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爱莲说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目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程导入梳理文意理解赏析文言现象·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目标【重点】读懂莲花的高洁品格,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重点难点课程导入“莲”花知多少课程导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江南》说到荷花,会有哪些诗句立刻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关于“莲”古代对于莲的称呼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神子·江景》荷花莲菡萏芙蕖芙蓉藕花关于作者周敦颐· 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州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著《太极图说》、《通书》等。背景链接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文学体裁说,即“谈谈”。古代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以小见大,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文章辨体序说》梳理文意文言文朗读文言文翻译文章结构梳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fán][yū][zhuó][lián][màn][xiè][xiǎn]正音解字[yī]梳理文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结构助词,“的”很,非常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以爱菊著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只从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译 文“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唐国史补》梳理文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转折,但,却沾染(污秽)洗水波我只喜爱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艳丽。译 文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我艳丽象征君子身处污浊却不同流何物、不随世俗沉浮。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从生长环境角度写出了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高洁、庄重品质。环境梳理文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藤蔓(旁)生枝茎(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译 文从体态角度写出莲正直不苟、行为端正、豁达大度。体态梳理文意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更加耸立的样子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挺立着译 文写出莲的芬芳与挺立姿态,象征君子美名远扬、正直高洁。香气&风度竖立梳理文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但是,却亲近而不庄重(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译 文从风度和气质角度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气质语气词“啊”梳理文意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逸避世者。译表达出对3种不同花的看法。观点隐居避世结构助词“的”表判断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译莲,是花中的君子。译梳理文意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语气词,表感慨。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数众多了。译 文从风度和气质角度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气质少应当理解赏析文章主旨表现手法原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外 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香 气风 度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请结合原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不苟,豁达大度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声名远扬,独立高洁,清高庄重为什么除了莲还写了菊和牡丹?追求功名利禄者隐居避世者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菊Xi Shu爱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的逸民高士。正衬敬佩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丹Xi Shu牡追求名利富贵,趋炎附势的浊世俗人厌弃鄙薄反衬①菊象征高洁独立,不趋炎附势,用菊作正衬,②牡丹象征富贵,追名逐利,用牡丹作反衬,③在衬托中突出莲花形象和品格,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小结】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和牡丹?你认为周敦颐和陶渊明的处事态度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避世&入世不愿面对污浊官场【避世态度】隐逸不怕面对污浊官场【入世态度】坚守进取,保持清廉陶渊明周敦颐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即寄意于物,是指作者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相似的“物”上,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在《爱莲说》中,周敦颐通过描写莲花的特征,赋予了莲花高洁、正直、端庄、傲然不群的品质,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托物言志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亭亭净植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横生枝蔓【枝】旁生枝茎。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动词,远播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xiǎn,【副】少xiān,【形】鲜艳鲜远一词多义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芬,清香形容词,清澈的清“之”的用法(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花之隐逸者也(5)莲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助词】主谓间,取独【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而”的用法(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学而时习之(5)博学而笃志(6)康肃笑而遣之 曲肱而枕之【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着特殊句式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出”后省略介词“于”于1、第一人称(我):予、吾、孤、余……2、只但:但当涉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手熟尔唯:唯闻女叹息惟:惟手熟尔独:晋陶渊明独爱菊文言知识谢谢观赏唯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