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2.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理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背景和具体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时空观念】理清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所体现的纵向线索,认识西方人文精神走向纵深的历史趋势。【史料实证】掌握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了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上立宪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明确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世纪中期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家国情怀】通过对欧美日本等过不同政体的选择,理解我国根据我国国情选择社会主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依据。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1.本课是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二课,其内容与前一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呈因果关系,与后续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也紧密相关,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中较为核心的一课。。2.本单元的核心要求是“掌握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先导)。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前社会状况的分析,理解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社会动因,认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联性。通过绘制英美法三国权力结构图,比较英法美权力结构异同,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权力架构运作方式,理解制度的内容与各国国情的关系。透过较长时段历史的发展和广阔空间的相关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的进程。3.学生更需要在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北美挣脱的是哪个国家的暴政?这个国家与美国、法国之间有何共同的追求?当时世界上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概念:1.含义: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2.历史使命: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3.实质: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材料一 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国王于1215年签署《大宪章》。该法共63条,按照教会权利、财政、私法、行政、王室森林的顺序排列,主要部分是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国王臣属的基本权利。——摘编自居正《论英国(大宪章)的发展历程及影响》材料二 地处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抓住了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海外贸易迅速扩大,国内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贵族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业,因而被称为新贵族,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三 从17世纪早期开始,英王试图绕开议会增加新的税目,而此前300多年中,设立新的税目必须经过议会的同意。王室的财政政策引发了政治摩擦,而宗教争论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 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归纳为:(1)历史传统:形成了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2)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3)政治:英国王权专制,激化社会矛盾;(4)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过程: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渐进式、妥协性、创新性。(1)经过近半个世纪才确立统治地位;(2)封建专制—共和国—军事独裁—封建复辟—君主立宪。4.意义:(1)对英国: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对世界:为北美独立战争和世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开端。5.结果:确立君主立宪制(1)标志:《权力法案》颁布: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2)1701年《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分析《权利法案》是如何限制王权的?如何扩大了议会的权利?材料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1689年《权利法案》提示:(1)限制王权: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2)保障议会: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三)美国独立战争1.背景:材料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的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不满……法国借北美独立战争之机大力援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摘编自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材料二 英国政府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自决也日益增长。——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材料四 在独立前的100多年中,他们也不断地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滋养……在英、法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美殖民地上也产生了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归纳为:(1)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市场逐渐形成;(2)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3)思想:①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②启蒙思想的影响。(4)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过程:3.性质: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4.意义:(1)国内: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人民争得了民族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国际: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四)法国大革命1.背景:材料一 “经济力量、个人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大部分已经转移到资产阶级那里”,他们拥有“一种新型的财富,即流动的或商业性的财富”。——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材料二 1715—1786年,法国税收总额从8600万锂提高到5.4亿锂,其中以间接税提高幅度最大。同时,由于法国国内关卡林立,在各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吴于廑《世界近代史》材料三 17、18世纪,法国君主专制下全国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一和第二个等级都享有免税权);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负担沉重的捐税。材料四 “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路易十六材料五 从美国回来的法国人圣西门说:我认为美国革命(独立战争)是代表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始,它使人们看到,法国的启蒙思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东西。——《美国的诞生》归纳为:(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2)政治:君主专制统治腐朽无能,等级制度根深蒂固,激化了社会矛盾。(3)思想:启蒙思想对民众的深刻影响。(4)外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过程:3.特点:人民性;曲折性;艰难性。4.影响:(1)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2)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各地。(4)促进各国民族主义兴起。(5)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给其带来了沉重灾难。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拿破仑帝国的?(拿破仑对外战争)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材料二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也就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提示:(1)进步:①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②革命的原则随着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③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局限:拿破仑实行帝制,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军事征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概念:1.含义: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2.经济制度:(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功。(2)特点:①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②雇佣劳动。③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发财致富。(3)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3.政治制度:(1)政体形式:①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英);二元制(德)②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美);议会制(法)(2)间接民主的代议制。(3)政党制度: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历史解释:1.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是英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德国)2.民主共和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共和制有议会制(法)和总统制(美)两种形式。前者指政府(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后者指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3.代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专制独裁。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立法权与国王分离)2.发展完善:责任内阁制(18世纪中叶,核心)3.特点:(1)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统一的象征;(2)议会:是权力中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3)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权和立法创意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选举。(4)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1.背景:邦联制政体使独立后的美国面临政治无权、经济混乱、外交不利、社会动荡等问题。2.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1)原则(内容):①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②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③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2)性质: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美国的1787的宪法?材料一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材料二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注:指黑人奴隶)之五分之三。——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节选提示:(1)积极性:①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制约与平衡原则,加强国家权力,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③为美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2)局限性:①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打上种族歧视烙印;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四)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曲折漫长: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19世纪最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2.特点:反复性、曲折性、艰难性。3.影响:(1)确立了共和政体, 并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2)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思考: 法国共和制艰难曲折的原因。①经济:工业革命尚未完成,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③思想: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思想浓厚;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五) 政党制度1.政党: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英国:保守党、工党;美国:共和党、民主党;法国:多党制。2.本质: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是资产阶级政党。3.评价:(1)优点:轮流执政,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监督有力,清廉程度高。(2)缺点:竞选的费用大,两党间互相攻击,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政策制定周期长,过程复杂,政策连续性不强,在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不如一党制快捷。(3)启示:政党制度各有其优、缺点,选择何种制度要考虑各国的国情,不能盲目照搬。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1.背景:材料 19世纪,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长期在农奴制压迫下生活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斗争。1853-1856年,落后的俄国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国统治者猛然惊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发展本主义工业,才能使俄国走上强大的道路。——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为:(1)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农奴制阻碍(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2)阶级矛盾尖锐,农奴暴动希望废除农奴制;(3)克里米亚战争激化阶级矛盾。2.内容:①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②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3.评价:①性质: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积极: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②局限:没有触及沙皇专制,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二)美国共和制的发展:(南北战争)1.背景:(1)美国独立后,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导致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原料、市场、劳动力等);(2)斗争焦点:奴隶制的存在问题。2.过程:(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2)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3)1865年最终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3.评价:(1)性质:(2)评价:①积极: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②消极:黑人仍备受歧视(种族歧视)。(三)意大利的统一(1861年—1870年)1.原因:(1)19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拿破仑统治激发了意大利的民族意识。2.过程:(1)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2)通过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3.影响:(1)积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促进了意大利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2)消极:但由于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实现的,在政治上、经济上保留着封建残余。(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统一:(前提)(1)背景:①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②普鲁士强大的军事力量(铁血政策、俾斯麦);③根本:德意志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过程:①“铁血宰相”俾斯麦: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张“铁血政策”的俾斯麦为宰相。②武力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3)影响:①积极:实行联邦制,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消极: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学思之窗: 分析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评价。材料: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提示:(1)特点:①立宪是虚,专制是实;②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2)评价:①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②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对欧洲乃至世界局势的走向产生深刻影响。(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背景:(1)内忧: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封建落后,危机四伏。具体表现: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开始动摇;②经济: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潮流。(2)外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内容:(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2)经济: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3)政体: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的代行机构。3.影响:(1)积极:①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②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③为亚洲邻国提供了启迪和经验。(2)消极: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邻国及日本本身带来重大灾难。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材料二 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提示:(1)进步性: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③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总结归纳:初试牛刀:1.(2024·甘肃卷)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王室试图利用披萨( )A.消弭贫富分化B.强化国家认同C.推广传统美食D.凸显南部特色【解析】 根据材料“1889年意大利国王携王后访问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后盛赞了一款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曾经是那不勒斯贫民食品的披萨遂风靡全国,成为国民美食。”可知,由于意大利统一初期,各地政治认同意识薄弱,故与意大利国旗同色的红、白、绿三色披萨受到王后推广,可见王后借助此行为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认同感,B项正确;消弭贫富分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无法实现,排除A项;披萨是那不勒斯的贫民食品,无法得出传统美食,排除C项;王室所作所为并非为了凸显南部特色,而是服务于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浙江卷1月)下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解析】 漫画中拿破仑横跨世界,象征拿破仑帝国的扩张,而英国人手执刀剑,企图阻止他,体现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B项正确;漫画中除了描绘拿破仑横跨世界,还描绘了手舞刀剑反对他的英国人,“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不能完整概括漫画信息,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英国当时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双方的斗争不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对决,排除C项;19世纪初,英国联合欧洲大量其他国家结成反法联盟,对抗拿破仑,“英法两国联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全国乙卷)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解析】 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可知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北京高考)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颂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解析】 据材料可知,《独立宣言》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故选C项;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776年,排除A项;《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观念,而非否定 ,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2023·全国新课标卷)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A. 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统治基础B. 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 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D. 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解析】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本题主旨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这些举措只能说打击了封建势力,不能说摧毁了,排除A项;日本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达不到西方科技本土化的程度,排除B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材料的主旨是学习西方制度和技术,无法得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课堂总结:板书设计: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美国独立战争(四)法国大革命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概念(二)英国君主立宪制(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四)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一)俄国农奴制改革(二)美国共和制的发展(三)意大利的统一(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五)日本明治维新布置作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之间有什么关联?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图表梳理,材料多样,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素养;启发式引导,探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在史料研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核心概念,培养历史解释能力。但是在教学中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如何协调与平衡繁杂的教材内容与有限的课堂时间之间的冲突;如何将核心概念更加深入浅出地表达是要多下点功夫。《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9课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