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四校联考
高二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______。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______,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______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行”的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 )这些《论语》中的论述,无不鲜明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儒家文化中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______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泾渭分明 抽丝剥茧 直言不讳 引领
B. 大相径庭 抽丝剥茧 直截了当 引导
C. 大相径庭 鞭辟入里 直言不讳 引领
D. 泾渭分明 鞭辟入里 直截了当 引导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B. 这些《论语》中的论述,无不鲜明展示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C. 这些《论语》中的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儒家文化中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D. 《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儒家文化中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
3. 根据语境,不适合填入括号内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C.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D.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 下面所列文学常识的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活》 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聂赫留朵夫
B 《苏武传》 《汉书》 班固 东汉 纪传体断代史
C 《荷花淀》 小说 孙犁 现代 水生嫂
D 《老子》四章 《南华经》 老子 春秋 道法自然
A. A B. B C. C D. D
二、社科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侧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按原有礼的仪式进行,要在仪式上陈礼数,但因礼仪已不再表现原有的“义”,有其仪而无其义,于是有了社会对史官言而不诚、行而无实的印象,如《礼记·郊特牲》说:“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尽管这责任不都在史官,但他们的身份为“史”,人们也就将他们这种“陈其数”而“失其义”的行为谓之为“史”了。
春秋时将作为社会规范的伦理道德与礼仪赋予了人格本质与外现的关系属性:礼之“义”即伦理道德被视为“质”;礼之仪即礼义的行为,表现在文饰意义层面被视作“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动作有文”,即以外在的符合礼之义的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为内涵。《韩非子·解老》亦谓:“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礼既为外在的“文”,故人既有仁义道德,又在施舍、进退、周旋、容止、作事、德行、声气、言语诸方面合于礼仪,便是“文质彬彬”;如果心有仁义道德,行为不合礼仪规范,便是“质胜文”;如果心无仁义道德,仅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便被认为“文胜质”。“文胜质”和史家为礼“陈其数”而“失其义”一样,都是行而无实,故也被视之如“史”。
(摘编自赵辉《文胜质则史》)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但人们对他所说的“文”和“质”有不同的理解。
B. 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C. 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D. 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六朝文学创作突出“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宋明道学家则认为有了“质”,“文”自易至。
B. 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C. “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 《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7. 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 )
A.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 词以境界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古诗文阅读(共4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庄氏二子字说
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人之有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宴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德实、德诚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二)怀竹说
夏太常风流雅韵,寄于楮墨间。意之所至,挥洒所及,有不自知。虽为好事者所珍袭,然不足以为太常重。盖太常非命于竹者也,适也。而其子孙怀之者,非囿于竹者也,情也。
然予有进于是焉。子孙之身,即祖宗之身也。竹犹怀之,而况其身乎?凡人作事无法,浪言苟行。此心漫然,任其所之,皆由于无所怀之故。知所怀也,则竦息顾虑,择地而蹈。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在乎怀与不怀之间也。为太常子孙者,必慎而言,顾而行,深自贵籍。若持重宝焉,惟恐失之,斯善怀矣。苟徒出于一时感动,俄而忘之,注意于残楮败墨间,而失其所以重,非君子所谓孝思也。
予祖母,实太常之孙女,玄孙焕【1】,与予为表弟,以“怀竹”自命,予故勖之如此云。
(取材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注释】:【1】归有光在《夏怀竹字说序》中指出夏焕“为人滑稽,与伶人伍,衣裳偏倚,步履邪施,去忽来,见者咸轻之”。
8. 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常飧 飧:吃
B. 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 殆:大概
C. 盖太常非命于竹者也 命:命名
D. 深为贵籍 籍:身份
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文太美则饰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屈原列传》)
B. 其可不深自爱惜 非恶其声而然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C. 不问家之有无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D. 而勿事于饰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
B. 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
C. 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儒者
D. 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
11. 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指里巷,这里指居民住家。
B. 至笄,到了女子成年。古代女子满15周岁成年,男子满18周岁成年。
C. 婚姻,男女结为夫妻。有时也指结婚男女双方,婚是女方,姻是男方。
D. 揖让,作揖礼让。作揖是民间传统礼节,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行礼。
1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庄氏二子字说》中,作者借庄氏二子之“名”有所发挥,既有叹惋之意也有期盼之情。
B. 庄氏二子能以朴素自好,这说明他们还未受到当时社会上流风末俗的影响。
C. 在《怀竹说》中,作者认为君子珍惜并保护住其先人的重宝,才是做到了所说的“孝思”。
D. 两篇文章都是以小见大,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独特的审美追求。
13. 这两篇文章都是对他人的字号发表看法,但文章所针对的问题及写作用意各不相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别进行分析。
14. 翻译句子。
(1)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Ⅱ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舍弟宗一【1】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2】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3】树烟。
注释:【1】柳宗元因其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而先后三次被贬,第三次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柳宗元写下这首诗送别堂弟宗一。【2】桂岭:五岭之一,在今广西贺县东北,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3】荆、郢:古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15.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了诗人在被贬及堂弟将远离的双重打击下倍加伤感以及对堂弟的不舍和殷殷嘱托。
B. 颔联写堂弟将只身前往距国都六千里的蛮荒之地,生死难料。
C. 颈联借写桂岭一带恶劣的自然环境,表现诗人处境的险恶;以洞庭湖明媚的春景来反衬诗人现实中的不幸处境。
D. 全诗即事抒怀,融叙事、抒情于一体,意境迷离,情感低沉。
16. 任选角度赏析尾联。
17. 默写。
(1)自见者不明,______。(《老子》)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大学之道》)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屈原列传》)
(4)子曰:“______,小人喻于利。”(《论语》)
(5)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6)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过秦论》)
(7)人穷则反本,______,未尝不呼天也;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8)《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9)《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李娟
①有时候我会扔下杂货店跑出去满山遍野地玩,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就只好坐在我家帐篷里耐心等待,顺便替我守着店,有人来买东西的话,他就告诉对方:“人不在。”有时候他实在等急了,就出去满山遍野地找我。
②而有的时候呢,我在帐篷里耗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买东西,连把头伸进帐篷看一眼的人也没有。害我白白浪费了本该出去玩的大好时光。
③天天守在帐篷里,坐在柜台后的一堆商品中间。世界就在这堆商品对面,满目的葱茏鲜艳,那么真实……而我心中种种想法明明灭灭、恍惚闪烁着,使得我浑身都虚淡了、稀薄了似的,飘摇不止。而世界那么真实……世界真实地、居高临下地逼压过来,触着我时,又像什么也不曾触着。
④天天出去玩,奔跑一阵,停下来回头张望一阵。世界为什么这么大?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绿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我有浅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我穿着鲜艳的衣服。当我呈现在世界上时,为什么却不能像绿那样……不能像绿那样绿呢?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可我就是不能比绿更自由一些,不能去向比绿所能去向的更远的地方。又抬头看天空,世界为什么这么大!我在这个世界上,明明是踩在大地上的,却又像是双脚离地,悬浮在这世界的正中。
⑤我在山顶上慢慢地走,高处总是风很大,吹得浑身空空荡荡。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羊群早已经过沙依横布拉克,去向后山边境一带了。只有很少的毡房子留了下来,深藏在远远近近的河谷里,一个比一个孤独。毡房里面更为孤独宁静地生活着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店里的生意也一天淡似一天,只等着九月初迎接羊群和牧人们从后山返回。
⑥牧草渐渐挑出了青紫的颜色,那是草穗在渐渐地成熟。一天沉似一天的草原,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开始启程去向第二年。我们也即将启程离开这里。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迫近一朵白云,对更远的地方望了又望。回过头来看到我们即将沿之离去的道路陷落在草野之中,空空荡荡,像干涸的河床一样饥渴。越过这条路看向更远些的地方,是另一条更为孤独的路,痕迹浅淡,时而通畅,时而消失,蜿蜒着通向一个只有一家人住着的地方。那一家人的毡房和四周的栏杆像是下一分钟就会消失似的静止在路的尽头。
⑦我曾去向那里。那路上的泥土中只印着一串马蹄印。那么我是仅次于时间和那匹马而踏上那条路的人。走在路上的每一分钟,都想停下脚步,去往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睡去。这样的季节总是那么安静,风声只在高处,风的猛烈也只在高处。而近处的事物总是倾向于风的反方向的一些感觉。但是阳光无处不在。阳光经过风时带来了风——它像经过迷宫一般经过风,经过那些在上空狂乱地呼啸着的风。等阳光完全通过了风,艰难地抵达我时,已失去了平静。它眩晕地,犹带激情一般熠熠闪耀,在空气中颤动。站在这样的阳光里,手指给照耀得闪闪发光,裙子下裸露的双腿也闪闪发光。但是四周一片沉静。仰着脸往上看,眼角余光刚刚掠过斑斓大地,视觉随之被猛地震动——在视野正前方的天空,整齐而浩瀚地分布着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
⑧路在河边,反复地引我走向河,又反复地引我离开河。引我走过一个青翠的山坡,再走过一个相同的青翠山坡。有时候却只是引我走向孤独的一株草,它生长在河边空旷而洁白的沙滩上。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地打量那株草,路又立刻把我带向森林。我走在森林里,左边开着白色的花,右边隐秘地流着山溪。突然有鸟从旁边窜起,翅膀掠过脸庞。
⑨沿这路走在世界正中央。青草围簇四周,像燃烧一般地持续生长着。河在不远处像燃烧一般奔流。上方的天空像燃烧一般蓝啊,蓝啊。但我肉身平静。身不由己地走着……走过很远很远,任这一路的情景在视野里重重堵塞。这是一条行进堵塞的路,是一条把人引向远离一切之处的路……我不停地走,好几次都以为自己已经走过头了,早已把那一家人抛弃在后面了……不停地走,却每一分钟都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深深睡去。
⑩走着走着就突然得知:尽头那一家人,住着已经无法离开的一个人,终生都在等待着的人。
有人却在我家帐篷里等我。在等我的漫长时间里,他独自面对琳琅满目的寂宾商品,想着自己的心事。后来当我终于回家,当我掀开帐篷门帘时,看到店里依旧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满架的商品如此寂寞。
当我已经回到家了,那人还在满山遍野地找我。他耽搁在一条路上,不停地走啊走啊,被那路引得再也回不来了。或者他正推开路尽头那家人的毡房木门,大声问着:“有没有人?”……
有一天,妈妈也独自一人走上那条路。她拎着小桶,很久以后消失在路的拐弯处。等她再回来时,桶里满悠悠地盛着洁白细腻的酸奶。我嘴里喝着酸奶,心里因为不能明白与这酸奶有关的太多事情,而更清晰地感觉到了深刻的美味。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在“我”离开帐篷四处玩耍时热心替“我”守店,体现其善良互助、勤劳质朴的品质。
B. 世界真实地存在于商品的对面,可“我”守在帐篷里无法接触,给“我”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恍惚感。
C. 作者在第⑤段中写到,“我”感叹世界之大,又因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而落泪,表达出了作者因感叹草原人民生存艰难而产生的伤感。
D. 开阔的河谷、高处的森林、后山的羊群、隐藏的毡房等,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
E. 文章结尾作者并未详细介绍妈妈带回酸奶的具体过程,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表述别有韵致。
19. 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20. 请结合文本,分析标题《通往一家人去的路》的内涵。
21. 今年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请结合本文谈谈李娟的散文吸引人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语言运用(共7分)
22. 下列有关各节日的对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秋节对联:灯火交辉元夜里,笙歌簇拥月明中。
B. 教师节对联:旭日灿星照学府,春风化雨育新苗。
C. 国庆节对联:惠政兴邦千家乐,赤诚报国万众心。
D. 重阳节对联:何处题糕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23. 读图填空。
(1)“顾”字小篆的形体由“雇”(一种候鸟)和“頁”(像突出了头部的人形,表示回头看)组成。从构字法的角度看,“顾”是个 字。( )
A. 象形字 B. 形声字 C. 假借字 D. 会意字
(2)古时农人看见雇回来即开始农耕,因此“顾”的本义为回头看、转头看。成语有“______”,表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
(3)又引申指______,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又引申指考虑、顾虑,如《鸿门宴》中______(填人名)曾说:“大行不顾细谨。”
六、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四校联考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2分)
【1~3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题答案】
【答案】D
二、社科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
【5~7题答案】
【答案】5. C 6. D
7. B
三、古诗文阅读(共42分)
【8~14题答案】
【答案】8. C 9. A
10. D 11. B
12. C 13. ①《庄氏二子字说》从二子名字问题,想到吴地、天下的风俗问题,因此用告诫的方式表 达对二子可能受到当时追求虚浮、夸饰风气影响的担忧,希望他们能爱惜自己,坚守敦厚的品格。
② 《怀竹说》中,作者由夏焕言行随意、为人所轻的问题,想到君子所谓孝思问题,因此借他以“怀竹 自命之机,勉励他在保留祖先遗物、表达悲伤之情的基础上,继承先人遗风,改变自己的言行。
14. (1)浮华虚饰之风相互盛行,这是弊病达到极点的表现,如今这个时代就是这样了。
(2)你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俘虏,我要见你干什么!
(3)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第Ⅱ卷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尾联使用虚写(或想象)的艺术手法,诗人设想与堂弟分别后只能在梦中将思念之情长久地寄托于荆门郢地的烟树。通过梦境表达诗人对兄弟的牵挂之情。
②诗人设想与堂弟分别后只能在梦中将思念之情长久地寄托于荆门郢地的烟树。“烟”字描写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惝惚之态,写出了梦境之神,意境迷离,更能表现出兄弟间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具有浓郁的诗味。
③以景结情(融情于景),诗人设想与堂弟分别后只能在梦中将思念之情长久地寄托于荆门郢地的烟树。表现了诗人与兄弟的依恋与牵挂之情。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自是者不彰 ②.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 君子喻于义 ⑤.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 故劳苦倦极 ⑧. 疾痛惨怛 ⑨.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⑩. 任重而道远 . 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
【18~21题答案】
【答案】18. AC 19. 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写出河的吸引与诱惑、又写出路对我的指引,也使读者感受到了旅程的漫长与重复。反复出现的青翠山坡既代表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也代表着旅途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②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路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20.
表层涵义:标题中的“路”指物理意义上的道路,即文中反复出现的“那条路”。
深层意思:
①“路”也指人生道路,标题表达出了作者对家庭的深深情感。
②寓意着家庭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人生旅程和心灵的归宿。
③文章标题能让人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21. ①文章内容取材于真实而自然的边疆生活,吸引人心。本文将开阔、壮美的北疆风光、草原地区经营的小店等纳入笔端,富有地域特色。
②文中描写的“我”纯真洒脱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友善真诚的人际关系等具有温暖美好的精神力量,抚慰人心,给人以精神启迪。
③文字简约质朴,笔触细腻,诗意灵动,打动人心。如“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等,清新诗意。
④情感深厚、真挚,让读者在现实喧嚣中找到心灵的清澈纯粹之美。
五、语言运用(共7分)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1)B (2)顾影自怜
(3)看望,拜访 (4)樊哙
六、写作(60分)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拙中得巧,清光自来
古语曰:“宁拙勿巧。”有人又云巧干胜于蛮干。巧意味着机数,拙则意味着踏实稳干。二者看似相悖,但巧有巧的简便,拙有拙的稳妥,二者结合,先是有“词劣而后工”般拙的积淀,再随着它“新去月婆安”,巧妙应变,也会悟得那条“人道是,清光更多”。是故在拙中觅巧,清光自然来。
老歌《笨小孩》近期刷屏网络,便是大众对拙这样持续努力的态度认可。无论是《阿甘正传》里的励志阿甘,还是《垫底辣妹》里逆风翻盘的女孩。全社会都在肯定这不怕重头再来的勇气,这沉心静气的心境。但他们,是有智慧地“拙”,是头脑请醒地拙。而反思当今,为何那么多人,在高中,是小镇做题家,不注意方法,肝脑涂地也换不来理想大学通知书;在工作里,被迫“乙里乙气”,带着乙方的“奴”姿态,仅被指挥付出全力,而不去主导局面,终究成了心底抑郁的、沉默的大多数。如阿麦克·韦斯的“后视镜”理论,只顾着当前之路,而忘记来因与去路。
这是“拙”的悲哀,而反之,“巧”又如何不是一样?
的确有人取巧夺胜:在改革开放初期,随意游深圳,获一身黄金,在文物并购低谷时二两拨千金,成顶级收藏家。但这样没有积淀的巧,不死守,很难出位。所以有明星乘直播快车敛财,终获诈骗丢脸一条龙服务进监狱,所以有《看不见的城市》云:所谓得巧而沉醉在城市者,终成欲望之奴。”
“拙”与“巧”孤立则均有风险,然合则有无穷的制胜潜力。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深知杜甫苦心孤诣,不成好文不罢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的是多么自然与灵巧,可反观时人授机取巧“萧萧搏黍声中日,漠漠春鉏影外人”,博黍与春鉏就是黄鹂与白鹭,“萧萧”与“漠漠”也来自名篇的寻章摘句。怎的,就让该诗默默无闻?这倒反衬出了杜甫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谙平易近人的传唱之学。
而生活中亦存拙巧皆用的现象。近日,世界技工大赛中,中国农民工如盘古开天辟地般首次为中国夺得金奖。他顺利创新了新式砖以补建筑之弊,我们却不能不去看他走出巧思之路后三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研究。靠搬砖以数量结算工钱,可他则是细细观察,暗悟“砖之道”。还有三个月在全网创造1200万粉丝的“张同学”,他巧妙地走着农村质朴生活的视频拍摄之路,而一个视频达200多个分镜头却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努力与积淀。
拙中得巧,是一个人毫不放弃的咬牙坚持,还有从不麻木的敏捷。正如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样,当你有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努力,才有机会去选择哪一片海域,创造哪一方润土。
且就坚持安而后工吧,待到新春能有丰富的枝条荡漾,再斫去月婆娑,得那清光更多。“拙”中得“巧”,清光不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