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学习项目二 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学习项目二 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艺术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四单元 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学习项目二 表演艺术家的二度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五线谱记谱法的发展历史,梳理常见记谱法的特点。 2.对比欣赏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感受西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魅力。 3.理解在音乐表演中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欣赏,深入了解影响表演者二度创作的因素,进一步积累音乐表演的审美评价标准。 教学难点 理解在音乐表演中忠实性与创造性的平衡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两课时学习的有关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和记谱法的内容,交流并分享对二度创作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交流。 教师总结:通过本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表演者只有以精湛的技术对作曲家原作进行二度创作,才能赋予静止的音符以鲜活的生命力;感受并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以文字谱、工尺谱等记谱法,以及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音乐,为表演者提供了较大的二度创作空间,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强大的生命力。西方音乐在记谱法及传承方式上与中国传统音乐有何区别?表演艺术家在演绎西方音乐作品时又是如何进行二度创作的?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 引导语:(出示纽姆谱和五线谱)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思考它们的异同之处。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左图为纽姆谱,右图为五线谱。纽姆(Neumes)是希腊语,意为“符号”,产生于8世纪,是在歌词上方标记简单的符号,指示旋律大致轮廓的一种记谱法。到10世纪,开始在一条线的上下方记入符号,表示音高和时值。随着音乐的发展,纽姆谱由一条线变为多条线,最后确定为五条线,即为现在的五线谱。五线谱能够比较准确地记录作曲家的创作,那不同的演奏者按五线谱演奏相同作品时,他们的艺术表现是否会完全一样? 小组讨论并分享。
新知探究 项目任务一:对比欣赏《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片段 引导语:我们在上学期已经了解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并欣赏了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巴赫的部分音乐作品。《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中的第八首作品,请同学们对比欣赏里赫特与图雷克演奏的主题部分的第一至第四小节,说一说他们在速度处理上有何区别。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 教师总结:里赫特的演奏速度相对较快,四个小节用时24秒,展现出一种较为流畅且富有活力的演奏风格,使音乐具有较强的推进感;图雷克的演奏速度相对较慢,四个小节用时29秒,她的演奏给人一种沉稳、细腻且层次分明的感觉。 引导语:请同学们看谱再次对比欣赏,说一说两位演奏家在力度及触键方面有何区别,分别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小组交流并分享。 教师总结:里赫特的演奏力度变化较为明显,触键较为有力,能够营造出明亮、坚实的音色,音乐线条清晰,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图雷克的演奏力度均匀,变化较小,触键方式更加丰富、细腻,在部分和弦处运用了琶音的方式,使音色更加柔和,演奏风格温和优雅。不同演奏家不同的人生阅历、艺术造诣及演奏风格,以及他们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演绎,赋予了作曲家原作不同的生命力,这就是二度创作的魅力。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演奏版本?请简述理由。 项目任务二:对比欣赏《哥德堡变奏曲》片段 引导语:《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创作的一部佳作。这部作品因其结构庞大,织体丰富,演奏技术难度大,被视为演奏家演奏巴赫作品的终极挑战。加拿大著名钢琴家古尔德对巴赫的复调音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于1955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录制唱片。同一位演奏家在不同时期演奏同一首作品,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请对比欣赏这两个版本的主题片段,尝试从速度、力度、触键等方面做简要分析。 学生小组交流并分享。 教师总结:1955年版的录音迅猛、激昂、意气风发,强弱对比明显,触键干脆、清晰;1981年版的录音速度放慢了很多,全曲趋于平静、有序地进行,音乐表现更加沉稳、深刻。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同一位演奏家对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二度创作呢?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1955年版录音,全曲仅38分27秒,当时的古尔德年仅23岁,年少气盛,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自信和活力;1981年版录音,全曲长达51分15秒,当时的古尔德已年近半百,没有了年少时的个性张扬,多了许多内敛、稳重,如同在与巴赫对话,与自己的人生对话。所以,年龄的变化及人生阅历的不断沉淀,会使演奏家对同一首作品的认识和审美标准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也体现了二度创作的无穷魅力。 项目任务三:编订版本对比 引导语:许多演奏家、乐谱出版者在编订经典名作时,会把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和演奏的建议标记在乐谱上。同一首作品,不同编订版本乐谱的差异也是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体现。请同学们比较肖邦同一首作品乐谱的不同编订版本,找出其中的差异。 学生小组交流。
课堂小结 课后任务 由于五线谱可以详细、精准地记录节拍、节奏、音高、调式、力度、速度、和声等,以及西方音乐在长期发展中对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追求,使得西方音乐比中国传统音乐更强调按谱演奏。但由于不同演奏家及同一演奏家在不同时期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所以二度创作在西方音乐的演绎中同样存在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以下两项作业。 第一,请与项目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搜集巴赫《二部创意曲》No.9和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选段《我亲爱的爸爸》的不同演奏、演唱版本,说一说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艺术表现有何不同。 第二,近年来,为显示对作曲家及二度创作者的尊重,乐谱的出版越来越流行“净版”,即严格遵循作曲家手稿,绝不添加编订者意图。如果你是一个表演者,如何理解“严格认真读谱”与“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呢?请将你的观点写下来。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