮助学生把握该历史阶段的时空线索,配合历史地图设置【读地图】,旨在引导学生识图用图,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
二是设置【学史崇德】,从历史人物的言行或历史故事中导出育人价值,使学生明理、修德、立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体现中华民族价值立场和家国情怀。
三是设置【学史方法】,全套教材提供15种学史方法,每册教材提供2—3种,从方法论高度帮助师生更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4、培养历史思维
教材编写旨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好坏”感性思维和一分为二的“辩证”(多维综合)理性思维转变。例如在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不能单纯地以好或坏来评判,像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既要他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贡献,又要看到隋炀帝暴政的危害,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增强文化认同
新教材凸显科技文化章节内容就是增加文化认同的体现。通过对
第四部分 新教材特征及导向指引
各个朝代丰富历史内容的学习,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如隋唐的繁荣开放、元朝的大一统下的多元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等,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五部分 学史方法指导
一、如何读懂文献史料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中引用这样一则文献史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文献史料是书面记录史事的主要载体,读懂文献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如何读这则文献史料 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关注史料的出处,其中往往蕴含着时间、主题等重要信息。如这则史料出自刘昀等编撰的《旧唐书·魏征传》,从文献史料可以看出,这是有关唐朝名臣魏征劝速唐太宗的故事。
(2)查阅字典等工具书,弄清文献史料中字、词的含义。如“以铜为镜”,指古人梳妆打扮常用的铜镜;“以古为镜”,指以历史作为镜鉴;“以人为镜”,指的是虚心
第五部分 学史方法指导
接受别人的意见。
(3)理解文献史料的整体意思。如这则史料的整体含义,是唐太宗对魏征劝谏的高度评价: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与其他形式的史料相互印证。如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魏征传》中有意思相似的文字:“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已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表明唐太宗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对其谏言择善而从。
第五部分 学史方法指导
二、如何把握史事要素
第10课《金与南宋对峙》中介绍了“靖康之变”这件重要史事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掌握史事就为认识历史现象和建立历史联系奠定了基础。
掌握史事,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要素入手。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靖康之变发生的时间是1127年,地点是北宋的都城开封。史事中的历史人物。靖康之变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宋徽宗和宋钦宗。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他们心存幻想,措施失当,结果被金军掠为俘虏,最终客死他乡。
第五部分 学史方法指导
史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辽宋夏金时期呈现出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发展态势,在宋金联合灭辽过程中,金愈加强大,也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这成为金灭北宋的原因。史事的过程。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梳理,靖康之变从宋金联盟抗辽开始,以金军攻破开封为高潮,到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北上为结束。史事带来的结果。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赵构随即建立南宋,形成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
第五部分 学史方法指导
【小结】
如何读懂文献史料
(1)关注史料的出处
(2)查阅字典等工具书
(3)理解文献史料的整体意思
如何把握史事要素
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要素入手
分析史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
重要史事包括重要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掌握史事就为认识历史现象和建立历史联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