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有为有不为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有为有不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位(zhū) 烦琐(suǒ) 毅然(yì)
B.脑筋(jīn) 小恶(è) 膝盖(qī)
C.俘虏(lǔ) 激励(lì) 制裁(cái)
D.逞能(chěng) 河堤(dī) 崩溃(k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不完全确的一项是(  )
A.贰臣  笼子  提防  大善大恶
B.高赋  概念  轮阔  长篇大论
C.社会  睁开  哲学  神情自若
D.投降  保持  贪污  逆来顺受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古人文章,困难就在于古人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相当吃力。
B.本以为住在山上会不习惯,没想到他竟然一躺下就酣然入梦了。
C.在学习和工作中,专心致志和锲而不舍都是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D.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精通十二门语言,让人仰之弥高。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B.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无疑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
C.事实证明,当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勇挑重担、堪当大任的一代。
D.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语言凝练含蓄,内容博大精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B.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高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C.自吴王孙权在武昌(今鄂州)建都至今的1 700多年中,武昌鱼倍受杜甫、孟浩然、苏轼……等文人墨客的青睐。
D.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铸就。
6.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说起京剧,有些人误以为它是北京的地方戏,其实不然。________
①可以说,京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中经过杂交的优良品种。
②京剧虽然名为“京剧”,但却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③京剧的形成是多种民间戏曲在北京汇聚、交流、融合的结果。
④它是在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等剧种的精华形成的剧种。
A.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7.在下列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1)材料一:
“神舟”“天宫”“北斗”“玉兔”“嫦娥”“天问”……这些名字,熔铸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假如有机会为中国未来的航天器命名,你会拟写一个怎样的富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名字呢?请写出该名字并简要阐明理由,不超过5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
龙舟竞渡,劈波斩浪。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民俗活动,鼓声、水声、呐喊声,汇成一首催人奋进的交响乐,诠释着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市将在黎明湖举办赛龙舟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标点符号占字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有为有不为》选段,回答问题。
我认为,应当有为的事就是符合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应当不为的事就是违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一个人做事,必须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如果不管不顾,只凭个人的意气、欲望、爱好去行事,那就是胡作非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和人民的谴责。
8.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9.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对 “有为”“不为” 的理解。
10.文中作者认为判断 “有为”“不为” 的标准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等维度上,展示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蜀道难》中,“驰走风云,鞭挞海岳”的李白,以诗意之笔描绘蜀地山川的壮丽画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势之险峻;“天梯石栈相钩连”,生动再现栈道悬空的惊险之景;而伴随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视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产生“每读之,剑阁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审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诗歌语象,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诗中语言描绘的巍峨壮阔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再借重峦叠嶂、栈道绵延、狭谷幽深等景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构建一个由群山环抱的封闭空间。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这样一来,图像就从整体上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峥嵘崔嵬之势,传达出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使得诗意、画像于此交汇,语言符号部分转化为图像符号,实现《蜀道难》主要诗意的图像再现。
诚如赵宪章先生所说:诗语所指对象的“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共同构成图像再现诗歌的基石——“有”作为肯定性表意核心,确立图像无法描绘否定性存在的基本边界;“有形”强调对象在视觉层面的直接呈现,即形貌的捕捉,且这种形貌的展现须在“光”的允许下方能达到“可见”状态,进而为图像再现提供可能。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共同决定图像能否成功再现诗歌语象。在沈周《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由于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蚕丛”“鱼凫”“五丁开山”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木”“子规啼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确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因“画不就”而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如此,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诗与画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材料二:
诗意图是对诗意的模仿和再现,也可名之为诗歌的图像修辞。从其诸种图式可知,这一另类修辞格主要表征为诗语空白的填补和诗歌意象的具体化;由此,文本所编织的诗意在图像中直接绽开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诗意图所绽开的只是“诗眼”而并非诗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过是一种“例证”而非诗意的完整再现。于是,诗意图就像矗立在语义深隧中的屏风,在使诗眼绽开的同时也屏蔽了图像背后的世界。这就是诗意图的双重性相及其符号表征:“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形塑了它的特质,开阖有序的律动驱使语图符号之互文游戏,诗意在图像中的若隐若现触发视觉诱惑。
(摘编自赵宪章《文学图像论》)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周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线条与构图等手段用“图像呈现”的方式将他对《蜀道难》的理解外化为绘画作品,影响深远。
B.《蜀道难图》展现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画面按照下中上的顺序,逐步展现“蜀道之难”的诗歌意旨,严谨缜密而沉稳。
C.《蜀道难图》将诗中描绘的巍峨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描绘出蜀道的特征,这是对《蜀道难》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D.《蜀道难》中神话故事等这些语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蜀道难图》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
12.简要概括《蜀道难》与《蜀道难图》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13.材料二认为诗意图是“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假设你要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绘制诗意图,那么如何体现“绽开”与“屏蔽”呢?请简要表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
梁言品
①网上冲浪的人,都知道“流量”;阅历社会的人,也知晓“乞丐”。倘若把这两个词叠在一起,便有了新解新意。“流量乞丐”,说的是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以低俗恶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吸引眼球,赚取流量的主播或账号。
②“流量乞丐”是比喻说法,折射出一些网络乱象。比如无底线蹭热点,短视频以“比狠”来哗众取宠……凡此种种,都在相当程度上污染了网络环境,一些行为甚至触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对这些沦为低俗、走向恶俗、甘于庸俗的网络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应该持续整改整治。
③但首先要看到,“流量乞丐”卖俗扮丑是顽瘴痼疾。在一段时间内,还出现了整而难治、禁而不绝的苗头,特别是,一些账号被封后,仍能“换个马甲”复活。这对平台的技术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尤其是在监管过程中,需要形成涵盖全流程的跨部门、多领域、常态化机制。净化网络空间,是自律与他律、线上与线下、全时与全程的行动,不松懈才能打胜仗。
④提升治理效能,前提是提高认知水平。这意味着,打赢网络净化仗,铲除滋生“流量乞丐”的土壤,需要解决认识问题、明确价值导向。
⑤“吸睛即吸金”是短期流量效应,难以久长。事实上,一些“流量乞丐”就是看到赚快钱的好处,才在镜头前变得“动作走形”。就像有人说的,人红了,但尊严没了。这种畸形的名利观、价值观,误把出丑当出彩、把反常当正常、把迎合当亲和,从长远看是在“自我限流”。他们被封杀、被禁播、被点名的结果,恰恰说明,一味讨好流量甚至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言行,好比在湖面上打的几个水漂儿,涟漪瞬间即逝,那些搅动水面的小石子最终只能沉底。
⑥呵护好生态,才有好前景。不少人误以为,“流量为王”,就是拥有流量等同于拥有一切,因而千方百计地迎合流量。其实,流量是网络生态的产物,在健康的网络生态中,人们才能享有流量红利。比如一些垂直领域内的知名主播,以专业诚恳、可亲可信的形象赢得口碑,是网络生态的参与者、营建者,也为其他主播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应该说,互联网从来不缺流量导入与流量输出,但需要人们知道如何上网用网、做一个合格网民。说到底,网络生态需要共同呵护,让“网感”更具“美感”,让“流量”更有“质量”,才能建设出健康向上、清朗干净的网络家园。
⑦真正的“流量逻辑”不是成名逐利、跟风炒作的逻辑,而是去浮去躁、精益求精的逻辑。该追求的不应该只是曝光量、传播量,更应该是传播内容的价值含量和价值增量。这对各个主播、各类账号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注重能力提升,舍得投入、积累和沉淀,有长期主义的坚守和质量第一的匠心。无论是平台还是主播、账号,需牢记的一点就是,始终都能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如此才能不被流量裹挟,而以健康向上的姿态引领风尚,并赢得“流量馈赠”。
⑧流量是流动的财富。“流量乞丐”们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提升自我素养、提高业务能力,把握“流量窗口”,才是从“网红”到“长红”的正途大道。
(有删改)
14. 文章开头两段从“流量乞丐”说法的来源写起,有何用意?
15.文中第⑤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
16. 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杏花如雪 肖复兴
(1)两年前的春天,我对面一楼的房子易主。新主人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带着一个十多岁的女儿。她们娘儿俩住进之后,一天到晚脚不拾闲地忙乎。把屋子和院子收拾利索之后,娘儿俩买来了三棵小树。汽车把树拉来,工人把树扛到院里,和娘儿俩一起把树种下。正是春天花红柳绿的时候,小树的枝叶葱茏,绿得格外清新,给小院一下子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枝叶摇曳在窗前和门前,屋子也显得神清气爽。
(2)几乎每天下楼,我都会和这娘儿俩打照面。彼此寒暄之后,渐渐熟络了起来。我问她们这种的是什么树?她们告诉我是杏树。我知道杏树开白花,但梨树也开白花,山桃最初开出的小花也是白色的。分不清这三种树,闲聊时候,便好奇地请教她们娘儿俩。
(3)母亲很耐心地告诉我:山桃开花早,这三种树,山桃最先开。然后,杏花才开;最后,梨花才开。梨花一般要到清明前后才开的。你分清这前后的次序,就好分辨了。
(4)我依然好奇,母亲怎么知道这么多,分得清桃杏梨花的。
(5)母亲对我说:从小在农村长大。原来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女儿抢过母亲的话说:是我姥姥种的,种了好多棵,结的大白杏,可好吃呢!母亲望着女儿,又笑了起来。
(6)她们娘儿俩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夏天刚刚到来的时候,来了一辆宝马小汽车,从车上下来一个男人,像是女孩的父亲,帮她们从屋子里扛出行李等好多东西,锁上了大门,像是要离开的样子。
(7)我走过去,问母亲: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8)母亲告诉我:我家住沈阳,这不,孩子他爸爸来接我们回去了,在这里住的时间不短了,家里也需要照顾。
(9)我又问她: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她说:明年,明年开春就回来,带我妈一起回来,买这个房子,就是为了给我妈住的。老太太在农村辛苦一辈子了,我爸爸前不久去世了,就剩下老太太一个人,想让她到城里享享福。孩子她爸爸说到沈阳住,我就对孩子他爸爸说,这些年,你做生意挣了钱,不差这点儿钱,老太太就想去北京,就满足老太太的愿望吧!到时候,我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让孩子他爸爸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一起陪陪老太太。
(10)这不,老太太稀罕老家门前的杏树,我特意先来北京买房,把杏树顺便也种上,明年,老太太来的时候,就能看见杏花开了!
(11)听了她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挺感动,难得有这样孝顺贴心的孩子。我不由得冲她,也冲她的男人竖起了大拇指。
(12)第二年的春天,她家门前的三棵杏树都开花了。别看杏树长得都不高,开出的花却密密实实的,非常繁茂。我仔细看杏花,和山桃,和梨花,都是五瓣,都是白色,还是分不清它们,好像它们是一母同生的三胞姊妹。
(13)可是,这家人都没有来。杏花落了一地,厚厚一层,洁白如雪。房门还是紧锁着。
(14)今年的春天,杏花又开了,又落了一地,洁白如雪。依然没有看到这家人来。
(15)一地杏花,那么得厚,被风也一点点地吹干净了。叶子长出来了,先小后大,先红后绿,三棵杏树换装了,似乎不急了,静静地等候着来年春天再开花的时候迎接主人。
(16)清明到了,梨花一片雪,替班一样,接替了杏花,用几乎同样的容颜装扮着这个渐行渐远的春天。对面一楼那座房子还是空着,长满绿叶的杏树,寂寞无主,摇曳在门前和窗前。
(17)清明过后的一个夜晚,我忽然看见对面一楼房子的灯亮了。主人回来了。尽管没有赶上杏花盛开,毕竟还是回来了。忽然,心里高兴起来,为那个孝顺的女人,为那个从未见过面的老太太。
(18)第二天上午,我在院子里看见了那个女人,触目惊心的是,她的臂膀上戴着黑纱。问起来才知道,去年春天要来北京的时候,老太太查出了病,住进了医院,盼望着老太太病好,却没有想到老太太没有熬过去年的冬天。今年清明,把母亲的骨灰埋葬在老家,祭扫之后,她就一个人来到北京。
(19)她有些伤感地告诉我,这次来北京,是要把房子卖了。母亲不来住了,房子没有意义了。
(20)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选自《意林》,有删改)
17.“我”对面一楼的房子从易主到再次易主,“我”和文中的“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内心的变化
我和“母亲”的初次见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和“母亲”再次相见 遗憾
18.“我”始终无法分清杏花、山桃花和梨花,为什么文中的“母亲”却能分得清桃杏梨花?


19.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的结尾句“房子卖了,三棵杏树还在。每年的春天,还会花开一片如雪”的理解。


20.在那个杏花如雪的季节,“我”对文中的“母亲”有怎样的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从她的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
1、B 2.B 3.A 4.B 5.C 6.A 7.(1)示例:云锦天路:云锦,中国传统丝织品之精华,寓意航天器如铺设云锦般在太空中开辟出一条通往宇宙的道路。
(2)示例:龙舟破浪,勇往直前,共绘端午激情画卷!
8.主要观点:做事应依据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利益来判断 “有为” 与 “不为”,符合的就去做,违背的就不做,不能仅凭个人意气行事,否则会受谴责。
9.例如在生活中,看到老人过马路困难,主动上前搀扶,这就是 “有为”,因为符合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公德的利益;而在考试时,面对他人递来的小抄,坚决拒绝,这是 “不为”,因为作弊违背了公平竞争、诚信考试的原则,损害集体利益。
10.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即为 “有为” 之事,违背即为 “不为” 之事。
11.C 12.区别:①诗歌《蜀道难》以语言为媒介,以诗意之笔描绘了蜀道的巍峨壮阔和艰险;《蜀道难图》以线条、色彩和构图为载体,将蜀道的特征展现出来。联系:②两者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凝聚着诗人和画家对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13.①《归园田居》的特色在于通过意象的具体化来表现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快乐。画面要描绘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等这些具象化的形象,这是诗意的“绽开”。②但是诗意图是静态的展示,要舍弃呈现相关内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无法直接传达听觉的体验,也难以让观画者感受到诗中的听觉冲击,只能凭借画家与观画者的想象来进行。诗意图并不能完整地表现诗意的全部,对诗意有所“屏蔽”。
14①由“流量乞丐”的说法来源,谈到当今的一些网络乱象;②引出“持续整改整治不良网络现象”的论题;③引出下文对“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进一步论述;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一味讨好流量甚至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言行”比作“在湖面上打的几个水漂儿”,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一些人一味讨好流量甚至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他们以这种言行所引发的注意与影响都是不能长久的,进一步论述了“讨好流量不如提高质量”的中心论点。
16、首先提出“呵护好生态,才有好前景”的论点;接着从反方面论述“拥有流量不能等同于拥有一切”的观点;然后举一些积极正面的知名主播起到示范作用的事例从正面进一步论述分论点;最后再次强调网络生态需要共同呵护。
17、①好奇;②一家三口回家,“我”和“母亲”分别;③感动。
18.(1)文中的“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老家屋前就种着杏树,见得多了自然分得清。(2)她自己的母亲尤其喜欢杏树,出于孝顺和贴心她也会分得清。
19.老太太虽然没有住进开满杏花的房子,但是文中“母亲”的孝心并没有随着房子的易主而消失,代表孝心的三棵杏树永远留在了院子里,留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也将孝心传承给了房子的下一位主人,表达了作者对文中“母亲”的赞颂。
20、“我”被文中“母亲”的孝心所感动,表达了“我”对她的赞颂之情。
启发:示例:我们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作为一名学生,在家里要帮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在学校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