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建筑吗?
请根据图片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
江西南昌 滕王阁
湖南岳阳 岳阳楼
湖北武汉 黄鹤楼
山东烟台 蓬莱阁
山西永济 鹳雀楼
北京四合院
Beijing courtyard
苏州园林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对象
析 题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
显著特色
中国建筑 的 特征




探究重点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他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
作家介绍
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
梁思成的追求与成就: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1924年与林徽因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与林徽因携手走过的生活:
1924年共同赴美国学习绘画、建筑;
1930年到1945年,两个人共同走过了15个省份,考察勘测了两百多处古建筑;
共同发现了我国历史上仅存的两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五台山佛光寺;
共同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共同保卫过老北京城墙,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与主持拆除工作的北京副市长吴晗发生过激烈争吵......
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也是彼此成就的学术伉俪!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但是最终城墙还是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北京老城墙被拆除
梁思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更是一个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中国人。本文的写作目的也不止在于向大众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呼吁继承发扬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以创造中国的新建筑。
写作背景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地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文体知识
字词检测
(7)辍学( )
(8)抱厦( )
(9)切削( )
(10)角叶( )
(11)槛( )
(12)柁墩( )
(1)帷幕( )
(2)垂脊( )
(3)接榫( )
(4)穹窿( )
(5)翘起( )
(6)点缀( )
(13)额枋( )
(14)戗兽( )
(15)水榭( )
(16)檩( )
(17)墁地( )
(18)框架( )
wéi

sǔn
qiónɡ
qiào
zhuì
chuò
shà
xiāo
jiǎo
kǎn
tuó
fānɡ
qiànɡ
xiè
lǐn
màn
kuànɡ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 2段) 从 和 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地位。
第二部分(3~13段)
第三部分(14~17段)
第四部分(18~20段) 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 问题,并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地域分布
历史跨度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文法
“可译性”
初读.理清脉络
探究文本
探究各个“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作比较 引 用 下定义
打比方 作诠释 摹状貌 列数字 分类别
台基
房屋
屋顶




一、(个体建筑)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中国建筑的特征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次
户外空间
二、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户外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
立柱
横梁
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
横梁的框架结构。
三、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
列数字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四、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摹状貌下定义
举例子
举架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五、举折、举架
摹状貌
下定义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轻盈、朴实、威严)“翘起如翼”(采光、排水)的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六、屋顶 瓦
作比较引用
七、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
举例子作比较
门环
垂脊吻
八、构件 脊吻、门窗 高度装饰
举例子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九、材料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作诠释
②群体建筑构成
③结构方法
④斗拱
⑤举折、举架
⑥屋顶的装饰作用
⑦屋身的主要颜色
⑧部件的装饰作用
⑨材料的装饰作用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局部
(次)
整体
(主)
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①个别建筑物
分析文章第三、四部分
1、文章中说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分别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它们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成为人们代代沿用的惯例。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规矩)。
“词汇”指的是建筑的组成构件和因素。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组成构件和因素,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构件的使用。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接受。
2、“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
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的风格,又具有独特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横额对联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影壁、牌楼等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用“语言和文字”为喻,说明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可译性”问题】
同样的需要——遮太阳挡风雨的居住需要(普通民居),炫权力显气派的统治需要(宫殿等),等等。
同样的问题——怎样选择建址、怎样使地基更坚实、怎样使结构更稳定牢固、怎样让装饰更加引人注目……
同样的情感——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希腊的神殿、北京的天坛……基于对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神的敬畏之情。
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镇。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
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课堂小结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
热河普陀拉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天坛
罗马教堂
北京牌坊楼
罗马的凯旋门
亚历山大纪念柱
华表
中西建筑特征对比
本文最后一段: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话题:继承与创新。
素材拓展
素材拓展
【适用话题】◇初心不改、不畏艰辛
【实际应用】战争年代,梁思成饱受"穷病险"的折磨,但依旧初心不改。他曾经遭受敌机轰炸险些丧命;也曾因为穷困靠典当为生;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梁思成都没有将研究事业搁置哪怕片刻。在简陋的工作室里,他忍受着饥饿;他拖着病痛的身体坚持野外考察:为了研究汉阙,遍访四川40个县。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写作。他认为建筑是文化的记录,通过对建筑的研究,后人可以增进对自己国家建筑传统的理解,"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的发展"。
◇适用◇初心不改、不畏艰辛、实践◇
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梁思成
适用主题:适用于时间检验真理、换种角度看问题、拥有长远目光、传统与传承等作文立意。
1950年,梁思成曾提方案力保北京古城,然而古城墙还是被迅速拆除……眼看北京城渐渐消失,他抱憾:"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然而历史无法复原,半个世纪后,事实还是无情验证了梁思成的泣泪警告——"古城"北京,已经被糟蹋得面目皆非。
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
——梁思成
适用主题: 正确看待民族传统,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民族自信心等主题。
示例:如今洋节备受追捧,而传统节日被冷落,究其根源,便是国人缺乏对自身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关注,正如梁思成所说: 一个民族的自卑和自大都源于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