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基础主干落实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项目 乡村 城镇景观人口 相对较多生产活动 耕种、放牧、捕鱼 等建筑 传统村落房屋密度小且 ,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 ,建筑风格多样交通 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 较少 齐全景观 农田、果林、池塘等 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种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1.城镇的优势: 、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2.城镇人口的比重: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 ,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3.城镇发展的趋势:(1)建筑层数趋于增多;(2)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3)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4)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4.乡村的变化:(1)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2)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3)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4)乡村景观明显改变;(5)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直至村落消失。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图示地理微思考城镇人口比重大是不是就是城镇人口数量多呢 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城乡的发展与变化探究情境 图文资料 巴黎从公元前1世纪塞纳河沿岸的一个小渔村,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法国最大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根据文字材料,分析巴黎形成小渔村的条件有哪些。2.(能力探究)请你结合地图,分析巴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自然条件有哪些。3.(高阶探究)根据图3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素养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C.城镇 D.乡村2.由图中景观推断当时该地 ( )A.终年寒冷 B.屋顶坡小C.全年降水量少 D.水运发达 其实在19世纪末,石家庄的前身还只是一个占地只有0.1平方千米的无名小村庄,村民只有500多人,随着石太铁路、石德铁路、京广铁路的修建,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 000万。读石家庄城市演变图,完成3、4题。3.根据材料,促进石家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交通状况C.旅游开发 D.军事防卫4.石家庄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性质 B.规模C.职能 D.名称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甲是 ,乙地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以 (工业或农业)为主。(2)图中A、B、C、D表示乡村。A、B、C的分布特点是沿 分布。(3)A、B、C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其优势在于 。D村落后来也发展为城市,影响该区域聚落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福建学业考)古徽州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读图完成6、7题。6.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A.沿山脉分布 B.沿河流分布C.集中于南部 D.均匀分布7.古徽州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以下表述其主要原因的是 ( )A.资源丰富 B.土壤肥沃C.地形封闭 D.气候湿润 读景观图,完成8、9题。8.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9.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 )A.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B.人口数量、服饰不同C.学校数量、分布不同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教材再开发·版本互鉴】10.联合国通常将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定为特大城市。(北京版八上教材P75)(1)从纬度位置上看,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 (高纬、中低纬、低纬度)地区。就位置和地形而言,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 (沿海、内陆)的 (地形类型)地区。(2)简要说出影响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3)特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请提出合理的建议。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基础主干落实一、乡村景观与城镇景观项目 乡村 城镇景观人口 较少 相对较多生产活动 耕种、放牧、捕鱼 工业、服务业等建筑 传统村落房屋密度小且低矮,一般都是独门独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高楼众多,建筑密度比较大,建筑风格多样交通 线路狭窄、稀少 道路纵横交错,甚至呈现网络状、立体化商业和公共 服务设施 较少 齐全景观 农田、果林、池塘等 原有的自然环境大部分已被改造,城镇一般建有各种绿地二、城镇和乡村的变化1.城镇的优势:生活便利、就业和学习机会多等。2.城镇人口的比重: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年底,全世界人口中约有56%住在城镇。3.城镇发展的趋势:(1)建筑层数趋于增多;(2)配套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3)交通道路网更加密集;(4)建设更多的绿地和休闲场所。4.乡村的变化:(1)在农业生产中,电力、水力逐渐替代人力、畜力;(2)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3)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镇更加接近;(4)乡村景观明显改变;(5)有些偏远的乡村,劳动力外迁,人口减少,直至村落消失。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图示地理微思考城镇人口比重大是不是就是城镇人口数量多呢 答:不是。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城镇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镇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城乡的发展与变化探究情境 图文资料 巴黎从公元前1世纪塞纳河沿岸的一个小渔村,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法国最大城市、欧洲第二大城市。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根据文字材料,分析巴黎形成小渔村的条件有哪些。答:巴黎位于塞纳河沿岸。2.(能力探究)请你结合地图,分析巴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自然条件有哪些。答:读图1可知,巴黎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位于塞纳河沿岸,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读图2可知,巴黎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3.(高阶探究)根据图3分析影响城市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答:主要分布在高速铁路沿线。素养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姑苏繁华图》(局部),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反映了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读图,完成1、2题。1.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C)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C.城镇 D.乡村2.由图中景观推断当时该地 (D)A.终年寒冷 B.屋顶坡小C.全年降水量少 D.水运发达 其实在19世纪末,石家庄的前身还只是一个占地只有0.1平方千米的无名小村庄,村民只有500多人,随着石太铁路、石德铁路、京广铁路的修建,石家庄逐渐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人口超过1 000万。读石家庄城市演变图,完成3、4题。3.根据材料,促进石家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B)A.矿产资源 B.交通状况C.旅游开发 D.军事防卫4.石家庄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D)A.性质 B.规模C.职能 D.名称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甲是城市,乙地人们的劳动生产方式以农业(工业或农业)为主。(2)图中A、B、C、D表示乡村。A、B、C的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3)A、B、C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B,其优势在于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的交会处。D村落后来也发展为城市,影响该区域聚落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福建学业考)古徽州是我国传统村落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下图示意古徽州传统村落的分布,读图完成6、7题。6.古徽州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B)A.沿山脉分布 B.沿河流分布C.集中于南部 D.均匀分布7.古徽州传统村落保存完整度高,以下表述其主要原因的是 (C)A.资源丰富 B.土壤肥沃C.地形封闭 D.气候湿润 读景观图,完成8、9题。8.属于乡村景观,且以种植业生产方式为主的是 (C)A.甲 B.乙 C.丙 D.丁9.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是 (D)A.建筑物高度、密度不同B.人口数量、服饰不同C.学校数量、分布不同D.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教材再开发·版本互鉴】10.联合国通常将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定为特大城市。(北京版八上教材P75)(1)从纬度位置上看,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纬、中低纬、低纬度)地区。就位置和地形而言,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海、内陆)的平原(地形类型)地区。(2)简要说出影响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答: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科技、政策、文化等。(3)特大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请提出合理的建议。答: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等。建议:拓宽道路、建设新城区、建设经济适用房、加强绿化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五章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 学生版.docx 第五章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