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到了唐朝,扬州更是美丽镲华,让人醉生梦死。李白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而杜牧更是两度在扬州生活。翻开杜牧的诗集,最亮丽、最受人喜欢的是描写扬州的;可以说,杜牧传播了扬州的美名,扬州成就了杜牧的诗名。三百年后,又一文人路过此地,扬州还一如前吗?他眼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扬州慢姜 夔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的“黍离之悲”。2.掌握情景交融、用典、虚实结合、对比等主要表现手法。3.深入体会作者怀古伤今、感时伤事的爱国情怀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作者简介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写作背景题解《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扬州慢 姜夔(kuí)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旨为悲旨:黍离之悲情为悲情:予怀怆然整体感知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离之悲”?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黍离”“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悲从何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两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对比显悲,着一“尽”字,荒凉全出。杜牧心中的扬州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杜牧杜牧心中的扬州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杜牧悲从何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拟人,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以物写悲,更见悲情。“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悲从何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以声衬悲,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情虽含蓄,却更触痛人心。“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上阕小结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虚写)(实写)“空城”概括情景词句手法时间虚实结合用典悲从何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这两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虚实显悲,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又暗含作者自况的意味。杜牧心中的扬州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杜牧杜牧心中的扬州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 怀杜牧悲从何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在与不在,变与不变,感慨今昔,虚实显悲。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以昔日热闹场景,来反衬如今“桥”“月”仍在,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词人移情于物,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杜牧心中的扬州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悲从何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虚拟设想显悲,在无理一问中,更见问者的一片真情,意蕴至深、悲痛已极。想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开放,可曾知道为谁开放为谁生!桥边红芍药年年盛开是乐景,如今却已无人欣赏,或无心欣赏了是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与岑参在《山房春事》中的咏叹:“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阕小结虚拟设想1:杜郎俊赏,难赋深情虚拟设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虚拟设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虚实结合想象昔日:名都、佳处今日:荠麦青青比对黄昏、清角正面渲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杜郎重到须惊冷月无声侧面烘托扬 州春风十里劫后萧条景象红药为谁生空城《黍离》之悲艺术手法1移情入景,乐景写哀巧于用典,活于用典3今昔对比、虚实结合2评价本词这首怀古词通过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望海潮》(1)意象选取:①词人选取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重湖”“叠”“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莲娃”“千骑”“高牙”等意象,色彩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描摹出钱塘景观之优美、百姓之富庶、市井之繁华,营造出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②意象的组合:词人以钱塘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主体,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描绘出一幅色彩缤纷,花香芬芳管乐之声缭绕,歌吟之声不断,繁华富庶的江南生活图画。(2)意境营造:词人选取具有相近特点的意象,通过组合,营造出浓艳瑰丽、秀美繁华、富庶奢华的意境,以乐景抒乐情,充分表达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美之情。对比阅读《扬州慢》(1)意象选取:①与《望海潮》多有不同。无论是序文中的“夜雪“荠麦”“寒水”“暮色”“戍角”,还是词中的“废池乔木”“清角”,荡在“波心”的“冷月”,要么色彩昏暗,要么色调阴冷,要么声音悲凉,呈现出一幅萧条、荒凉、清冷的画面。②意象组合:背景、主题与《望海潮》恰恰相反,该词以寥落、空寂的扬州城为背景,主体为具有自然属性的意象,以在凄清戍角悲鸣背景下的夜雪、荠麦、寒水、暮色、乔木等意象,烘托出战后扬州城人迹杳然、街巷空寂的凄凉景象。(2)意境营造:与《望海潮》相比,有两点不同。 ①营造的主体意境不同,该词用清冷意象营造出的是萧条、荒凉、空寂,令人伤感的意境。 ②词人在主体意境之外,还运用了移情入景、以乐景抒哀情的写法:词人以往昔的乐景如“名都”“佳处”、二十四桥等,衬托哀情。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令人伤感的画面和意境与令人回味无穷的繁华昨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椎心泣血。姜夔名句1.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点绛唇》2.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凄凉犯·绿杨巷陌秋风起》3.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临安旅邸答苏虞叟》4.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5.人间别久不成悲,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6.今何许,凭阑怀古,残留参差舞。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7.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素材积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