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三 第二章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新
课
导
入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区域,认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区域认知)
2.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综合思维)
3.实地考察本地保护耕地资源的具体做法,树立保护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观。(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壹.
贰.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目 录
叁.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01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1.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
指保证人们能够及时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粮食生产
进出口
储备
流通
影响环节:
基本方针:
立足国内基本方针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1.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种植为基础
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世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5%。
1.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把粮食安全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之上,需要粮食总产量与粮食需求量大致持平。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产量
数量
质量
光热水
时空配置
单产一定的情况下,粮食安全取决于耕地数量
单产提高,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数量就会减少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本P37-38页,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2014年),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图1为各区耕地质量等级结构图,图2为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3为我国耕地污染状况图。
优等地
高等地
中等地
低等地
平均质量等级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
3
5
7
9
11
13
15
耕地面积/万hm
2
平均质量等级
黄土高原区
黄淮海区
长江中下游区
江南区
四川盆地地区
云贵高原区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本P37-38页,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据图1,我国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 说明黄土高原区与该区比较,耕地质量较差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
原因:①与长江中下游区相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②气候较干旱,降水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土地产出水平低,故耕地质量较差。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本P37-38页,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原因:①地形:四川盆地四面皆山,平地面积较小;②地貌:云贵高原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③地势:两地均地表崎岖不平,平原比重较小,故耕地面积较小。
2. 图1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分析主要的自然原因。
3. 据图2. 图3,长江中下游区虽然耕地质量好,但是近几年耕地减少显著,原因可能有哪些?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本P37-38页,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人为原因:①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②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④大量的土地撂荒;⑤退耕还湖⑥农业结构调整,如大城市周边由粮食种植转变为乳畜业;⑦土地污染等。
【想一想】哪些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地形因素:我国山区广,平原少,造成耕地中坡地多,平地少,水土流失多发
气候因素:我国东西部水热条件差异大,东部季风区南北方差异显著。因此,耕地的光、热、水配置类型多样
水源因素: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水源情况不同,导致耕地有水田、旱地等多种形式
生物因素:我国自然带多样,不同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差异大,耕地的肥力不同
【想一想】哪些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的耕地质量
技术经济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有利于精耕细作,形成了水稻土、黄垆土等肥沃的人工熟化土壤;同时,也因为对食物的需求量大,造成过度开垦,耕地退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科学育种、轮作间作、温室大棚等都有利于耕地的种养保护。
社会经济因素:我国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正确引导农民对耕地种养结合,有效提高耕地质量。而土地流转等市场化过程对耕地质量的提高也有实际意义。
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2015年,我国人均耕地约1.35亩,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0%
中国用约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
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规模1亿多亩,已安排实施7450万亩,其中2020年完成年度任务1000多万亩。从整体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要建成美丽中国,实现全国森林覆盖率预定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稳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退耕还林还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扩大贫困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规模”。
近年来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之一
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耕地负荷重,长期重用轻养,加之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次生盐碱化的影响,使得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退化严重
农药、化肥大量施用,以及工业三废”污染、“白色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造成耕地污染和土壤板结
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1.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有哪些特点?
①分布不平衡,东多西少
②北方多旱地南方多水田
③高质量土地多分布在东部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
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中国各省区耕地平均质量
2. 气候和地形如何影响我国耕地分布的?
气候:通过影响气温、降水、光照等的组合,影响耕地质量。如南方耕地生产效率比北方高。
②地形: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坡度小于25°的山区。
2.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平均每年约有30%的播种面积受灾。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重要原因。
类型 地区 成因
梅雨 江淮地区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台风 东南沿海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春旱 华北 锋面雨带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夏涝 华北 夏季风来得早,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风沙 东北、华北、西北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冷空气侵入过程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的广大地区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降水天气系统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材料一: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土壤肥力基础薄弱,污染和退化严重。我国现有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以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到4%的水平;近30年来,我国耕作土壤的ph值下降了0.13到0.80,其中,南方地区耕地土壤酸化严重;全国19.4%的耕地土壤被污染,污染集中分布在有色金属矿区,工业区污水灌溉区和大中城市等周区域。
合作探究 1
材料二:目前全国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为60到90千克,每公顷地膜污染较重区域,如新疆的农田地膜残留量平均达到255千克每公顷,约为全国水平的5倍。另外,我国耕地中尚有超过20%的坡耕地尤其在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不容忽视。近年来,生物降解地膜很受欢迎。
合作探究 1
材料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人们曾这样形容肥沃的黑土地。然而,由于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为了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东北一些地方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深松深翻、轮作休耕、治理水土流失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为黑土地“加油”。
合作探究 1
1.结合资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主要表现(10分)
2.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请你为保护耕地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用养结合,改良培肥,增施有机肥(2分);治酸(2分)控污(2分);回收残膜(2分);发展节水灌溉(2分);开展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2分)。(任取五点,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①耕地肥力基础薄弱(2分) ②耕地土壤酸化加剧(2分)
③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2分) ④地膜残留污染严重(2分)
⑤耕层变薄,耕地退化如盐渍化、沙化等(2分)
02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立足粮食生产
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
1949—2016 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变化
1.立足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粮食生产
粮总产量
扩大耕地数量
1949年建国以前
提高单产水平
20世纪80年代后
1.立足粮食生产
每种措施如何影响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 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改善耕地的水热条件,提高耕地质量;防洪排涝、平整土地,可以减轻气象灾害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显著
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增施化肥 有利于耕地的养护,肥力的持续提高;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升耕地肥力,促进单产水平
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提高耕地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耕地资源的潜力
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 可以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损失
发展农业机械化 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保证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2.借助相关手段
以粮食的跨区调剂,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
1985年以后
粮食跨区调剂
南粮北运
北粮南运
大米
玉米
饲料粮
食用粮
粮食调出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份
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借助相关手段
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1.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导致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总体提高。
2.借助相关手段
通过利用国际粮食(谷物和大豆)市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2. 你认为我国是否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为什么?
开放:①需要。因为,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
②不需要。因为,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资源,腾出我国更多的耕地用于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有利于粮食安全。
2.借助相关手段
建立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安全体系
中国中央储备粮库:截止2019年9月,我国中央储备粮库有直属粮库和分库980多个,覆盖31个省市区,总仓接近1亿吨,成了老百姓放心的“米袋子”。
调节粮食市场
救灾备荒
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
03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必须支撑我国的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
耕地红线与占补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为做好下一步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工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提供了重要遵循。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粮食生产和消费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形势依然严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然会触及“占补平衡”。应当看到,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制度,是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的重要举措。
—《人民日报》
耕地红线与占补平衡
耕地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要补充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做到占补平衡
因地制宜提升耕地质量
区域 主要问题 农田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东北及内蒙古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黑土地土壤退化严重 黑土区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风沙盐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有机肥
华北平原地区 中、低产田分布较广,耕层变浅,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地下水超采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改善耕层结构
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区 中产田分布较多,土壤酸化日益加剧,污染严重 治酸控污,低产坡耕地改造或退耕恢复植被
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干旱缺水,土壤贫瘠,耕地退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地膜残留污染严重 发展节水农业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次生盐渍化,回收残膜
青藏高原区 中、低产田集中分布,生态脆弱,不利于农业生产 开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田建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
知识结构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有限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耕地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农业气候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增加粮食总产
区域间调配
粮食进口
粮食储备
划定耕地红线,增加资源供给能力
提升耕地质量,降低资源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