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呼吸障碍时,机体内CO2不能及时排出,会导致血液中CO2分压升高、pH下降,患者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上称为呼吸性酸中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常生理条件下,骨骼肌中CO2运输方向是细胞内→组织液→血浆
B. 出现呼吸性酸中毒时,患者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导致心跳加快
C. 血浆中的CO2刺激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加快呼吸运动,排除CO2
D. 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可以通过口服碳酸氢钠的方式治疗
2.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可以总和叠加。叠加的电位一旦达到神经元的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AP)。如图为多个刺激x引发EPSP总和叠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个阈下刺激产生的EPSP叠加可使AP的峰值增大
B. 形成AP峰值的过程中,通道、通道依次开放
C. 单次刺激x时突触后膜通道少量开放,未引发动作电位
D. 若组织液中含量增加,则会导致AP的峰值增大
3. 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 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A. 眩晕的出现可能与小脑有关,因为小脑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B. 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控
C. 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D. 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4. 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X、Y和Z表示信息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信息分子X、Y、Z依次为胰岛素、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B. 与受体4受损患者相比,受体3受损患者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更好
C. 受体2主要位于肝细胞和肌细胞表面,受体4位于几乎所有组织细胞表面
D.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都能升血糖
5. 皮肤的黑色素细胞损伤不能合成黑色素,会导致人患白癜风。科研人员在白癜风患者体内发现了专门攻击自身黑色素细胞的CTL细胞和抗体。进一步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使其产生CXCL-9,CXCL-9能诱导CTL细胞在表皮处聚集并裂解黑色素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IFN-γ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B. 白癜风形成过程中有抗原呈递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参与
C. 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D. 使用IFN-γ阻断剂或IFN-γ受体抑制剂均利于白癜风的治疗
6. 中医针灸疗法在身体机能调节以及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针灸时,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参与身体机能调节
B. 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针灸手部穴位时不缩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脊髓等低级神经中枢通过脑干与高级神经中枢连接
7. 丝瓜的生长速度很快,瓜秧长得很长,为保证结瓜多,要适时且适当摘掉一些侧枝(打杈),以节约养分,供应上部生长。下表所示为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生长素类调节剂)喷施丝瓜植株,分别测量其顶芽和侧芽的生长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α-萘乙酸浓度
0mg·L-1 2mg·L-1 4mg·L-1 8mg·L-1 16mg·L-1
顶芽生长速率(cm·d-1) 0.90 1.10 1.40 1.60 1.30
侧芽生长速率(cm·d-1) 0.60 0.45 0.42 0.30 0.50
A. 打杈是为了抑制丝瓜的顶端优势,有利于果实养分的积累
B. 由实验数据可知,α-萘乙酸对丝瓜侧芽的生长均表现为抑制
C. 由实验数据可知,α-萘乙酸对丝瓜顶芽生长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 α-萘乙酸为信息分子,调节着植物果实的发育和成熟
8. 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方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部分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
B. 调查要求每次捕捉时,每只动物被捕捉的概率相同
C.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134只
D. 图中内容表示描述一个系统的数学形式,称为数学模型
9. 菏泽单县浮龙湖拥有水域和湿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水草茂密,环境优越,是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越冬栖息地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种候鸟种群密度显著增加,主要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成正比
C. 若被标记的鸟由于受到惊吓不易被捕捉,则计算出的种群数量会比实际数值高
D. 鸟类吸引异性的鸣唱声属于行为信息
10. 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个数的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可用“物种多样性指数=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来计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种群大小一定不会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产生影响
B. 若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相同,那么两者的物种多样性一定相同
C.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指数越大,当指数为0时,表明该地区只有一种生物
11. 一些生物在同一个区域竞争共同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种间竞争而导致生物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调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为了躲避狼,兔子选择夜晚活动,属于同域共存
B. 同域共存可减小生物间种间竞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不同生物在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过程中会出现生态位的分化
D. 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稳定性
12.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常见害虫,个体微小,成虫体长仅8mm。为保护生态,科学除害,某地将一定数量的蛙投放到稻田中,开启了“稻一蛙”种养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调查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B. 利用蛙以防止害虫对水稻的危害,属于生物防治
C. 水稻和稻纵卷叶螟在数量上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
D. 稻田中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该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13. 栖居在我国西双版纳的一群亚洲象有过一段北迁的历程,它们沿途穿越了森林及农田等一系列生态系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
B. 亚洲象粪便中的有机物可以为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 为了保证玉米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合理灌溉、控制病虫害
D. 气温和降水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14. 某群落中生活着甲、乙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动物种群,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
B. 甲种群在第8年时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
D. 乙种群在第2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
15. 在某河流含碳有机物污染治理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该河流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绘制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蓝细菌在该群落中数量最多,则据此判断蓝细菌在该群落占据优势
B.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浮游动物乙和黑鱼的能量去向不完全相同
D. 浮游动物甲与浮游动物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 俗语讲“积懒成笨”,这可能与大脑海马区突触在受到长时低频刺激后引起突触结构的改变,形成抑制效应有关,部分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运输到突触后膜,需要消耗ATP
B. 谷氨酸与去磷酸化的A受体结合后,Na 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兴奋
C. 谷氨酸与B受体结合后,Ca2+内流引起一系列反应,使突触后膜上A受体减少
D. 受体数量减少和结构的改变均可能导致抑制效应
17. 科学家为研究性激素在性别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Ⅰ:发育为雄性,需要睾丸产生的雄性激素的刺激;当缺乏时,则发育为雌性。
假说Ⅱ:发育为雌性,需要卵巢产生的雌性激素的刺激;当缺乏时,则发育为雄性。为此,科学家利用家兔进行部分组织摘除手术后,得出实验结果如下:
性染色体组成 外生殖器表现
未做手术 手术后
XY 雄性 雌性
XX 雌性 雌性
关于上述实验操作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需要在生殖器官分化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或睾丸的组织
B. 该实验依据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上述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I
C. 如果假说Ⅱ成立,性染色体组成为XX的家兔胚胎,术后发育出雄性器官
D. 为进一步验证假说I,在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组织的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睾酮刺激,XX的胚胎发育出雌性器官
18.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入侵的空间。如图表示鸟类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类鸟所占据的领域就是其生态位 B. 草食性鸟类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C. 某领域中的所有食虫鸟构成一个种群 D. 各类鸟体重越大所占有的领域也一定越大
19.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 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 生态系统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20. 图甲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食物网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b→a
B. 图甲中的c对应图乙中的Ⅱ和Ⅲ
C. 图乙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 若种群Ⅰ和Ⅴ同化的能量分别为a和b,则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5b)/25
三、简答题
21. 人体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临床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嗓子痛等症状。机体疼痛和发热现象与前列腺素E(简称PGE)密切相关,部分机理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人体感染病毒后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感受器,引起细胞膜上通道打开,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_____,从而产生兴奋,并最终产生痛觉。
(2)病人体温升高的原因主要是病毒毒素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促使_____(答出两种激素)分泌增多,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3)布洛芬可以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镇痛退热的效果。感染甲型HIN1流感病毒后,为了减轻病症,常使用布洛芬。请据图分析布洛芬镇痛退热的机理:_____。
(4)为探究药物M是否通过影响下丘脑调控体温并且和布洛芬具有相同的退热效果,科研人员将布洛芬、药物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布洛芬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M溶液 退热
丁 _____ 发热
①根据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__。。
②丁组的处理方式为_____。
22. 有些过敏原会引起人体过敏(疼痛、肿胀等),从蜂毒中提取的蜂毒肽具有较好的抗过敏、镇痛作用。下图中实线表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相关机制,虚线表示蜂毒肽治疗过敏的机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②的激活需要双信号:一是_____,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_____发生变化并与细胞②结合。然后,辅助性T细胞开始_____。
(2)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物质,一方面引起毛细血管壁_____,出现肿胀等症状;另一方面与感觉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产生兴奋,兴奋最终传至_____产生痛觉。
(3)皮下注射一定量的蜂毒肽可对过敏患者进行治疗。蜂毒肽能够促进IL-10含量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IL-10对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是_____。
(4)地塞米松(皮质醇类药物)是治疗过敏的常用药。科研人员以过敏大鼠为材料研究地塞米松的副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导致大鼠肾上腺重量降低,结合上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
23. 乙烯(Eth)是一种商用的马铃薯抑芽剂。研究表明,许多植物激素如乙烯、生长素等都在调控马铃薯发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OD是催化生长素降解的酶。研究外源乙烯处理对室温贮藏条件下两周内马铃薯发芽率(图1)、POD活性的影响(图2),最后通过外源生长素(Aux)处理探究生长素参与乙烯抑制马铃薯块茎发芽的机制,结果见图3.请回答下列问题:(CK为对照组)
(1)植物体内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2)据图1可知,外源乙烯处理后,马铃薯的发芽率显著_____。据图2可知,乙烯处理组的POD活性_____(填“高于”或“低于”)对照组,由此推测内源生长素对马铃薯发芽的作用可能是_____。
(3)据图3可知,贮藏期间,_____组中马铃薯的内源生长素含量逐渐增加;外源Aux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_____(填“减弱”或“增强”)外源Eth抑制发芽的效果。
(4)综合图1~图3的结果,外源乙烯处理抑制发芽的机制可能是_____。
24. 土壤中存在细菌、真菌和线虫等生物,它们的关系十分复杂,线虫能以细菌为食,真菌可产生菌丝陷阱包裹并杀死线虫。土壤中的线虫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发现对土壤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
(2)富含尿素的土壤中能检测出较多的菌丝陷阱,研究者推测尿素可诱导菌丝陷阱的形成。为研究尿素诱导菌丝陷阱形成的机制,研究者利用尿素及其分解产物氨分别处理野生型真菌和尿素分解酶基因功能丧失的真菌突变体,检测菌丝陷阱的数量,结果如图所示。结合上述信息,推测_____,从而诱导菌丝陷阱的产生。
(3)线虫产生蛔甙作为_____信号以调节自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真菌可感知该信号,从而形成菌丝陷阱。
(4)土壤中细菌的精氨酸酶可催化尿素产生,该酶的表达量与线虫取食频率呈正比。综合上述信息,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线虫之间的关系,解释线虫数量相对稳定的机制:一方面线虫对细菌的捕食增加时,_____;另一方面线虫捕食细菌后数量增加,_____;两者共同诱导_____,从而反馈调节线虫的数量。
(5)自然界中不乏类似于上述土壤微生物与线虫间的关系。下列事例与上述机制最相似的是_____。
A. 狼能追捕兔,兔能根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追捕
B. 白蚁在巢穴中通过排出粪便供养细菌,从而抑制寄生真菌的生存和传播
C. 虫媒传粉的植物,花朵中蜜腺分泌含糖量较高的蜜露吸引昆虫来进行传粉
D. 食草昆虫啃食植物叶片后,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肉食性昆虫
25. 珊瑚礁是数以亿计的珊瑚虫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而形成,养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并直接影响地球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珊瑚虫除了从与其共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虫黄藻获取营养和能量外,还在有些情况下捕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珊瑚虫黄藻共生体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
(2)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占据较为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珊瑚礁生态系统不仅是重要的渔业产区,还可以保护海岸线免受强风巨浪的侵蚀,这些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3)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珊瑚礁正面临着白化退化、资源严重下降的压力,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抗这种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_____。近年来,人们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还对其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把生态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这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4)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仅考虑A、B、C三种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中
A、B的能量值(单位:)如表1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A 210 104 76 94
B 17 18 2 5
表1
①生物A的同化量为_____。
②生物C的同化量为_____。
③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题答案】
【答案】AB
【17题答案】
【答案】AB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CD
【20题答案】
【答案】CD
三、简答题
【21题答案】
【答案】(1)外负内正
(2)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布洛芬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产生的PGE减少,一方面使得痛感受器对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达到镇痛效果;另一方面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减弱,达到退热效果
(4) ①. 药物M和布洛芬都具有相同的退热效果 ②. 破坏下丘脑的发热家兔+M溶液
【22题答案】
【答案】(1) ①. 过敏原与B细胞接触 ②. 特定分子 ③. 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2) ① 通透性增大 ②. 大脑皮层
(3) ①. 增多 ②. 一方面减少抗体IgE 的量,另一方面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4)地塞米松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
【23题答案】
【答案】(1)色氨酸 (2) ①. 降低 ②. 高于 ③. 促进
(3) ①. CK组和Eth处理 ②. 减弱
(4)外源乙烯通过提高马铃薯内POD活性,促进生长素分解,从而抑制发芽
【24题答案】
【答案】(1) ①. 垂直 ②.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真菌利用尿素分解酶将尿素分解为氨
(3)化学 (4) ①. 细菌表达的精氨酸酶量增加,合成更多的尿素,真菌把尿素分解为氨 ②. 分泌更多的蛔甙 ③. 真菌形成更多菌丝陷阱,包裹并杀死线虫 (5)D
【25题答案】
【答案】(1)生产者和消费者
(2) ①.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②. 直接(价值)和间接
(3) ①. 负反馈调节 ②. 整体
(4) ①. 314 ②. 15 ③. 1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