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基础主干落实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城镇与乡村比较:聚落形式 A B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规模 较大建筑特点 建筑密度较 ,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 建筑密度较设施 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汇聚大量社会经济活动景观 周围有大片农田、果园、鱼塘等 高层住宅2.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1)问题:引发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侵占耕地、水土污染等。(2)措施:合理规划设计,加强管理和保护。二、聚落与地理环境1.早期聚落分布特点:大多 ,沿 分布。2.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 和 条件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 和 会有很大差别。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 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在渔业区,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3.聚落的建筑:(1)特色民居。(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地区 民居特点墙体 窗户 屋顶寒冷地区 尖顶湿热地区 大干热地区 厚【教材再开发】·P70——活动乡村发展为城市的条件有哪些 立德树人-人地协调观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屋 顶 平屋顶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用排水斜屋顶 降水丰沛的地区,斜屋顶易排水;降雪较多的地区,斜屋顶利于积雪滑落墙 体 厚墙体 炎热、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墙体薄 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散热,减少室内潮湿窗 户 大窗户 气候湿热的地区,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散热防潮小窗户 沙漠地区,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寒冷地区,冬天严寒,雪大风猛,减少室内热量散失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探究情境 世界城市密集区分布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分布)据图概括世界城市主要密集区分布规律。2.(能力探究—成因)简析世界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高阶探究—实例)图中A、B、C三处为城市密集区,请任选一处并分析成因。【图解方法】素养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诗句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镇,这里有道路D.城镇,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2023·东营模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景观描绘的是 ( )A.乡村聚落B.牧村聚落C.城镇聚落D.海上渔村聚落3.由图中景观可推测当时该地 ( )A.全年少雨 B.地形平坦C.水运发达 D.人口密集 (2023·济宁学业考)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家吊脚楼,多依山而建,下层架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结合土家吊脚楼景观图,完成4、5题。4.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潮湿C.水源不足 D.木材匮乏5.政府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吊脚楼进行合理保护,采取的措施是 ( )A.合理修缮,修旧如旧B.放任自流,任其变化C.整体拆迁,异地重建D.全部拆除,原地重建【关键能力·提升练】跨学科·地理与语文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读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示意图,完成6、7题。6.“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城镇,“阡陌交通”B.乡村,“屋舍俨然”C.城镇,“土地平旷”D.乡村,“良田、美池”7.结合“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各种形式的场所B.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C.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D.聚落的形成与交通密切相关 (2024·潍坊模拟)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麻扎村,已有2 600多年的历史。村落以土木结构的建筑为主,一般为两层,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挖山地而成的窑洞,居民一般冬季住在平房,夏季则住在窑洞。该地年均温14.4℃,年均降水量17.6毫米。如图示意麻扎村村落,据此完成8~10题。8.麻扎村民居为土木结构,平顶、窗户较小,推测当地气候特点为 ( )A.终年严寒 B.气候干旱C.终年高温 D.终年多雨9.下层窑洞的主要作用是 ( )A.躲避风沙B.储存食物C.夏季避暑D.蓄水饮用10.麻扎村是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 ( )A.拆旧建新 B.整旧如新C.建新如旧 D.修旧如旧 (2023·安徽学业考)传统村落凝结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下图示意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11.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B.长江以北多,长江以南少C.东部多,西部少D.南部多,北部少12.影响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C.植被 D.土壤13.(2023·滨州期末)探究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探究主题:世界人口、城市分布规律。探究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探究过程:搜索相关的资料,分析人口、城市分布规律。(一)人类密集地区称为“人类大陆”,图一为“人类大陆”图。(1)据“人类大陆”图分析,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纬度地区,图中“人类大陆”①处是亚洲的东部地区,②处是亚洲的南部地区,③处是 地区,④处是 地区。(二)海陆位置也是影响人类分布的因素之一,图二是世界部分大城市分布简图。(2)图二中纬度相近的A、B、C三地,A、C两地人口、城市密度明显大于B地。据此推测,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 地区。(三)图三是不同海拔地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3)从地形地势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米以下的 (地形类型)地区。归纳总结:(4)城镇聚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城市聚落集中分布地区。据此推测,世界的城镇聚落主要分布在 纬度、 (海陆)、 (地形类型)地区。另外,气候温和、降水较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也容易形成大的城镇聚落。迁移应用:(5)图二中甲地区人口、城市分布相对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基础主干落实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城镇与乡村比较:聚落形式 A乡村 B城镇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规模 较小 较大建筑特点 建筑密度较低,大多数是平房或低层建筑 建筑密度较高设施 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汇聚大量社会经济活动景观 周围有大片农田、果园、鱼塘等 高层住宅2.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1)问题:引发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如侵占耕地、水土污染等。(2)措施:合理规划设计,加强管理和保护。二、聚落与地理环境1.早期聚落分布特点: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2.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组织结构会有很大差别。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在渔业区,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3.聚落的建筑:(1)特色民居。(2)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地区 民居特点墙体 窗户 屋顶寒冷地区 厚 小 尖顶湿热地区 薄 大 尖顶干热地区 厚 小 平顶【教材再开发】·P70——活动乡村发展为城市的条件有哪些 答: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立德树人-人地协调观建筑特点与地理环境屋 顶 平屋顶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不用排水斜屋顶 降水丰沛的地区,斜屋顶易排水;降雪较多的地区,斜屋顶利于积雪滑落墙 体 厚墙体 炎热、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防止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墙体薄 气候湿热的地区,有利于散热,减少室内潮湿窗 户 大窗户 气候湿热的地区,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散热防潮小窗户 沙漠地区,减少强烈阳光的照射;寒冷地区,冬天严寒,雪大风猛,减少室内热量散失重点主题探究主题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探究情境 世界城市密集区分布概念地图 综合思维探究式问题链 1.(入门探究—分布)据图概括世界城市主要密集区分布规律。答: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2.(能力探究—成因)简析世界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答: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区适宜耕作,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发展不同的产业,满足了人们生产的需要;交通便利,便于人员的集散、交流,便于对外联系。3.(高阶探究—实例)图中A、B、C三处为城市密集区,请任选一处并分析成因。答:B亚洲东部:这里文化历史悠久,有适宜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促使其成为人口稠密、城市聚集的地带。C欧洲西部、A美国东北部地区:这里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又是世界上重要的工业地带,使其成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的地带。【图解方法】素养分层评价【必备知识·基础练】1.“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诗句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B)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镇,这里有道路D.城镇,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立德树人·传统文化)(2023·东营模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景观描绘的是 (A)A.乡村聚落B.牧村聚落C.城镇聚落D.海上渔村聚落3.由图中景观可推测当时该地 (C)A.全年少雨 B.地形平坦C.水运发达 D.人口密集 (2023·济宁学业考)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家吊脚楼,多依山而建,下层架空,木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民族风情浓郁,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结合土家吊脚楼景观图,完成4、5题。4.土家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B)A.地形平坦 B.气候潮湿C.水源不足 D.木材匮乏5.政府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吊脚楼进行合理保护,采取的措施是 (A)A.合理修缮,修旧如旧B.放任自流,任其变化C.整体拆迁,异地重建D.全部拆除,原地重建【关键能力·提升练】跨学科·地理与语文 《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读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示意图,完成6、7题。6.“桃花源”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D)A.城镇,“阡陌交通”B.乡村,“屋舍俨然”C.城镇,“土地平旷”D.乡村,“良田、美池”7.结合“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A.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各种形式的场所B.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C.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D.聚落的形成与交通密切相关 (2024·潍坊模拟)新疆吐鲁番地区吐峪沟麻扎村,已有2 600多年的历史。村落以土木结构的建筑为主,一般为两层,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挖山地而成的窑洞,居民一般冬季住在平房,夏季则住在窑洞。该地年均温14.4℃,年均降水量17.6毫米。如图示意麻扎村村落,据此完成8~10题。8.麻扎村民居为土木结构,平顶、窗户较小,推测当地气候特点为 (B)A.终年严寒 B.气候干旱C.终年高温 D.终年多雨9.下层窑洞的主要作用是 (C)A.躲避风沙B.储存食物C.夏季避暑D.蓄水饮用10.麻扎村是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 (D)A.拆旧建新 B.整旧如新C.建新如旧 D.修旧如旧 (2023·安徽学业考)传统村落凝结着悠久的农耕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下图示意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1、12题。11.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D)A.淮河以北多,淮河以南少B.长江以北多,长江以南少C.东部多,西部少D.南部多,北部少12.影响安徽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B)A.气候 B.地形C.植被 D.土壤13.(2023·滨州期末)探究自然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探究主题:世界人口、城市分布规律。探究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探究过程:搜索相关的资料,分析人口、城市分布规律。(一)人类密集地区称为“人类大陆”,图一为“人类大陆”图。(1)据“人类大陆”图分析,从纬度位置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图中“人类大陆”①处是亚洲的东部地区,②处是亚洲的南部地区,③处是欧洲西部地区,④处是北美洲东部地区。(二)海陆位置也是影响人类分布的因素之一,图二是世界部分大城市分布简图。(2)图二中纬度相近的A、B、C三地,A、C两地人口、城市密度明显大于B地。据此推测,从海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三)图三是不同海拔地区占世界人口的比例。(3)从地形地势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形类型)地区。归纳总结:(4)城镇聚落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人口密集地区也是城市聚落集中分布地区。据此推测,世界的城镇聚落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海陆)、平原(地形类型)地区。另外,气候温和、降水较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也容易形成大的城镇聚落。迁移应用:(5)图二中甲地区人口、城市分布相对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章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 学生版.docx 第四章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