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记叙文设置悬念的方法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记叙文设置悬念的方法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记叙文写作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悬念:
开启阅读兴趣的神秘钥匙
《驿路梨花》中,“我们”在大山深处的小茅屋中得到帮助,可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疑问贯穿故事开头,像一把神秘的钩子,勾起读者探寻真相的欲望 ,这便是设置悬念的魅力。
二、设置悬念的多元策略
(一)直击疑问法
在文中直截了当地抛出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常见于文章标题或开头。
“谁是最可爱的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秦始皇缘何杀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引发读者对百草园故事的好奇。
(二)矛盾融合法
将相互对立的词汇或语义集中在一个人或事物上,形成强烈矛盾冲突,让读者在困惑中思考、阅读,寻找答案。
“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
在《故乡》中,“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是抽象的隔阂,却用具体的“厚障壁”表述,将抽象与具体对立统一,激发读者对“我”和闰土之间变化的探究欲望。
(三)寻常与特例映照法
先描述人或事物的平常状态,再呈现特定时间点的异常状态,两者对比,让读者敏锐察觉“这一刻”的不同寻常,好奇究竟发生了何事。
“往常爸妈上夜班,我放学回家面对的总是紧锁的家门。可今天放学刚到三楼,竟发现自家门大开着 。”
《最后一课》里,平常上课总有喧闹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但那一天,一切却安静得如同星期日早晨,“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四)结局前置法
先把故事结局或最精彩部分置于叙事开头,读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结局,满脑子疑惑,自然会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
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声大哭。
《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明难忘父亲背影,却未说明缘由,让读者好奇这背影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五)经验相悖法
人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当文章信息与固有经验相悖时,便会引发疑问。
文章标题“1+1>2”
“装在套子里的人”
“六岁状元郎”
《皇帝的新装》中,皇帝没穿衣服却被众人夸赞新装美丽,这与人们日常认知中没穿衣服就是没穿衣服的经验相悖,读者不禁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诞的场景。
(六)悬念紧吊法
文章开头抛出问题,却迟迟不揭示答案,直到结尾才解开谜团。许多悬疑剧、谍战剧、侦破小说常用此手法。
在故事开头,主人公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神秘信件,信中的内容让他脸色大变,之后他便开始一系列神秘行动。
《带上她的眼睛》开头,“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眼睛”是什么?为什么要带“眼睛”?这些疑问一直吊着读者胃口,直到最后才揭晓答案。
(七)迷雾笼罩法
在文章标题或开头,运用修辞、典故或奇特语义组合,让读者一头雾水,激发猎奇心理。
标题“太空清洁工”
开头“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砸缸”
《紫藤萝瀑布》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为什么停住脚步?引发读者好奇,想去探寻原因。
(八)故事穿插法
叙述一件事时,中途借助某个缘由插入另一件事,读者带着前一个故事的牵挂和未知结局,去读新故事,心中始终有份悬念。
《故乡》中,在叙述“我”回故乡的见闻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相处的回忆,让读者好奇现在的闰土和过去相比有何变化,“我”和闰土再次见面又会发生什么。
(九)先抑后扬法
先从负面、否定角度刻画人物,再笔锋一转,展现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逐渐改变看法,有所发现。
先写一个同学平时调皮捣蛋、成绩不佳,大家都不喜欢他,后来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他挺身而出,展现出勇敢、有担当的一面,彻底改变大家对他的印象。
《阿长与〈山海经〉》先写阿长诸多让“我”厌烦的行为,如睡觉摆“大”字、喜欢切切察察等,后写她为“我”买来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让读者对阿长的态度从轻视转变为敬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