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学习评价】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1-3节单元学习评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学习评价】 浙教版科学八下 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1-3节单元学习评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下第2章 第1-3节单元学习评价
参考答案及解析
(作业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下列各图所示对象不属于模型的是(  )
A.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 B.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的地球仪
C.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D.用激光笔照射烟尘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答案】D
【解析】
A.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这种具体的材料来构建植物细胞的模型,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属于模型。
B.便于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纬度等相关知识,属于模型。
C.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属于模型。
D.用激光笔照射烟尘显示光的传播路径,这是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不属于模型。
2.人们常用符号表示事物。下列属于符号的是(  )
A.原子结构B.眼球结构 C.新冠病毒D.节约用水
【答案】D
【解析】D图为节约用水符号,其他均属模型。
3.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草履虫结构图 B.压强计算公式 C.滑动变阻器 D.条形磁铁的磁感线
【答案】C
【解析】A.此图为草履虫结构图,属于模型;B.此图为压强与作用力、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的模型;
C.此图形为滑动变阻器,为符号;D.此图形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模型。
4.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答案】D
【解析】
A、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5.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答案】D
【解析】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也能,故选项错误。
B、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选项错误。
C、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
6.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图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能表示分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答案】A
【解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则能表示分子的是甲,乙表示原子,丙表示离子。
7.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答案】D
【解析】A.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A错误;
B.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再分,能够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故B错误;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故C错误;
D.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为钠离子,只是核外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变,因此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故D正确;
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B
【解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1911 年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轨道式原子模型(即分层结构模型)。所以,先后顺序为③→②→①。
9.2022年北京冬奥会,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创新点。碲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添加剂,如碲﹣128。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28,质子数为52,则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数为(  )
A.128 B.52 C.76 D.180
【答案】C
【解析】根据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28,质子数为52,则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数为128﹣52=76。
10.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因为原子核带正电,占据的空间很小,集中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所以当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遇到原子核会改变方向,被反弹回来,所以它的轨迹是c,故C符合题意。
11.2019年7月6日,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通过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中的碳﹣14含量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不同的是(  )
A.质子数 B.核电荷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
【答案】D
【解析】
A、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均是碳元素形成的原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选项错误。
B、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则核电荷数相同,故选项错误。
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则电子数相同,故选项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则它们的中子数一定不同,故选项正确。
12.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氕原子 氚原子
A.氕原子与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答案】C
【解析】
A、氕原子与氚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由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不同,不符合题意;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都等于1,不符合题意;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符合题意;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13.国产化5G通信芯片用最新一代碳化硅衬底氮化镓(GaN)材料试制成功,打破国外的垄断。已知Ga元素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中子数为45,则该G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4 B.31 C.45 D.76
【答案】B
【解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Ga元素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可知该G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1。
14.如图为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电子构成
【答案】B
【解析】
A、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该模型表示的是氦原子,故A错误;
B、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核内有2个质子,核电荷数为2,故B正确;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错误;
D、由模型可知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故D错误.
1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答案】B
【解析】
A、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了金原子核带正电,故A说法正确;
B、该实验的三种现象根本不能说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情况,故B说法错误;
C、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C说法正确;
D、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D说法正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如图属于符号的是    ,属于模型的是    。
【答案】甲;乙丙。
【解析】甲是交通标志,属于符号;乙是足球烯,属于模型,丙是柱状图,属于模型。
17.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原子”“离子”填空:
(1)水分子是由氢和氧    构成的。
(2)酒精是由    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答案】(1)原子;(2)分子;(3)离子。
【解析】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
(2)酒精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3)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答案】(1)原子;(2)氯化钠。
【解析】(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即a表示原子;
(2)钠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钠原子构成的;氯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
19.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铝④氯化钙⑤氖气⑥石墨⑦甲烷,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是    ,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⑦;③⑤⑥;④。
【解析】
①二氧化碳、⑦甲烷均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水分子、甲烷分子构成的;②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③铝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的;⑤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⑥石墨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④氯化钙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钙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20.“”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   ;
(2)比较A、B可知:   。
【答案】(1)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2)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解析】
(1)由微观示意图可知,C是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E过氧化氢分子,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比较C、E可知,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
(2)A是氢分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氢原子构成,B为氧分子,每个氧分子有两个相同的氧原子构成,比较A、B可知,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21.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等人认为的“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这里的“核”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答案】(1)原子核;(2)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3)ABC。
【解析】
(1)“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很小,这里的“核”指的是原子核;
(2)实验中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3)
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故A符合题意;
B、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故B符合题意;
C、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只能说明电子很小,对α粒子的运动几乎没有影响,所以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核外电子带负电,故D不符合题意;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2.根据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进展的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   。
(3)在阿西莫夫所写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人被缩小到细胞般大小,在人体内经历了梦幻般的体验,试想,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的景象是(请至少写两点)
   、   。
【答案】(1)分子;原子和离子;(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3)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分子。
(2)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分子自由运动的同时,控制分子的定向运动;
(3)如果人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放到水里,会看到的景象是: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3.电与磁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材料一:19世纪,物理学家发现空气在高电压作用下会产生粒子流,通过磁场时该粒子流会发生偏转(如图甲),且偏转方向与带正电的α粒子(内含2个质子)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些粒子即为电子。
材料二: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如图乙)。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材料三: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氮原子核在被轰击后有微粒被打出,同时α粒子留在核内,导致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
(1)材料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发生偏转的原因是    。
(2)材料三中“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说明氮原子核内   数目增加,使氮原子转变成氧原子。
(3)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电子和α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偏转方向相反的原因:
   。
【答案】
(1)α粒子与原子核都带正电,二者距离较近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作用,改变了α粒子的运动状态;
(2)质子;
(3)电子和α粒子带不同种电荷,二者以相同方向运动时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磁场方向不变,受力方向相反。
【解析】
(1)材料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发生偏转的原因是α粒子与原子核都带正电,二者距离较近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作用,改变了α粒子的运动状态。
(2)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说明氮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增加,使氮原子转变成氧原子。
(3)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电子和α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偏转方向相反的原因:电子和α粒子带不同种电荷,二者以相同方向运动时形成的电流方向相反,磁场方向不变,受力方向相反。
24.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4)现在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用馒头蘸取少量的碘盐水,馒头却不变色,我们食用的碘盐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答案】(1)会(2)会(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4)不存在
【解析】
(1)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会蓝色,这是因为碘蒸气中含有碘分子;
(2)碘酒中含有碘单质,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馒头会变蓝色;
(3)用分子的观点可以解释为: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不存在碘分子。
四、综合题:(共4小题,25小题6分,26小题6分,27小题4分,28小题4分,共20分)
25.科学需要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空白方框中应填    。
(2)金属铜是由    构成的。
(3)用●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请画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答案】(1)离子;(2)铜原子;(3)。
【解析】
(1)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因此图中空白方框中应填离子;
(2)铜是一种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构成的;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水分子结构模型为。
2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答案】(1)①②④;(2)③⑥⑦;(3)③⑤。
【解析】(1)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是分子、原子、中子;
(2)带正电的微粒有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3)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质子、电子。
27.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2)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答案】(1)AD;(2)D。
【解析】(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则AD互为同位素。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CD中质量较大的是D。
28.如图表示五种粒子结构模型
(1)甲为原子的结构模型,其中用“”表示 ;
(2)图中属于离子的是 。
【答案】(1)中子 (2)戊
【解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 ”表示中子。
(2)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图戊的质子数为3,核外电子数为2,整体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属于阳离子。
声/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八下第2章 第1-3节单元学习评价
(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需要体现原有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下列各图所示对象不属于模型的是(  )
A.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 B.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的地球仪
C.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D.用激光笔照射烟尘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A.原子结构B.眼球结构 C.新冠病毒D.节约用水
3.下列四个图形中,属于符号的是(  )
A.草履虫结构图 B.压强计算公式 C.滑动变阻器 D.条形磁铁的磁感线
4.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等。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氮气 B.水
C.氯化钠 D.金刚石
5.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B.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大,原子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7.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图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能表示分子的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及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9.2022年北京冬奥会,碲化镉发电玻璃成为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创新点。碲元素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添加剂,如碲﹣128。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28,质子数为52,则碲﹣128原子中的中子数为(  )
A.128 B.52 C.76 D.180
10.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α粒子流轰击金箔后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其中能说明原子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的轨迹(  )
A.a B.b C.c D.d
11.2019年7月6日,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学家通过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中的碳﹣14含量测定,推测其年代距今4700﹣5300年。碳﹣14原子与碳﹣12原子不同的是(  )
A.质子数 B.核电荷数 C.电子数 D.中子数
12.核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进入人体可能会对人造成辐射损害。氕原子和氚原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氕原子 氚原子
A.氕原子与氚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B.氕原子与氚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氕原子与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D.氕原子与氚原子的中子数相同
13.国产化5G通信芯片用最新一代碳化硅衬底氮化镓(GaN)材料试制成功,打破国外的垄断。已知Ga元素某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中子数为45,则该G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4 B.31 C.45 D.76
14.如图为小塘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
C.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该原子核由2个中子和2个电子构成
1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金原子核带正电 B.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C.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0分)
16.如图属于符号的是    ,属于模型的是    。
17.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会运用这些概念正确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面请用“分子”“原子”“离子”填空:
(1)水分子是由氢和氧    构成的。 (2)酒精是由    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18.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物质科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图1为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字母a代表的是    。
(2)图2是钠在氢气中燃烧形成氯化钠的电子的得失图。在钠、氯气、氯化钠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19.下列物质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铝④氯化钙⑤氖气⑥石墨⑦甲烷,由分子构成的是    ,由原子构成的是    ,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序号)
20.“”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从氢、氧原子构成不同分子的微观角度分析:
(1)比较C、E可知:   ;
(2)比较A、B可知:   。
21.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卢瑟福等人认为: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等人认为的“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是因为它们和金原子中某种极为坚硬密实的核发生了碰撞”。这里的“核”指的是    。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 D.核外电子带负电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22.根据如下2005年十大科技进展的报道,回答问题。
材料1: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出分子机器人。
材料2: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高效治疗。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分析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新认识:   。
(3)在阿西莫夫所写的科幻小说《梦幻航行》中,人被缩小到细胞般大小,在人体内经历了梦幻般的体验,试想,如果你被缩小到一个原子般大小,把你放到水里,你会看到的景象是(请至少写两点)
   、   。
23.电与磁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材料一:19世纪,物理学家发现空气在高电压作用下会产生粒子流,通过磁场时该粒子流会发生偏转(如图甲),且偏转方向与带正电的α粒子(内含2个质子)在磁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向相反,这些粒子即为电子。
材料二: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发生反弹(如图乙)。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材料三: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氮原子核在被轰击后有微粒被打出,同时α粒子留在核内,导致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
(1)材料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α粒子发生偏转的原因是    。
(2)材料三中“氮原子核转变为氧原子核”说明氮原子核内   数目增加,使氮原子转变成氧原子。
(3)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电子和α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偏转方向相反的原因:
   。
24.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把碘溶解在酒精中,可以得到消毒用的碘酒,用馒头去蘸取少量的碘酒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4)现在从市场上买来的食盐大多是加碘盐,用馒头蘸取少量的碘盐水,馒头却不变色,我们食用的碘盐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四、综合题:(共4小题,25小题6分,26小题6分,27小题4分,28小题4分,共20分)
25.科学需要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如图是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空白方框中应填    。
(2)金属铜是由    构成的。
(3)用●和〇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请画出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2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原子核、⑦阳离子、⑧阴离子这些微粒中:
(1)显电中性的微粒有    ;
(2)带正电的微粒有    ;
(3)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
27.小明同学收集了一些微粒的资料,请你和他一起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粒子名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14 14 14
B 26 30 24
C 14 14 18
D 14 18 14
(1)表格中属于互为同位素原子的是    。
(2)比较C与D两种微粒,其中质量较大的是    。
28.如图表示五种粒子结构模型
(1)甲为原子的结构模型,其中用“”表示 ;
(2)图中属于离子的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