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3 严于律己 课件(共23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1.3 严于律己 课件(共23张PPT)+内嵌视频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框 严于律己
如何避免上述情境中的违法行为的发生?
情境导入
能结合具体案例,认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学会辨识不良行为,并能针对不良行为制定预防措施,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议题一: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有的同学认为青少年年龄小,而且还受国家特殊保护,犯了罪不会受到惩罚,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不同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由此也启示我们要认清犯罪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活动一:观点对对碰
议题二: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中学生李军在网吧认识了几个“哥们儿”,久而久之,他沾染了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气。后来,他从小偷小摸的行为开始,发展到偷同学、老师的钱包,终于有一天他因伙同“哥们儿”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活动二:小故事 大道理
(1)查找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步骤一:明确是非界限 剖析自身行为
(2)联系自我: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自主填写下表:
不良行为 对他人 的危害 对行为人 的危害 对家庭 的危害 对社会
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1)李军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 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 哪些是犯罪行为
步骤二:辨析行为 防患于未然
(2)从李军一步步陷入犯罪深渊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在生活中,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认清犯罪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做一个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严于律己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
本 课 体 系
1.犯罪是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下图是15岁中学生陈某的变化轨迹。对于陈某的变化轨迹,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陈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都是“朋友”的责任
B.法律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我们年龄小违法犯罪也没关系
C.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D.我们要认清违法犯罪危害,依法自律,自觉遵纪守法
D
2.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法律的规定警示我们(  )
①要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②要严于律己,防患于未然
③只要不犯罪,犯点小错没关系
④调整刑责年龄对未成年人过于严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3.某校举办校园法治教育讲座、陈检察官回答了小宇同学提出的问题,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
①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②未成年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③未成年人欠缺自我保护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不良行为即犯罪行为,应该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小宇同学:在您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中,他们一般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陈检察官:多数未成年被告人在走上犯罪道路之前均有一些不良行为。比如盗窃罪,一般都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旷课、逃学的未成年人之间易拉帮结伙,引发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
4.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与“防微杜渐”蕴含道理一致的是( )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
5.下边是某校“与法同行健康成长”法治教育活动方案,其中存在错误需要修改的板块是( )
A.找不同 B.排雷行动
C.法律零距离 D.亮剑行动
D
6.在成长的岁月里,朋友越来越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与朋友同行的路,有时并不平坦。下面就是中学生李某的坎坷“友情”路。
请你阅读,并运用法律知识回答问题。
【为“友情”以身试法】
初中生李某性格外向,交友广泛,特别看重友情。在他15岁生日的当天,邀请了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去体育馆观看一场篮球比赛。观赛时,有朋友对球队的表现不满,提议大家一起起哄,并向场内球员投掷矿泉水瓶,大喊不文明的口号。李某虽有迟疑,但为了“友情”最终还是加入其中。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李某及其朋友因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交“朋友”身陷囹圄】
进入高中后,李某又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渐渐无心学习,开始旷课。他起初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禁不住朋友的“劝说”开始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高三上期,李某因经常偷窃财物等,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被释放后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1)结合两段材料,分析李某的坎坷“友情”路上有哪几类违法行为。(6分)
①李某“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②“李某因偷窃被行政拘留”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③李某“因抢劫罪被判刑”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2)请结合所学法律知识,谈谈李某从以身试法到身陷囹圄的坎坷“友情路”带给我们的启示。(10分)
①李某因违法被“警告、拘留、判刑”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②李某从“违纪”等不良行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说明很多犯罪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从违法行为到犯罪的轨迹。我们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③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④认清维护,增强法治观念。⑤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