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测评(三)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单元质量测评(三)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单元质量测评(三)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读某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1、2题。
1.2000—2014年,该地区人口总量 ( )
A.不断下降 B.持续增加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2.按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的人口达到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地区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 ( )
A.1992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14年
  (2023·无锡模拟)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4.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 )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 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
③自然资源枯竭 ④环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2023·沧州模拟)图1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数量 ( )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6.世界上 ( )
A.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北纬40°附近人口较稠密
  (2024·佛山模拟)2023年9月,联合国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举办。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7、8题。
7.中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看到的建筑最可能是 ( )
8.茶主题景观的申遗成功说明联合国鼓励 ( )
A.改善茶树品种,增加出口创汇
B.扩大茶树种植,改善大气质量
C.茶文化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
D.改变茶树习性,增加茶叶产量
  (2023·南阳模拟)读聚落景观图片,完成9、10题。
9.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
A.城镇,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镇,这里建筑物高大密集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10.该聚落地处 ( )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11.下图是我国某地简图,甲城区扩展的过程中,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12.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下面为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据此说明两河流域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是 (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地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图示意小云去泉州清净寺的步行导航截屏及清净寺景观。读图,看到右上角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属于 ( )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在A、B、C、D四处中,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有几处 ( )
A.1处 B.2处
C.3 处 D.4处
15.“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这是对哪一人种的描述 该人种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一处 ( )
A.白色人种—A B.黑色人种—B
C.黄色人种—C D.黑色人种—D
  中国文化通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 000多个孔子学堂。如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及部分孔子学院(堂)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的孔子学院(堂) ( )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多在汉语分布区
C.分布在北寒带地区
D.欧洲多于北美洲
17.孔子学院(堂)的课程可能包括 ( )
①汉语     ②中国茶艺
③西餐制作   ④太极拳
⑤软笔书法   ⑥拉丁舞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⑤⑥
  下表是世界某国家人口资料,据表完成18、19题。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
180 1.12 1.21
18.该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 )
A.非洲北部
B.南美洲东部
C.欧洲西部
D.亚洲南部
19.该国家主要的人种和信仰的宗教是 ( )
A.黄色人种 佛教
B.混血人种 犹太教
C.白色人种 伊斯兰教
D.白色人种 基督教
20.下列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居民多信仰基督教
B.②—居民多为黄色人种
C.③—居民主要讲阿拉伯语
D.④—人口稠密
二、综合题(共30分)
21.读图和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80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上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图2为中国与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与预测图。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 。(1分)
(2)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11年时间,而到2037年达到90亿将需要大约15年的时间,这表明全球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正在 。(1分)
(3)阅读材料二,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 年超过世界平均值。(1分)
A.1995年 B.2003年
C.2008年 D.2025年
(4)图3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的地区是 (填序号),该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有 、 等。(3分)
(5)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能否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22.同学们在地理课上探究人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2分)
  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西亚传统民居、图3为西亚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 (均匀/不均匀)的特点。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 (中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 (沿海/内陆)地区;从地形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 (选择填空)。(4分)
A.极端干旱
B.气候湿热
C.终年严寒
D.地势高峻
探究问题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西亚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5分)
当地自然环境 西亚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 (炎热/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 墙体较厚
降水② (多/少) 屋顶形状为③ (斜顶/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 ④ (大/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 ⑤ (多/少) 材料就地取材, 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问题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资料
  萨那古城地处西亚地区,历史悠久,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其老城区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3)下面是对萨那古城的三句精彩评语,请仿照示例,从材料中提取出对应的文字信息。(2分)
【示例】评语1: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文中信息: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评语2:建筑风格独特文中信息: 。
评语3:交通位置重要文中信息: 。
(4)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双项选择)。(1分)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B.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
C.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
D.大力商业化,提高经济收入
2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率领大明帝国的船队七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到亚丁湾,泛海九万里,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地区,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及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壮举。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了古里、满剌加、爪哇等地,如今爪哇所在地区的居民大多属于 人种,古里所在地区的居民大多属于白色和 人种。(2分)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 诞生于古里(属于古印度)所在地区,该宗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2分)
(3)郑和穿过 洋到达了天方等地,该地区的居民所说的语言主要是 语,该种语言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联合国的官方语言。(3分)
(4)亚洲的东南部是我国华人华侨主要聚集地,该地区不同国家的居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外的华人华侨对于当地的宗教信仰应持有 的态度。(2分)单元质量测评(三)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读某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1、2题。
1.2000—2014年,该地区人口总量 (B)
A.不断下降 B.持续增加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2.按联合国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5岁的人口达到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地区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 (C)
A.1992年 B.2000年 C.2010年 D.2014年
  (2023·无锡模拟)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达到80亿,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B)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4.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 (B)
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 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
③自然资源枯竭 ④环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2023·沧州模拟)图1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为不同纬度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世界人口数量 (D)
A.北半球少,南半球多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少
C.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D.南半球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6.世界上 (D)
A.气温越高的地区人口越稠密
B.人口密度与陆地面积成正比
C.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D.北纬40°附近人口较稠密
  (2024·佛山模拟)2023年9月,联合国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举办。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完成7、8题。
7.中国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看到的建筑最可能是 (B)
8.茶主题景观的申遗成功说明联合国鼓励 (C)
A.改善茶树品种,增加出口创汇
B.扩大茶树种植,改善大气质量
C.茶文化传播,实现可持续发展
D.改变茶树习性,增加茶叶产量
  (2023·南阳模拟)读聚落景观图片,完成9、10题。
9.图中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D)
A.城镇,这里人口密集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镇,这里建筑物高大密集
D.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10.该聚落地处 (B)
A.雪峰连绵的高原 B.地表崎岖的山区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一望无际的平原
11.下图是我国某地简图,甲城区扩展的过程中,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小的是 (B)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交通
12.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中东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下面为两河流域聚落分布图和当地民居图。据此说明两河流域聚落形成的影响因素是 (B)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
②聚落分布地区气候适宜,降水丰沛
③该地传统民居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④石油资源也是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下图示意小云去泉州清净寺的步行导航截屏及清净寺景观。读图,看到右上角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属于 (D)
A.道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读下图,完成14、15题。
14.在A、B、C、D四处中,居民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有几处 (B)
A.1处 B.2处
C.3 处 D.4处
15.“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这是对哪一人种的描述 该人种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一处 (D)
A.白色人种—A B.黑色人种—B
C.黄色人种—C D.黑色人种—D
  中国文化通过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 000多个孔子学堂。如图为世界主要语言及部分孔子学院(堂)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的孔子学院(堂) (D)
A.南半球多于北半球
B.多在汉语分布区
C.分布在北寒带地区
D.欧洲多于北美洲
17.孔子学院(堂)的课程可能包括 (B)
①汉语     ②中国茶艺
③西餐制作   ④太极拳
⑤软笔书法   ⑥拉丁舞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⑥    D.①②⑤⑥
  下表是世界某国家人口资料,据表完成18、19题。
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
180 1.12 1.21
18.该国家最有可能位于 (C)
A.非洲北部
B.南美洲东部
C.欧洲西部
D.亚洲南部
19.该国家主要的人种和信仰的宗教是 (D)
A.黄色人种 佛教
B.混血人种 犹太教
C.白色人种 伊斯兰教
D.白色人种 基督教
20.下列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①—居民多信仰基督教
B.②—居民多为黄色人种
C.③—居民主要讲阿拉伯语
D.④—人口稠密
二、综合题(共30分)
21.读图和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9分)
  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80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是人类思考对地球负起共同责任的时刻。
材料一
材料二 国际上普遍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图2为中国与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统计与预测图。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是越来越快。(1分)
(2)全球人口从70亿增长到80亿花了11年时间,而到2037年达到90亿将需要大约15年的时间,这表明全球人口的总体增长速度正在变慢。(1分)
(3)阅读材料二,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B年超过世界平均值。(1分)
A.1995年 B.2003年
C.2008年 D.2025年
(4)图3中的①②③④四地中,属于人口稠密的地区是②(填序号),该地区人口稠密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3分)
(5)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能否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分)
答:不能,目前世界上的人口稀疏区大部分是炎热、潮湿、高寒缺氧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合人们居住。
22.同学们在地理课上探究人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2分)
  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西亚传统民居、图3为西亚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不均匀(均匀/不均匀)的特点。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中低纬度(中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沿海(沿海/内陆)地区;从地形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A(选择填空)。(4分)
A.极端干旱
B.气候湿热
C.终年严寒
D.地势高峻
探究问题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西亚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5分)
当地自然环境 西亚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炎热 (炎热/寒冷) 为减少热量的传递, 墙体较厚
降水②少 (多/少) 屋顶形状为③平顶 (斜顶/平顶)
风沙较大 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 ④小(大/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 ⑤少(多/少) 材料就地取材, 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问题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资料
  萨那古城地处西亚地区,历史悠久,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其老城区1986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3)下面是对萨那古城的三句精彩评语,请仿照示例,从材料中提取出对应的文字信息。(2分)
【示例】评语1: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文中信息: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评语2:建筑风格独特文中信息: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
评语3:交通位置重要文中信息: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
(4)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BC(双项选择)。(1分)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B.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
C.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
D.大力商业化,提高经济收入
2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率领大明帝国的船队七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到亚丁湾,泛海九万里,先后访问了30多个国家、地区,其航海规模之大、船只及人数之多、足迹之广堪称世界帆船航海史上的壮举。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了古里、满剌加、爪哇等地,如今爪哇所在地区的居民大多属于黄色人种,古里所在地区的居民大多属于白色和黑色人种。(2分)
(2)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诞生于古里(属于古印度)所在地区,该宗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2分)
(3)郑和穿过印度洋到达了天方等地,该地区的居民所说的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该种语言属于(选填“属于”或“不属于”)联合国的官方语言。(3分)
(4)亚洲的东南部是我国华人华侨主要聚集地,该地区不同国家的居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外的华人华侨对于当地的宗教信仰应持有尊重他人宗教信仰,尊重当地宗教习俗的态度。(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