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18 井冈翠竹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袁鹰古往今来,“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其坚韧的生命和昂扬的节操,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而作家袁鹰却对井冈山上的竹子情有独钟。井冈山的翠竹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井冈翠竹》一探究竟吧!导入新课1.积累生字词语,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寓情于物的写法。3.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心志并发扬井冈山精神。学习目标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坚定的共产党人高擎火炬前行,从狭窄山路中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自此,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这片群山怀抱、沟壑纵横的红色沃土上熊熊点燃。井冈翠竹,就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背景链接创作背景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相关知识井冈山,隶属于江西省,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是革命圣地和5A级旅游景区。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主要景点有井冈山风景名胜区、茅坪景区等。作者简介袁鹰(1924—2023)袁鹰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代表作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等。深坳( ) 梭镖( ) 郁郁苍苍( )砍伐( ) 修长( ) 重重叠叠( )摇撼( ) 殷切( ) 魂飞魄散( )功勋( ) 绞尽脑汁( )悬崖绝壁( ) 幽谷荒滩( )àobiāofáyù cānɡhànchónɡ diéxiūxūnhún pòyīnjiǎoyōu huānɡxuán yá字词积累【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深坳】很深的山沟、峡谷。【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坚贞不屈】坚守节操,毫不屈服。【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字词积累【绞尽脑汁】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悬崖绝壁】指险峻的山势。【幽谷荒滩】幽深的山谷、荒凉的滩地。【摇撼】摇动(树木、建筑物等)。【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殷切】深厚而急切。【功勋】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字词积累整体感知快速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毛竹的神采。从远到近写井冈山的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采”令人“难忘”。第二部分:(3-9)革命的竹子。写井冈山的毛竹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勇”令人“难忘”。整体感知第三部分:(10-12)奉献的竹子。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人开发井冈山毛竹的情景,这是说井冈翠竹的“新功”令人“难忘”。第四部分:(13)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井冈翠竹,赞美中国人民。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精读文本2.品味语言的抒情性。精读文本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英姿和磅礴气势,饱含喜爱之情。精读文本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精读文本①首尾两个反问句,以无可置疑的语气,强调井冈翠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底。前后照应,也照应了文章开篇的“难忘”。②连续五个“用它”,构成排比,一气呵成,突出井冈山的竹子在保卫红色政权过程中用途广泛,功不可没。精读文本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表面上是写毛竹做的扁担,实则赞扬了毛委员长和朱军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出的无私的贡献。精读文本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回环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毛竹在岁月的更迭中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余味无穷。精读文本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运用排比和顶针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语势,更突出了井冈山竹子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精读文本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这句话蕴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是象征井冈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样,具有不畏残暴的铮铮铁骨。精读文本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运用第二人称“你”直抒胸臆,感情充沛。“青翠”对应“改色”,“挺拔”对应“低头”。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手法,赞颂井冈翠竹、井冈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精读文本1.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合作探究·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用竹子做器具当武器同敌人战斗。(用途)·第8、9自然段:井冈翠竹,坚贞不屈。(品格)红军战士们用毛竹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盛过水,蒸过饭,做过扁担和吹火筒,还用它摆过竹钉阵,使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井冈山毛竹在革命建设时期做过巨大贡献。井冈山的毛竹生命力极其顽强,象征着坚贞不屈的井冈山人民。 赞颂竹子对革命的贡献,实质上是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2.井冈翠竹为什么使人难忘,作者赞颂的只是翠竹吗 合作探究 因为井冈山是革命的发源圣地,井冈翠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在革命时期有着重要功绩,最具典型性。3.为什么要借井冈翠竹而不借别的事物写人 合作探究写作特色1.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本文以“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为线索,贯通全文,叙事,抒情,状物,议论。作者抓住毛竹的本质特征,对毛竹展开具体描绘,又通过丰富的联想,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将二者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笔笔写竹,又笔笔见人,展示出更广阔的意境和深远的思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可贵精神。2.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写作特色本文语言准确凝练。如写井冈毛竹在革命斗争中“搭过帐篷”“做过梭镖”“盛过水”“蒸过饭”等,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准确地将毛竹的作用体现得十分详尽。本文语言诗化,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运用第二人称,字里行间浸透了对井冈山毛竹和井冈山人民的深厚感情。翠竹的神采远看:苍翠、繁盛、广袤近看:修直、挺拔、茂密翠竹的新功开发井冈山建设国家翠竹的神勇战士物尽其用乡亲送饭送粮首长挑起重担(革命斗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板书设计本文从竹写起,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最后升华主题——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主题归纳拓展延伸在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中,以井冈山为题的有三首,分别是写于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冈山》和写于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井冈山,是毛泽东诗人生涯中唯一三次以之为创作主题的一个地方。拓展延伸显然,井冈山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并且成为他诗词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象,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课程结束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