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有为有不为
季羡林
学习目标
01
略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02
理解本文说理的特点,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体验,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03
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
0 1
围绕本文标题《有为有不为》,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谈,什么事情当“为”,什么事情当“不为”。
有为:应做 有不为:不应做
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按时完成作业,做到课后复习
3.尊敬师长,关心同学
4.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5.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外活动
6.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不逃避
1.上课不专心,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2.抄袭作业,不独立思考
3.与同学发生争吵,制造矛盾
4.沉迷于游戏或网络,不顾学习
5.不守纪律,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6.逃避责任,缺乏自我管理
活动1:略读课文,结合旁批及课后阅读提示,整体感知文意。可以将阅读心得和疑问批注在文旁。
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第一
第二
先提出“有为”“又不为”的关键是“应该”,有什么作用?
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一步表达的观点。
第三
言简意赅,
收束全文,
巧妙回扣标题。
活动1:略读课文,结合旁批及课后阅读提示,整体感知文意。可以将阅读心得和疑问批注在文旁。
活动2:勾画出文中对“有为”“有不为”进行解释的语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提炼作者观点。
通过阅读第1段可知,“有为”即“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即“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第2段中的关键句“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有为
有不为
作者观点:“有为”即应该做善事,“有不为则是不应做恶事。
再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再读课文,勾画段落中心句
思考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结构。
开门见山:“有为”即应做必做;“有不为”即不应做而必不能做(第1-2段)
“善恶”“应该不应该”,均存在大小之别(第3段)
“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大善与大恶,常常是从小善与小恶发展而来的(第7段)
生活事例阐释何谓“小恶”“小善”(第4段)
历史事件阐释何谓“大善”(第5段)
是否对处理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是衡量“小善”“小恶”的准绳!是否对国家、人民和人类发展前途有利,是衡量“大善”“大恶”的标准(第6段)
希望人们都可以做到“有为有不为”(第8段)
第3-7段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从“区别”与“联系”两方面阐释“大小善”和“大小恶”,然后基于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认识加深对“有为有不为”的理解。
从文中选取一处表达观点的语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从文中选取一处表达观点的语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PART 02
理解“大小善”与“大小恶”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1:结合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及所学知识,针对“小恶”“小善”和“大恶”“大善”各举一例加以阐释。
小善的例子
一个“小善”的例子是帮助同学捡起掉落的书本。当你看到同学的书本掉在地上时,主动上前捡起并递给他,这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举动,但却能带来温暖和关怀,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行为不需要太多付出,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他人并传递善意。
大善的例子
“大善”的例子可以是捐款救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或参与灾区重建。当社会上发生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时,很多人捐款、捐物,甚至亲自前往灾区帮助重建家园,这样的大善需要付出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对受助者来说,帮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小恶的例子
“小恶”的例子是说谎掩饰自己的小错误。比如在学校里,我们可能因为迟到而编造一个小谎言,试图掩饰自己的失误。这个谎言虽然不严重,但它破坏了个人的诚信,长此以往会让人对其失去信任,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大恶的例子
“大恶”的例子是蓄意欺凌他人,给他人造成心理创伤。例如,在校园里,一些学生故意欺负、侮辱弱小的同学,给他们带来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这种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是长期且深刻的,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生活,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欺凌行为所带来的恶果,远远超过了一时的侮辱。
活动2:作者在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的联系时,举了小恶酿成大恶的例子。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再举一个由小善成就大善的例子。
《青春之光》
黄文秀深人村屯,一户户、一趟趟地走访群众,日积月累,点滴小善汇成帮助全村致富的大善。最终以她一己的青春之光,点亮万家灯火,汇聚成新时代光的海洋,也是从小善发展成大善。
《驿路梨花》
每一个照料小茅屋的人,他们的举动本是小善,但人与人之间善意的相互感染和传递,让一股股小善的涓滴细流汇成了滋养群体的善意之河,助人为乐的精神被发扬光大,这样就由小善形成了大善。
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体会语言风格
活动:整体感知文章的语言风格,并结合典型语句作具体分析。
示例1:“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行文追求简明扼要,语句明白如话,体现出平实质朴、简洁明快的风格。
这句话非常口语化,像是与读者亲切聊天,体现出平实质朴、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人'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体会语言风格
怎样理解本文说理的特点
文中所提的“善恶、应该、义、宜”等,在哲学中属于基本概念,关联着复杂而深刻的命题。正如作者所言,“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
然而,作者虽然是基于这些内涵丰富的概念展开讨论,但又不纠缠于对概念的烦琐分析,而是“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诉诸基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明快晓畅地展开论说。
例如,作者在讨论“应该”的概念时,点到即止;在讨论“善恶”的大小问题时,也并不引经据典围绕概念展开探讨,而是借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故事来表达观点。
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驾驭问题的深厚功力,即善于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对宏大、深奥话题的思考和感受;
怎样理解本文说理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者返璞归真、以小见大的写作追求。作者曾说,“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漫谈散文》),“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这样的身边琐事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大大地去写吗 ”
怎样理解本文说理的特点
从文中选取一处表达观点的语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仿照第4段,以“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为开头写一段话,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人手,去行“小善”;又应该关注生活中哪些“小恶”,以警示自己“有不为”。
课后作业:
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