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节 力
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力是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第1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力”这个新概念。“力”是物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前提。“力”这个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并在生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课堂上,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相关实验和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力”的知识。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涵盖五个主要部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相互作用。通过亲身体验和归纳总结,学生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了解力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以及现代科技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对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产生自豪感。 2.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看,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但对这些现象的科学解释和力的基本概念还比较模糊。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如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力学知识体系,需要逐步建立起对力的科学认识,从直观感受过渡到抽象理解。 从思维方法上看,初二的学生习惯于从直观感受出发,缺乏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规律的能力,需要培养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习惯,学会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和解释物理现象。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归纳能力;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会估测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演绎的方法,总结出力的基本规律。 2.能运用物理模型力的示意图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 能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究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示意图等相关知识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事实。 2.能够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和判断,不盲目相信或否定任何结论。 3.能理解力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介绍墨子及《墨经》中对力的描述:力者,刑之所以奋也。 播放:制作水火箭发射视频 提问:水火箭为什么能升空?正是因为喷出的水提供了巨大推力。那么,什么是力? 了解古人对力的研究,学习古代学者钻研精神。 观看视频,感受日常物理实验小制作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古代对力的研究与现在科技当中力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学习古人的探索精神,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同时,通过古代描述和现代科学实验的应用,初步感受力这一概念。通过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进入本节内容学习。
新知探究 一、力的定义 1.教师活动:投屏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 提问:图中是用什么物体以什么动作产生力?如何定义力? 2.分析归纳这些共同特征,总结得到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并归纳出力的概念。 3.力的单位 介绍力的单位及牛顿简介。 阅读教材,知道1 N的力有多大。 4.思考力的产生条件: ①一个力总是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因此,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②两个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时,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①: 对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 对弹簧施加力的作用; 对空瓶子施加力的作用。 活动②: 用磁铁从不同方向吸引小铁球,观察小铁球的变化。 三、力的三要素 1.学生实验 实验一: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变化。 实验二: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不同位置,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力的三个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 四、力的示意图 结合力的三要素,请学生尝试画出人对小车的拉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画力的几个步骤: 1.明确受力物体; 2.标作用点; 画力的方向; 4.标出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事例:人踢球,球飞,人脚疼。 播放人推墙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问:生活中还有没有相似的体验? 学生活动: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力的情境。 建立力的概念。 阅读教材,了解力的单位和常见的力,学习牛顿的科学家精神。 对概念进行深度解剖,深化对力的概念的认识。 感受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观察力对小铁球运动状态的影响。 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分享展示自己知道的实例并进行解释。 思考并完成力的示意图。 明确画力的示意图的步骤。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力的概念从感知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科学家事迹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同时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梦想。 结合实例设置由浅入深的层层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形成科学思维。 从现象到发现现象背后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看生活,并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通过实验体验力的三个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并总结力的三个要素,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能力。 通过分享交流,强化对“力的三个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在任务引导下自己尝试画力,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通过归纳画力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现象,发现其中的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
学以致用 1.水火箭为什么向上飞起? 2.“不一样”的足球解说员 学生思考、回答。 应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堂小结 学生从知识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定义 一个物体 对 另一个物体 的作用 (施力物体) (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7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